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份名为《收缩型城市名单》被冠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名义,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其中,不乏哈尔滨、乌鲁木齐、襄阳这样的重要城市,也有我们熟悉的鞍山、鹤岗,以及西部的定西、哈密等地。
真没想到。
最近,一份名为《收缩型城市名单》被冠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名义,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其中,不乏哈尔滨、乌鲁木齐、襄阳这样的重要城市,也有我们熟悉的鞍山、鹤岗,以及西部的定西、哈密等地。
什么是“收缩型城市”?学术界普遍认为,如果一个城市连续三年城区常住人口持续下降且未能恢复,就可以被认定为收缩型城市。
事实上,这份名单并非来自官方,而是出自《河南社会科学》2025年第9期的一篇论文,作者是郑州大学商学院的三位学者。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网络版最初列出139个城市,正式发表时修订为138个。
显然,所谓“国家发改委公布”是一场误会或者说谣传。
既然没有官方定义,仅凭一篇论文就给138个城市贴上“收缩”标签,是否有些言过其实?
话也不能这么说。这项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当前国内关于收缩城市最前沿、最精细的探索。早在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0%时,国家发改委就在文件中首次提出“收缩型城市”的概念,并连续两年强调这类城市应当“瘦身强体”。
今年三月以来,政策信号更加清晰:民政部部长陆治原撰文提出“探索人口收缩地区行政区划优化路径”;八月份,《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强调“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九月份,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在采访中公开谈到“撤并或整合”的可能性。
这一系列动向说明,收缩城市的区划调整已不再只是学术议题,而是进入了政策层面,正在向社会释放明确信号。
那么,谁会率先成为被调整的对象?
不同学者测算结果虽有差异,但共识非常明确:中国至少有80到180个地级城市处于收缩状态,东北和中西部尤为严重。
城市收缩的原因多样,常见的有资源枯竭、产业升级缓慢、区位偏远或受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等。
但也有研究发现,一些城市收缩更像是城市成长过程中的“低潮期”,只要具备区位潜力或产业基础,城市收缩并非不可逆。
比如,世纪之初浙江温州、丽水、衢州人口外流,再比如,江苏泰州、盐城、淮安也经历“增减”波动,还有安徽宣城、滁州曾被杭宁虹吸。但得益于区域协作:长三角一体化规划、跨省交通一体化和产业分工,为边缘城市提供更多就业与通勤机会,不少暂时性收缩城市又重回生机。
甚至一些边疆城市,如新疆和田、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某些旗县,也借助政策支持和口岸经济,重新吸引人口回流。
归根结底,只有那些人口长期净流出、财政透支严重的城市,需要采取“精细收缩”的政策。
通俗来解释:就是让建成区规模与实际人口规模相匹配,通过集中人口、收缩空间来提高单位面积人口密度和公共服务效率。
过去几年来,力度最大的当属东北。2019年,伊春将15个市辖区合并为8个,其中4个甚至从“区”改回“县”。而在全省13个地市中12个都在收缩的黑龙江,据传还将有新动作。
数据显示,全国206个县市户籍人口不足10万,占比近一成。这些区域普遍底子薄、财政供养负担重,也是收缩的重点。
比如,2020年起,山西6个人口不足15万且较十年前减少13%~23%的小县率先推行“大部制”改革,事业单位精简至40个,编制缩减四成,单个试点县年节省经费1.1亿元。
截至去年,青海、安徽、湖南、河南、内蒙古等地,97个试点县也全部完成,效果明显。
当下,全国还有多地推进镇街合并,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的“撤区设县”、“撤街设镇”。就连沿海地区广东汕尾、揭阳、肇庆三地,日前,也开始推进部分镇街合并,目标为:减少行政管理层级,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这些“收与合”的瘦身动作,既是为了更强健地出发,也或许是一种重生。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