韩凤香:黑土地上的“凤凰”展翅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7:38 1

摘要:“今年玉米每公顷突破33000斤!”初冬时节,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向社员们报告这一喜讯时,丰收的喜悦写满了每个人的脸庞。

“今年玉米每公顷突破33000斤!”初冬时节,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向社员们报告这一喜讯时,丰收的喜悦写满了每个人的脸庞。

从2010年到2025年,整整15个年头,这个当年被乡亲们半信半疑叫着“韩小丫”的姑娘,硬是在这片黑土地上扎下了根,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凤凰树”。

一个城里姑娘的“返乡记”

“那时候回村,看着就心疼。”韩凤香至今还记得2008年第一次回乡的情景。

地是巴掌大的地,东家一垄西家一畦,像补丁摞补丁;土是“破皮黄”的土,板结得用锄头都刨不动;人是老弱病残的人,年轻力壮的都进城打工去了。“咱这学会计的,在城里美容院干得好好的,回村受啥罪?”家人不理解,乡亲们也犯嘀咕:“一个女娃娃家,白白嫩嫩的,能吃得了种地的苦?”可韩凤香有她的主意:“我是党员,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看着乡亲们守着金疙瘩过苦日子,我心里不得劲儿。”

2010年春天,韩凤香把美容院盘出去,东拼西凑160多万,买回来30多台农机。那年开春,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青堆子村挂了牌。“双保全统”模式——是她立下的军令状:“保产量不低于邻地、保农资价不高于周边”;统一买种、统一施肥、统一播种、统一收割。她为此挨家挨户去讲,磨破了嘴皮子。

两年后,合作社玉米产量比传统种植高出三成,整齐如线的玉米苗让村民们彻底信服。从5人50公顷土地起步,如今合作社已发展为覆盖2个乡镇9个村、集约经营土地1000公顷的农业综合体,成为“三下乡”活动中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典范。

泥腿子里走出的“科技达人”

“要让‘三下乡’的科技春风吹遍每块黑土地。”这是韩凤香内心深处的想法。

刚开始那几年,她就像海绵吸水,逢会必到,见专家必问。中国农大的、省农科院的、县农技站的,但凡来梨树讲课,她都搬着小板凳坐第一排,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

2020年,她牵头承建300公顷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全面推广“4+2梨树模式”升级版——秸秆覆盖免耕、条带旋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让退化的黑土地重焕生机。“好好的秸秆不烧掉,铺地里算咋回事?这不是偷懒吗?”村里的“老把式”们不理解。她却用实实在在的增产效果说话: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玉米不仅苗齐苗壮,产量还显著提升,每公顷节约成本900-1100元。

2023年,合作社成了国家数字农业示范基地。24个“千里眼”——气象监测站立在田间,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它的眼;无人机在天上飞,无人驾驶拖拉机在地上跑,笔直的垄沟像用尺子量过,耕作效率提升3倍以上。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看数据。手机就是新农具,数据就是新农资。”韩凤香办起了“数字新农人”培训班,教会村民用AI精准施肥、区块链溯源,手机APP成了比锄头还顺手的“新农具”。

2025年,合作社玉米每公顷产量突破33000斤,每公顷土地节约成本900-1100元,人均增收超2000元,科技赋能的“三下乡”成果实实在在装进了农民腰包。

围绕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她还构建“秸秆-养殖-有机肥”循环链,养殖肉牛160头,秸秆喂牛、粪便还田,既解决环保难题又提升土壤肥力。如今,“韩小丫”变成了乡亲们口中的“韩农技师”,连村里的“老把式”都常来取经。

一颗红心带富一方百姓

合作社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八个大字:“替党播爱,为民解忧”。这是韩凤香的座右铭,也是她做人做事的准绳。

石占山,村里的困难户,老伴有病,儿子在外打工。韩凤香二话不说,自掏腰包给他买了辆四轮车,还安排他在合作社修农机。如今,石占山逢人就夸:“要不是凤香,我这日子真不知道咋过。”

17户贫困户,每家送50只羊,手把手教养殖技术。“别怕,赔了算我的,赚了是你们的。”两三年下来,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

80户困难家庭,或是在合作社打工,或是把地高价流转,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韩凤香把“三下乡”的田间声音带上两会。2023年提出“加大农业大县基础设施投入”建议,推动当地修复农田沟渠;2024年提交“加大小型农机补贴”提案,获财政部调研落实。她还推动“普法进田﹢解纷到户”,建议法院开展巡回审判,用案例讲解土地流转法律知识,为黑土地筑牢法治屏障。

2024年,韩凤香注册了“韩凤香”“韩小丫”商标,开起了直播间,一场场直播下来,电商销售占了合作社总收入的三成,黑土地的宝贝,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一粒种子长成一片森林

“凤香回来了,咱们年轻人也能回!”

这些年,12个大学生、退役军人陆续回到村里,加入了合作社。有学农业的,有学电商的,有学机械的,个个都是“好把式”。“以前村里见不着年轻人,现在到处都是小伙子、小姑娘,有说有笑,村子又活泛起来。”村民们纷纷感慨。

如今的凤凰山合作社,固定资产800多万,入社成员158户,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增收。“双保全统”模式在梨树县铺开,2万多公顷土地用上了这个法子。

她个人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服务标兵等称号,合作社也获评“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站在田埂上,望着一望无际的黑土地,韩凤香的眼里有光:“肉牛养殖要扩大规模,电商平台要再升级,还要多培养些‘数字新农人’。黑土地从不辜负耕耘者,只要咱撸起袖子加油干,乡村振兴这幅画,会越画越美!”

记者手记:

什么是“三下乡”?在韩凤香这里,不是一阵风,不是走过场,而是15年如一日的坚守,是把根扎进黑土地、把心贴在老百姓身上的执着。

什么是乡村振兴?在凤凰山合作社,不是口号,不是标语,而是一粒粒饱满的玉米、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个个返乡的年轻人。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千千万万个“韩凤香”,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田野。正是他们,让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让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一笔一画变成了现实。

黑土地上的“凤凰”振翅高飞,却从未远离脚下的土地。因为她深深懂得:根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心在哪里,希望就在哪里。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 记者 毛思博

图片来源:四平市委宣传部

初审: 郭龙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本文来自【中国吉林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