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借款起纠纷,济南法官“云端”调解续友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4:36 1

摘要:本是多年好友,却因微信转账借款对簿公堂。原告张某多次催要借款1.1万元未果,将被告苏某诉至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法院。据了解,在承办法官团队的悉心调解下,这起民间借贷纠纷通过互联网成功化解,双方不仅达成了分期还款协议,更弥合了友谊的裂痕。

新黄河记者:李震

本是多年好友,却因微信转账借款对簿公堂。原告张某多次催要借款1.1万元未果,将被告苏某诉至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法院。据了解,在承办法官团队的悉心调解下,这起民间借贷纠纷通过互联网成功化解,双方不仅达成了分期还款协议,更弥合了友谊的裂痕。

据案情介绍,张某与苏某系多年好友。2022年至2024年间,苏某多次通过微信向张某借款,张某累计转账1.7万元。后苏某仅偿还6000元,因剩余1.1万元借款迟迟未能收回,张某在多次催要无果后,最终选择诉至槐荫法院,要求苏某偿还剩余本金并支付逾期利息。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团队经梳理证据及与双方沟通,确认了微信转账形成的借贷关系属实。同时,法官也敏锐地察觉到案件背后的特殊情境:原告张某目前身体状况不佳,正在外地疗养;被告苏某则远在异地务工,处于试用期,工资低且工作不稳定。这些客观现实既是调解的难点,也成了寻求解决方案的突破口。

“这些客观情况既是调解难点,也是突破点。”为高效实质化解纠纷,承办法官团队秉持“便利当事人、兼顾情理法”的调解思路,迅速为分处两地的当事人安排了互联网调解。调解初期,双方就还款时间、金额等核心问题分歧较大,一度陷入僵局。法官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一方面向被告苏某明晰其应承担的法律还款义务,另一方面也向原告张某说明被告当前的经济困境,积极引导双方换位思考。

经过法官充分的释法说理以及线上的多次沟通互动,原、被告对案件涉及的法律权利与义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逐渐增进了对彼此实际处境的理解。最终,双方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一致达成了分期还款的调解协议。更令人欣慰的是,调解完成后,被告苏某主动提出日后将前去探望原告张某,张某也关切地询问苏某生活费是否充足。往日的“嫌隙”在理解中消融,多年的友谊得以延续。

法官表示,民间借贷纠纷多发生于亲朋好友之间。化解此类纠纷,不仅需要坚守法律底线,更需灵活运用方式方法,注重情理法的融合,从根源上化解矛盾。本案通过释法明理,及时消弭了双方的对立情绪,促使彼此互谅互让,既达成了双方认可的分期还款方案,也守护了珍贵的朋友情谊,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情分依旧的良好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

编辑:陈彤彤 校对:刘恬

本文来自【新黄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