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婚姻里缺失这个能力,注定会变得不幸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21:31 1

摘要:最近看了点爱情综艺,偶然间得到一个感触:许多相恋或结婚多年的伴侣,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近看了点爱情综艺,偶然间得到一个感触:许多相恋或结婚多年的伴侣,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

乍听起来,这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很多时候我们从未认真去想过「为什么」——

为什么明明对彼此的性格、习惯、喜恶都了如指掌:知道 ta 易燃易爆的点、清楚 ta 最不愿被提起的痛、甚至深谙 ta 人性深处的阴暗面,却依然无法避免在感情出现危机时,变成那个「一点都不懂 ta 的人」。

今天想就此和大家分享的一个洞察,便是:我们常常容易在亲密关系中掉入一种假象——我们以为已经「看透」了对方,但其实可能是我们正在丢失那份「察觉对方变化」的能力。

所谓察觉,并不只是「看见」对方的不同,而是愿意停下习惯性的判断,重新靠近、重新体会。它是长期关系里,让爱能够以更健康的方式延续、流动的重要驱动,也是我们始终能够从关系中获得活力感的来源。

来看今天的文章——

图片来源:《爱乐之城》

「察觉对方的变化」

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常听到有人说,要多去关注或留心伴侣的变化,可真落到关系里,这句话往往让人有些无从着手。

很多人一听到「要觉察对方变化」,就会联想到一种神经紧绷的状态,比如吃饭时要观察对方的神情,聊天时要揣摩语气,甚至连回消息的时间都要被仔细解读。

这样的「觉察」确实令人心累,也容易让对方感到被审视。

但真正的觉察,并不是小心翼翼地「凝视」,而是在专注地交流中自然发生的一种关注:

ta 下班后没有像往常那样和你吐槽工作,而是安静地坐了一会儿;

吃饭闲聊提到某个旅行目的地时,ta 原本疲惫的状态开始烟消云散;

一起参加朋友聚会,曾经总爱低头玩手机的 ta,开始积极主动参与大家的互动......

这些都不是你刻意去搜集的「线索」,而是在相处的过程中,看似不经意、实则用心感受到的「不同」。

也就是说,真正的察觉,并不是费力去寻找什么,而是在与对方共处时,你的「注意力」真的在场。

人们有时候也会误以为觉察是跟「观察得足够仔细」挂钩,要尽可能去关注到每个细节(不论好的还是坏的)的变化或不同。

但觉察其实更多时候,追求的是「准确与真实」。而这需要我们在过程中去预留两个窗口:

空间窗口:你们之间能否建立起询问与确认的空间

当你持续观察到对方有些变化,愿意轻声问一句「你最近还好吗」,并耐心听对方回答。这种开放的互动,比单纯的猜测,更能靠近事实,也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

时间窗口:关系中是否存在足够稳定、足够深度的相处时间

在婚姻或长期关系里,伴侣们往往被工作、家庭、孩子包围,真正能单独相处的时间变得稀少。可也正因如此,那些短暂的片刻,一起吃饭、散步、聊聊天就更显得珍贵。

因此,真正有用的觉察,既需要能被确认的沟通方式,也需要哪怕一点点稳定、深度地共处时光——这两者,是它能发生的前提。

图片来源:《爱在日落黄昏时》

迷思三:察觉的目的,是为了得出结论或做出判断

我们很容易有一种下意识的习惯,觉察是为了得出结论或做判断。看到对方表情的变化,就想推测ta在想什么;捕捉到语气的不同,就想判断ta是不是生气了。

但真正的觉察,并不是为了分析、评判或控制对方。它是一种不带预设立场的开放感受和体验——你只是注意到、感受到,先不急着下结论。

也就是说,觉察的首要目的其实是允许。它意味着允许对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关系中发生任何改变;允许自己去理解对方、理解关系里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急于「修正」或「解决」。

这种觉察无需出声,却在关系里悄悄打开了一个空间,让你的变化被承接,也让关系在这一刻保持了温暖的连接。

长期关系中的彼此察觉,

锁定了两个人之间最「真实」的交流

1. 人是不断变化的,彼此察觉才会更靠近「真实」

人不仅仅活在一段关系里,周遭的工作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的发展、子女的出生与成长都可能会让我们发生改变,这意味着人们可能会因工作产生更频繁的情绪起伏、因结交新朋友有新的兴趣爱好、或是对生活节奏有了新的理解。

这些变化很多时候并不剧烈:

