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新农领域,天华新农解锁乡村振兴新动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5:24 1

摘要:提到农村,你脑海里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印象吗?如今的乡村早已变了模样:无人机在田间穿梭喷洒农药,智能温室里蔬菜精准补水施肥,直播间里农户对着镜头推销特产,曾经的“土疙瘩”变成了“金宝贝”。在这场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像天华新农这样深耕新农领域的力量,正用科

提到农村,你脑海里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印象吗?如今的乡村早已变了模样:无人机在田间穿梭喷洒农药,智能温室里蔬菜精准补水施肥,直播间里农户对着镜头推销特产,曾经的“土疙瘩”变成了“金宝贝”。在这场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像天华新农这样深耕新农领域的力量,正用科技、产业、创新解锁发展新动能,让乡村振兴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实践。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村产业面临着诸多难题:种什么靠经验、怎么种凭感觉、种出来愁销路,“丰产不丰收”“优质不优价”的情况屡见不鲜。天华新农深耕新农领域的核心逻辑,就是瞄准这些痛点,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升级”,让农业产业真正强起来,让农民腰包真正鼓起来。

科技赋能是新农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天华新农破解传统农业瓶颈的关键抓手。传统农业里,“看天吃饭”是常态,病虫害难防治、水肥管理凭经验,不仅效率低,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现在,科技让种地变得“精准又省心”。

在甘肃庄浪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你能看到现代农业的科技魔力。这里曾经是贫瘠的黄土高原,土豆种植全靠人工,一亩地忙活大半年,产量也没保障。后来,在协作力量的支持下,当地建成了现代化的马铃薯原原种科研繁育基地,采用国内领先的“雾培法”生产技术。传统土培时,一株苗只能结1-2粒原原种,现在通过雾培法,单株可产40到50粒,效率直接提升20倍以上。这种技术可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的“种薯芯片革命”——营养液像细雨般精准喷洒在悬空的薯苗根须上,配合物联网、自动控制技术,让种薯培育摆脱了土地限制,也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天华新农的科技赋能,不止于高端技术的应用,更在于让普通农户能用上、用得起。就像河北衡水的乡村,大学生返乡团队带来的无人机技术,让农民大开眼界。以前人工喷洒农药,一亩地要花大半天,还容易喷洒不均,现在无人机作业,效率比人工高出5-10倍,还能减少农药使用量,既省钱又环保。更贴心的是,通过高精度定位和多光谱成像技术,无人机还能监测土壤墒情、作物病虫害,相当于给农田装了“智慧眼睛”,农民坐在家里就能掌握田间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对于种植户来说,种子是“一年收成的希望”。天华新农深知优质品种的重要性,就像庄浪县通过育种创新基地,成功选育出“庄薯3号”“庄薯4号”等新品种,其中“庄薯3号”淀粉含量高达21%,抗旱耐涝、产量稳定,在全国7个省区推广种植超1亿亩,成了农民口中的“致富薯”。这种对品种的深耕细作,正是新农领域的核心逻辑——不是盲目追求“新奇特”,而是培育适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从源头保障产业竞争力。

现在国家对新农领域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买无人机、智能农机能补40%,智慧大棚每亩补3000元,粮食保险中央补45%,这些政策红利加上企业的技术支持,让科技种地的门槛越来越低。天华新农做的,就是把这些政策、技术、资源整合起来,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收益。

如果说科技是产业的“发动机”,那全产业链布局就是乡村产业的“长寿密码”。传统农业之所以附加值低,关键在于产业链短,只停留在“种出来、卖出去”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利润都被中间环节拿走了。天华新农深耕新农领域,就是要打破这种“单打独斗”的格局,构建“育、繁、推、储、检、加、销”全产业链体系,让农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升级。

在庄浪的马铃薯产业升级中,全产业链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上游,建成“脱毒苗-原原种-原种-一二级种”四级繁育体系,年繁育脱毒种薯5万亩,带动57个专业村、3000多户专业户增收,亩均收益超1500元;中游,推广“黑色全膜垄作穴播+脱毒种薯+配方施肥”模式,建成万亩高质高效示范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6.5万亩,年总产量达60万吨;下游,引进龙头企业建成精淀粉、粉丝等多条生产线,年加工鲜薯40万吨,2024年仅淀粉和粉条销售额就突破5300万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全产业链让农民不再只是“种植环节的参与者”,而是“产业链上的受益者”。天华新农推广的“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6.2万户农户签订12万亩订单协议。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拿租金,在产业园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多元增收渠道让农民的收入更稳定、更可观。庄浪县的产业园就吸纳了400多名农民稳岗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曾经的“土豆不值钱,种多了卖不掉”的烦恼,彻底成了过去式。

