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电零售渠道的淘汰赛又加速了!
从2024年8月,至2025年10月,肉眼可见:家电零售渠道的淘汰赛,正在上演一轮又一轮的“加速度”。不少乡镇个体户、网络微商,甚至是窜货商们,都已经处在“被动或主动”退出的边缘地带。
华辛撰写
来自艾瑞咨询的一组数据,正在引发家电行业众多工厂和商家的高度警惕和担心。核心内容概括,家电圈发现,就一句话:今年双11期间,有70%用户选购大家电时首选京东,近6成用户在购买小家电时也会优先选择京东。
这意味着:单单京东一个销售渠道,就已经抢走了家电零售市场七成的市场份额,如果再加上淘宝天猫、苏宁易购、拼多多,这意味着整个家电市场上,其他数十万计的家电零售商们,基本上只能分食5%不到的市场份额。也就是所谓的边缘或缝隙市场,基本无利可图了。
那么,这个商业现象又说明了什么?毫无疑问,再度折射出整个家电行业零售渠道的碎片化,在经历了5年多的持续井喷式扩张,从线下到线上,从实体店、网店、微商,到直播电商、内容电商、货架电商,以及社群电商、社区团购,甚至是闪购等一系列形态和介质的裂变之后,正在遭遇新的战略性拐点。
结果就是一句话:面对京东、淘宝天猫、苏宁易购等主要家电零售商家们线上、线下,以及直播卖货、内容电商、社群电商,甚至是闪购等多业态、全域的布局后,基本上家电零售市场留给其他商家的市场空间和份额,正在一步步被挤压。很多乡镇经销商在今年下半年以来遭遇的“出货、利润”大跌,并非偶然,正是零售渠道淘汰赛加速后的迹象。
最近两年的家电零售市场,表面上看就是越来越多的渠道和平台,甚至个人都在卖家电,家电零售门槛越来越低,全国性的大小家电一件代发、售后服务委托第三方解决,基本上已经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企业普及;这意味着,只要有足够的人脉和社会资源,随便一个人都可以秒进“家电零售”的赛道,每天都能享受到“赚差价”带来的经营利润。这个生意又简单,而且可持续多年。
现实的情况,却是越来越多的网络微商、窜货商选择逃离家电零售市场,即使是大量已经在家电零售市场奋战20多年、30多年的乡镇家电经销商,或主动或被动选择退出。原因很简单:一是家电市场的拼低价、恶斗,带来的利润下跌,完全不赚钱,甚至很多时候还要亏本;二是家电市场的整体“供大于求”,以及各种出货渠道的层出不穷,产品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带来的生意逻辑被摧毁,经营口碑面临崩塌;三是家电市场的增量与存量需求集体陷入了一轮低迷之中,卖家电赚差价这门生意不只是不赚钱,而且做不好还会亏损的。
毫无疑问,进入2025年以来,大量家电零售渠道商家的生意步入了一轮“沼泽地”,更为具象的感受就是:货难卖、利润还低,有时按照进货价卖出去还被认为太心黑,因为价格没有底线。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很多家电品牌商的货源就集中在2、3个大渠道商手中,甚至出现了“数一数二”的家电渠道商通过定制包销机、大单机,让家电商品的定价权早就不在家电企业手中,而是在少数渠道商手中。
这意味着,一线市场上,家电商品的批发价、零售价基本上陷入了失控局面。家电企业无法主导,而少数渠道商为了出货,加速流转,甚至市场洗牌,清理对手,基本上就会采取非常灵活、多变的价格经营策略。过去家电商品的价格,一年只会在618、十一、双11等重大促销节点才会调整,现在则是只要家电头部渠道商要出货、要回笼资金,就会随时随地降价让利,或者拿出特殊资源让利,加速渠道定制机、大单机的快速进入各种零售末端,冲击家电企业好不容易构建和维护的市场经营秩序。
家电圈认为,随着家电零售市场的秩序、边界,以及话语权、商品定价权,逐步掌握在少数2、3家,甚至1、2家的头部零售平台商家手中,那么市场上庞大的零售末端,或者说碎片化的渠道商,基本上就会陷入一轮经营的拼低价动荡之中。不只是货卖不动,赚差价更难了,同时生意和生存空间会更加狭窄。
众多市场上的家电零售商们,此时此刻,一定要想清楚三个问题:面对2026年的市场,还能不能干,应该怎么干,以及有多少的把握和胜算。避免越陷越深,更要避免到手的蛋糕和利润被透支!
声明:家电圈所有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
来源:夏琳看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