只是某天开始,ta更频繁地谈起对未来的工作发展计划,却少了以前那份拼劲和笃定;

或是 ta 在面对家人时,比起以前要沉默了许多,很少再急着表达立场;

也可能是一些更为寻常的细节——做决定时会有更多的考量,话题里出现新的名字、兴趣,或对旧事物的兴趣渐渐消退了。

若我们只凭既有印象去理解对方,就很容易困在自己对「ta」的想象里,用旧的方式去回应一个已经在变化的人。久而久之,关系中的距离感就这样生长出来了。

而当我们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彼此,去留意对方新的情绪、兴趣、反应与表达——这种「持续的察觉」,其实是在靠近一个此时此刻更真实的TA。

唯有当关系中的两个人都被以「正在变化的样子」被看见,被理解,关系才能在这种不断更新的流动中前进,形成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既延续熟悉的亲密,又不断重新认识与靠近。

图片来源:《那你来做做看啊》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伴侣在关系中能看到对方的成长、变化或努力,会激发新的好奇、欣赏与激情[1]。也就是说,觉察让我们重新发现:原来对方还在变化,还在尝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而欣赏,正是好奇之后自然流淌出来的情感。当我们能持续看到对方的闪光点,就更容易感受到一种「我爱对了人」的确认——这不仅能提升关系的稳定感,也让日常生活多了一份柔和的浪漫。

哪怕只是注意到对方在忙碌中仍抽空照顾家庭,或在压力下努力维持幽默,我们都会重新被那个「正在努力生活的人」打动。

当好奇和欣赏存在时,关系就不容易僵化。两个人之间会有一种「持续被彼此更新」的感觉,激情不再只是短暂的火花,而是一种被持续点燃的关注和回应。

图片来源:《往这边看,向井君》

3. 当我们在关系中「持续」被看见,便不再轻易感到孤独

在亲密关系里,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完全理解对方的一切,而是持续尝试去看见对方,也让自己被看见。

当我们能被伴侣留意、理解,哪怕只是小小的情绪变化,也会感到自己被重视、被爱着。

这种体验就像给关系注入温柔的力量,让两个人之间的连接更稳固。相反,当这种被看见的感觉缺失时,即便彼此还在一起,也很容易感到孤独和疏离。

正如圣埃克苏佩里所说:「爱并非凝视对方,而是共同注视同一个方向。」

现实中,我们如何在关系里

丧失了察觉力?

1. 越是亲密熟悉,越容易放松「察觉的敏感」

即便我们渴望理解伴侣,也会发现自己在关系中很难保持敏感,总是忽略一些微小变化。这背后,其实有心理学上的解释:知觉定势(perceptual set)

长期相处后,大脑为了节省认知能量,会把对方固化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形象。我们对伴侣熟悉到可以预测 ta 们的行为、习惯和情绪模式,而当对方出现微小变化时,大脑反而可能下意识地忽略或误解——因为这些变化不符合我们已有的「旧印象」。

所以,不是我们不在意,而是太熟悉反而让我们无法重新看见更新中的对方。

2. 也有些时候并不是看不见,而是不敢看

因为一旦看见,就意味着可能要面对「ta 变了、ta 不再像从前那样依赖我」... ...于是我们会假装没看到,而是用「别想太多」、「只是累了」去代替尚未被验证的觉察。

心理学家曾通过日记研究发现,当长期伴侣彼此记录对方情绪时,常常会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些我们以为对方没事的日子,TA其实情绪最低落[2]。

3. 个体差异也影响察觉能力

在关系中,每个人察觉伴侣变化的能力都不同。这与依恋风格、共情能力、人格特质,甚至性别和文化背景都有关系。

有些人容易把伴侣过度地融入自我,默认对方「理应」与自己一致,于是逐渐忽略了对方作为独立个体的部分。久而久之,关系中的一方会觉得自己的想法被忽略、努力被看不见,距离感也在无声中扩大。

依恋类型同样会影响我们对伴侣的敏感度:安全型的人更容易接收到对方的情绪信号;回避型的人倾向于忽略;焦虑型的人则容易过度解读。性格开放、共情力高的人往往更能捕捉细微变化性别与文化背景也塑造了这种差异[8][9]。在某些文化中,男性被教育少谈感受,即便察觉到变化也不善表达;女性则被鼓励关注他人和关系,因此容易注意到变化,但有时会觉得自己放大了对方的细微变化。