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还离不开品牌的加持。以前农民卖农产品,都是“论斤称”,没有品牌、没有包装,好东西也卖不上价。而现在,像“庄浪马铃薯”这样的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统一LOGO和包装,还在央视播出宣传片,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天华新农深知品牌的力量,不仅帮助农户提升产品品质,还指导他们做好品牌包装、故事传播,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就像庄浪的粉条,有了“甘味”品牌背书,走进了天津、北京等地的商超和电商平台,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跃迁。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而新农领域的发展,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回流乡村、建设乡村。过去,“跳出农门”是很多农村年轻人的梦想,导致农村“空心化”严重,劳动力老龄化、知识化水平低,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而现在,新农领域的蓬勃发展,让乡村变成了“创业热土”,吸引着大学生、返乡青年、企业家等各类人才回流。

这些“新农人”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更是新观念、新技术、新渠道。就像中国民航大学的大学生团队,带着无人机技术返乡,不仅向村民普及科技知识,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种植难题;还有返乡创业的青年,利用电商直播,把家乡的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天华新农为这些新农人提供了平台和支持,无论是技术培训、政策对接,还是市场资源,都让他们的创业之路走得更顺。

在人才培养方面,天华新农注重“本土人才培育”和“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对于本地农民,通过手把手教学、集中培训等方式,让他们掌握科技种植、电商销售等技能,从“传统农民”变成“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外部人才,提供优惠政策、创业扶持,让他们愿意扎根乡村、深耕农业。庄浪县就通过引进天津农科院专家团队,设立金黎平马铃薯首席专家工作站,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攻克“雾培法”难题2项,落实试验80余项,让专业人才的智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

人才的回流和聚集,让乡村焕发了新的活力。以前村里冷清寂静,现在田间有忙碌的身影,直播间里有热情的吆喝,合作社里有热烈的讨论。这种“人回村、业兴旺”的景象,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画面,也是天华新农深耕新农领域的重要成果——不仅让产业强起来,更让乡村“活”起来。

新农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模式创新的支撑。天华新农之所以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各方力量形成合力,破解了“单打独斗难成事”的困境。

在庄浪的马铃薯产业发展中,这种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天津市河西区不仅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超3400万元,更重要的是“给智”“给市场”,引入专家团队、对接东部市场;企业作为主体,负责技术研发、产品加工、品牌运营;合作社组织农户标准化种植、统一采收;农户通过多种方式深度参与产业链,分享发展红利。这种多方联动的模式,既避免了政府投入“一刀切”,又解决了企业“单打独斗缺资源”、农户“分散种植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

电商“云仓”、直播带货等新模式的融入,更是让产业发展如虎添翼。庄浪县通过东西部协作项目,推动当地企业完成电商转型,2024年线上销售淀粉、粉条同比增加3500吨,增收4200万元。“线下体验、网上下单、云仓发货”的营销机制,让偏远乡村的农产品也能直达全国市场。天华新农也在积极拥抱这些新模式,帮助农户搭建电商平台、培训直播技巧,让“直播卖农货”成为常态,打破了地域限制,拓宽了销售渠道。

模式创新还体现在“多产融合”上。乡村振兴不是只搞农业,而是要实现“一业兴、多业旺”。在庄浪,除了马铃薯产业,岳堡镇的丹参科技创新园拔地而起,南开大学博士服务站入驻,研发“梯田丹参”新品种,带动5000亩中药材种植,全产业链收益预计破亿元;良邑镇的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引进山东寿光技术,建成玻璃温室、连栋大棚,发展设施农业。天华新农也在探索“农业+文旅”“农业+康养”等融合模式,让乡村不仅能产出优质农产品,还能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实现“一亩三分地”的多元价值。

在政策支持方面,“十五五规划把钱砸向农村”的信号,让新农领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从农机补贴到大棚补贴,从粮食保险到创业扶持,一系列政策红利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天华新农做的,就是当好政策的“宣传员”、资源的“整合者”、实施的“推动者”,让政策红利真正落地生根,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农民增收的实效。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像天华新农这样的企业深耕细作、久久为功。从科技赋能破解种植难题,到全链升级提升产业价值;从人才回流激活乡村活力,到模式创新凝聚发展合力,天华新农在新农领域的每一步探索,都在为乡村振兴解锁新动能。

回望过去,传统农业的痛点曾让乡村发展举步维艰;展望未来,新农领域的蓬勃发展让乡村振兴前景可期。庄浪的土豆从“土疙瘩”变成“金蛋蛋”,河北的无人机让种地变得“省时省力”,返乡青年的直播间让土特产走向全国,这些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乡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机遇的“希望田野”;农业不是“辛苦活”,而是有奔头、有前景的“朝阳产业”。

天华新农的实践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乡村振兴,既要“埋头拉车”,深耕产业、夯实基础;也要“抬头看路”,紧跟科技潮流、创新发展模式;更要“携手同行”,凝聚政府、企业、农户等各方力量,形成同心同向、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如今,越来越多的“天华新农”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乡村落地生根。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农领域的不断深耕,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将持续释放,未来的乡村必将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园,让更多人愿意回到乡村、建设乡村,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而这,正是新农领域的价值所在,也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来源:一壶饮尽过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