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联赛首秀的易建联!首秀的周琦,首秀的杨瀚森,对比之下看差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21:07 1

摘要:8分13板,19岁杨瀚森第一次打G联赛,评论区直接炸成两派:一派喊水货,一派喊未来。

8分13板,19岁杨瀚森第一次打G联赛,评论区直接炸成两派:一派喊水货,一派喊未来。

同一晚,有人翻出易建联25岁首秀17分11板的旧账,再顺手把周琦15分4帽的片段剪在一起。

三张数据图摆开,手机前的球迷瞬间上头:到底谁才是能扛大旗的中锋?

先把镜头拉回比赛。

杨瀚森出场29分钟,投篮不算准,可篮板卡位干净,队友一跑位他立刻递出助攻,全场4次传球直接变成空篮。

对面马卢阿奇比他壮一圈,照样被他从身后掏走一球,现场解说直接提高音量:这小孩手真快。

数据单看平平,但现场观感更诚实:他在场时球队输分最少,教练最后两分钟把他留在场上,已经说明信任。

有人拿25岁的易建联来比,说人家首秀就17分,身体完成度高。

可别忘了,阿联进联盟前已经打了三年成人国际赛,肌肉维度早不是青少年级别。

把25岁和19岁放一张表,本身就是欺负人。

再看周琦,第一次亮相15分4帽,年龄22岁,比现在的杨瀚森大了三岁零四个月。

三年时间足够一个球员完成两轮夏训,肌肉、反应、比赛阅读全升级。

如果周琦19岁就打G联赛,数据未必好看。

真正该对比的是同年龄段的贡献值。

19岁的易建联在CBA场均只有7分,篮板刚过5;19岁的周琦还在青年队刷盖帽。

杨瀚森已经能在美式节奏里送出4助攻,策应这一项提前点亮。

助攻多,说明他在找队友,而不是死扛。

国内传统大个子从小被灌输低位单吃,越靠近篮筐越光荣。

G联赛不一样,挡拆后外弹、手递手、短顺下,每一步都要做选择。

杨瀚森第一场就敢在三分线外做二传,这是国内青训极少允许的操作。

当然,问题也明显:罚球2中0,面筐跳投短了一截,对抗后出手动作变形。

这些细节被截成动图,配文水货,点赞瞬间过万。

可换个角度,19岁就把技术包全点亮,那才叫吓人。

评论区最刺眼的四个字是“下一个周琦”。

潜台词是怕他又高开低走。

周琦在G联赛场均11分7板,后来回CBA,国际赛对抗依旧吃亏。

原因不是能力消失,而是角色来回切换,节奏全乱。

杨瀚森想避开这条弯路,只有一条:留在高强度环境。

肌肉可以慢慢长,比赛感觉一旦断了,补不回来。

球迷担心他重蹈覆辙,其实担心的是他提前回国坐冷板凳。

再往深看,焦虑背后是一套固定剧本:少年天才→一夜爆红→第一场国家队→被外援针对→舆论反噬→自我怀疑。

剧本写死的关键是“没有二次成长空间”。

CBA强队要成绩,不可能给大个子20次出手练级。

G联赛不同,输球教练也照练,因为人家要的是球员升值,不是短期战绩。

易建联没长期混G联赛,可他后面有NBA训练组兜底,每天对抗的都是全明星级别。

周琦缺了这一步,回国后就剩身高和臂展,技术停在22岁。

杨瀚森面前摆着两条路:要么趁年轻把美式挡拆、换防、外线投篮全通关,要么回国变成下一个工具人。

球迷吵得凶,其实大家心里清楚:不是孩子不行,是舞台够不够大。

国内U19比赛节奏慢三拍,一场球下来中锋挡拆次数屈指可数。

到了G联赛,同样的动作一晚上重复四十回,肌肉记忆直接拉满。

数据差几个点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过窗口。

19岁到22岁只有三年,错过就不再长身体。

如果这时候把他按在替补席,等于把潜力锁进保险箱。

有人喊赶紧回来打CBA,说那边对抗也强。

可CBA外援政策说变就变,一场只能上一个大外,球队宁愿要即战力,也不会给小孩交学费。

留在G联赛,每场至少15次出手,输赢都算他的,这种账单国内给不出。

再说舆论。

第一场打完,热搜挂了一晚上,点开全是“8分也配叫天才”。

同样的声音,易建联在2004年听过,周琦在2016年听过,现在轮到杨瀚森。

循环播放的骂声,其实是大个子成长必经的背景音乐。

想跳出循环,只能拿时间表换空间。

给他两年,肌肉涨8斤,投篮再稳10%,回头再看8分13板,就是起点。

不给时间,急着拉回来坐冷板凳,三年后还是8分,那就真成了球迷嘴里的“果然不行”。

球迷的耐心,就是中国篮球的隐形资产。

资产厚,球员才敢试错;资产薄,一个失误就被换下场。

杨瀚森能不能成,不在他一个人的天赋,而在整个环境允不允许他犯错。

屏幕前的你,如果真想看到下一位能在奥运赛场硬刚对手的中锋,先允许他第一场只得8分。

别急着贴标签,别急着喊水货,把骂声调成静音,两年后再回来看这张数据单,你会发现:

原来一切才刚刚开始。

来源:花漫小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