这些差异意味着,每个人的察觉起点不同。但好消息是,这并非天生的限制。通过练习、留意和真诚的关注,我们都能让自己更敏锐于对方的变化,让关系因此更柔软、更有温度。

图片来源:《Filthy rich》

4个tips,让我们更好地实践「觉察彼此变化的」能力

多留一点观察的空间

有时候,我们习惯在伴侣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情绪时,立即解释、安慰或者尝试修正。但真正的察觉,不是立刻行动,而是先停下来注意:

他今天好像笑得少了一点。

她的声音好像有点疲惫。

先把注意力放在观察上,而不是急着做出反应,这样我们才能捕捉到微小而真实的变化。

建立「更新型提问」的互动routine

除了观察,还可以通过互动主动捕捉对方的变化。这时,「更新型提问」就非常有用。

所谓更新型问题,就是围绕伴侣当下状态、感受或想法提问,而不是仅仅回顾过去或重复老话题。关键在于:

互相提问:不仅自己问,也鼓励伴侣问你,这样双方都能被留意和理解

固定流程:可以每天或每周固定一次短时间交流,比如晚饭后五分钟,或者睡前聊天,让它成为习惯

聚焦当下:问题可以是“今天有没有什么让你特别开心或不舒服的事情?、最近有没有尝试新的方法/习惯?感觉如何?、最近有没有新发现?”

通过「给到对方积极情绪」

去发起讨论和确认

察觉伴侣变化,不仅靠观察和提问,还可以通过创造积极情绪的氛围来帮助交流。心理学发现,人们在积极情绪中更容易打开心门,愿意真实表达自己[8]。

在日常生活中,这可以通过一些小方法实现:

在轻松愉快的时刻开启对话,“今天的晚餐做得很好,我们聊聊最近的一些小感受吧。”

以正向情绪引导提问,而不是在争执或疲惫时立刻讨论敏感话题

当伴侣感受到安全和温暖,就更容易分享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想法。这样,我们既能更早察觉对方的微小变化,也能让关系中的沟通更自然、真诚。

图片来源:《逃避可耻但有用》

多关注对方积极的改变

不吝啬肯定与夸夸

口头肯定:对伴侣的努力、改变或付出及时表达认可,“你最近下班后还坚持做运动,真让人佩服。”

关注正向行为:尽量把注意力放在伴侣为关系做出的积极尝试,而不是只关注问题或缺点

行动回馈:如果伴侣做了让你感受到关心或付出的事情,也可以通过小行动回应,比如帮对方分担一些事情或制造小惊喜

最后,我想和大家说,“最熟悉的陌生人”这句话,在婚姻里并非讽刺,而是一种提醒。它提醒我们:亲密关系不是静止的熟悉,而是持续更新的觉察。

真正的亲密,是当对方在变化时,我们仍然有心、有耐心去重新认识TA。

今日互动

你认为「觉察对方变化的能力」具体指什么?它为什么重要?

References:

[1]Aron, A., Norman, C. C., Aron, E. N., McKenna, C., & Heyman, R. E. (2000).Couples' shared participation in novel and arousing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d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2), 273–284.

[2]Kouros, C. D., & Papp, L. M. (2019). Couples' perceptions of each other's daily affect: Empathic accuracy, assumed similarity, and indirect accuracy. Family Process, 58(1), 179-196.

[3]Overall, N. C., Fletcher, G. J., Simpson, J. A., & Fillo, J. (2015). Attachment insecurity, biased perceptions of romantic partners' negative emotions, and hostile relationship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8(5), 730–749.

[4]Choi, D., Nishimura, T., Motoi, M., Egashira, Y., Matsumoto, R., & Watanuki, S. (2014). Effect of empathy trait on attention to various facial expressions: evidence from N170 and 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 33(1), 18.

[5]Fayn, K., MacCann, C., Tiliopoulos, N., & Silvia, P. J. (2015). Aesthetic Emotions and Aesthetic People: Openness Predicts Sensitivity to Novelty in the Experiences of Interest and Pleasur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1877.

[6]Fischer, A. H., Kret, M. E., & Broekens, J. (2018). Gender differences in emotion perception and self-report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 test of the emotion sensitivity hypothesis. PloS one, 13(1), e0190712.

[7]Fischer, A. H., Rodriguez Mosquera, P. M., van Vianen, A. E., & Manstead, A. S. (2004). Gender and culture differences in emotion. Emotion (Washington, D.C.), 4(1), 87–94.

[8]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18–226.

本文关键词:观察、变化、在场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纯纯

点亮 红心,重新认识ta

来源:知我心理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