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三国(146):竹林七贤是一群怎样的人?历史上真有竹林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21:24 1

摘要:当年在汉朝初期的时候,黄老之学曾经一度作为汉朝的治国之学,盛行一时。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才逐渐被儒学取代。

如果两汉推崇的儒学经学有问题,那么真正的答案,到底在哪里呢?

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开始不断的思考。

然后,他们想起了当年在汉朝初年,曾经盛极一时的黄老之学。

当年在汉朝初期的时候,黄老之学曾经一度作为汉朝的治国之学,盛行一时。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才逐渐被儒学取代。

如果两汉的儒学经学理论是错的,那么当年盛极一时的黄老之学,是否隐藏着正确答案呢?

于是,在三国时期,一大批顶尖儒家知识分子,开始不断思考和探索,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了。他们开始以儒学为基础,结合老庄思想,以及东汉的谶纬之学,尝试想出一个新的答案。

就这样,经过他们的思考之后,一套新的思想,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套思想,后世称作是魏晋玄学。

啥是魏晋玄学呢?

这个问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如果我们要写一本中国古代思想史,那么在这本书里面,至少有百分之十以上的内容,都是和魏晋玄学有关。

在这本书里,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能单独占一卷,汉朝的两汉经学能占一卷,后来的理学、心学,同样也都能各自单独占一卷。而魏晋玄学,和以上这些学说一样,同样都是需要单开一卷的篇幅。

而且后来,魏晋玄学又受到了佛学的影响。在不同的时代,内容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总之,从三国时代开始,随着传统两汉经学的崩溃,魏晋玄学开始逐渐兴起,取代了原本的儒家主流学说,成为了很多魏晋知识分子的推崇对象。

而当阮籍想到这个答案之后,他很快找到了很多同道中人。大家开始尝试以道家的‘无’作为基础,尝试重新构造出一个新的世界观。

这些同道中人当中,有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等人。

和后世的很多思想家一样,既然大家要讨论学术问题,自然就要找一个地方,作为大家集会讨论的空间。就比如说后来欧洲的那些思想者,也喜欢在某一个人家里的客厅,进行聚会,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各种思想、学术乃至五花八门领域的问题。

在后来的欧洲,这种聚会,一般被称作沙龙。

而在三国时期,阮籍和嵇康等人,当然不知道沙龙这个词。但是他们做的事情,其实是一样的。而且,他们比后来那些欧洲的沙龙举办者,早了大概一千五百多年。

这或许可以称作是‘三国特色沙龙文化’了。

而这帮三国思想家,后来则是把大家聚会的地方,选在了嵇康的家里。

嵇康的家,位于三国时期的山阳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修武县一带。

这个地名,在之前的历史主线剧情里面,我们曾经提到过。

当年汉献帝禅位之后,曹丕分给汉献帝的封邑,就是山阳县。就连汉献帝后来本人的封号,也是‘山阳公’。

这样算下来,这帮三国思想家讨论新思想的地方,恰好正是东汉王朝最后的一小块地盘了。

另外,因为在嵇康家周围,有一片竹林。这帮思想家聚会的时候,没事就经常喝点酒,去竹林里面闲逛。

于是在后世,这几位三国时期的思想家,就成了一个组合。

后人称呼他们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当中,几个人的思想其实并不相同,甚至在有些领域,存在极大的分歧。

但同时,他们又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首先,他们都在极力思考,希望在两汉经学之上,再思考出一种新的理论,一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治国之学。

其次,他们都讨厌司马家。

所以后来,当司马家全面掌权之后,这几位著名的三国思想家,也都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当然,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大潮面前,这几位思想家的个人命运,终究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

通过儒释道三家的三个八卦,我们不难看出来:在那个时代,佛道两家作为宗教,开始迅速传播。而那个时代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则是开始怀疑以往的传统儒学,转而开始思考新兴的玄学。

这当然不是偶然。

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得更大一些,我们发现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

同样还是在这个时代,在今天的中东地区,有一个叫摩尼的人,也产生了和这些三国思想家一样的困惑。他也觉得他当时身边的很多思想,存在巨大的缺陷。

于是后来,摩尼就走了很多地方,最后自己建立了一个教派,提出了新的思想。而这个教派,后来就以摩尼的名字命名,被称作是‘摩尼教’。

对于摩尼教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

但是在后来的历史上,当摩尼教传到中原地区之后,有两个教主,名气特别大。

一个叫方腊,另一个叫张无忌。

后者是武侠小说虚构的,但前者可是真实存在的。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在这个时代,沿着丝绸之路的几个主要文明,几乎同时出现了思想界的巨大变迁。很多原本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开始受到怀疑。然后,很多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思想家,开始以宗教、学术等各种形式,尝试提出新的思想,对世界进行新的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后世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但是有一个猜测。

有人认为,这种巨大的思想变迁,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匹配。

简单来说,自从丝绸之路被贯通,当时欧亚地区几个主要的文明,先后被联通。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些文明受到外来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原有的生产力。

但在生产力提升的同时,生产关系并没有与时俱进。

于是,很多新的社会矛盾,就开始逐渐出现了。

而当这些矛盾出现之后,很多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思想家,就开始产生了各自的思考。于是,就产生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思潮变迁。

这个猜测,到底能不能解释这个现象,我们说不好。

但有一件事,我们可以确定。

那就是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除了战争和政斗之外,在思想界,也在迅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无疑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来源:妖火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