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曝光「杀人蜂」养殖已成灰色产业链,6666 元包教包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21:01 1

摘要:这不是养殖兔子或者种蘑菇啊,是真的有严重伤人能力的能「杀人」的虎头蜂啊。我一看就觉得是要养殖骗局,骗的就是普通人的收入;而如何销售、养殖风险、养育虎头蜂的可能风险全在养殖户身上。可能人财两空,还有伤人伤物的赔偿风险。别自己都被叮伤了搭进去。

这不是养殖兔子或者种蘑菇啊,是真的有严重伤人能力的能「杀人」的虎头蜂啊。我一看就觉得是要养殖骗局,骗的就是普通人的收入;而如何销售、养殖风险、养育虎头蜂的可能风险全在养殖户身上。可能人财两空,还有伤人伤物的赔偿风险。别自己都被叮伤了搭进去。

先不说对于环境的影响(很多哺乳动物都怕这个,其他回答也有答主提到家里的狗被叮了),真的人要是接触到也是有风险的。涉及的攻击的面积也大。

话说虽然叫虎头蜂,但是不就是我们说的黄蜂么?换了个名字没那么炫酷,但是大家估计更容易知道它的毒性和特点。

大家都知道被蚊虫叮咬会在皮肤上出现肿胀小包(其实是过敏反应),而虎头蜂叮咬之后可是成倍疼痛和巨大的包:蜂毒蛋白是强抗原(毒液里有各种多肽、蛋白、生物胺)。第一次叮咬会疼痛起泡,甚至有人会出现休克和心脏麻痹。而要是多次叮咬(这运气也够差的)可能进一步引发过敏性休克和一些急性中毒、甚至心脏病发作。

而且这东西的体积远比蚊子大,很多人被虎头蜂盯上之后都不知道如何躲避和处理(比如有些黄蜂就喜欢去盯着黑色的东西攻击,很容易攻击到我们头部),更加危险。甚至在它们认为自己在防御时候,会招来群体中其他黄蜂,一攻击就容易变成「群殴」,防不胜防。

问题来了,怎么会要养殖这个?我一开始感觉要么是很传统的农产品养殖骗局:在某些平台大量播放广告,演绎出一种需求旺盛,销量很好,只要花钱学了有手就能赚钱的感觉。这类搞法现在被开连锁餐厅给盖了过去(毕竟一单能赚的钱差距巨大),没想到现在是不是又消费下沉了,通过连锁赚钱的路子又回到了养殖上?

实话实说,我查了一下的确现在并没有专门把虎头蜂列为允许、鼓励养殖的名单中,但也没有明确的禁止条款,更谈不上行业统一的养殖标准和安全规范。所以说是标准的灰色地带,但是如果我们有 法律意识 ,就会知道一旦因为养殖(毕竟这东西会飞,你就算放在自己家的农田里也会飞到道路上、别人家的范围),因伤人、破坏生态被重点整治, 风险全部在养殖户身上 。也就是如果虎头蜂叮伤了别人和家畜,责任全在自己了。

毕竟换个角度看,大量养殖的虎头蜂会极大压垮局地环境,连带影响授粉、鸟类食物来源和农林生产。倘若地方整治这类养殖活动,我相信成本损失都是养殖户的。

那回到养殖上,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卖虎头蜂。问题,这东西看似有效量,但是到底营销渠道怎么说也是问题。的确部分西南地区有销售和使用它们的习惯,但是普通人养殖了能走通么?亏钱怎么办?而且这东西就算有药用价值,也是被培训方包装出来的「神药」比如「治风湿」等等。我更觉得这是真正赚的是培训费和种源,不是农产品。也就是养殖户花了6666去学,还得进一步花钱买幼虫、箱子等等(必须从公司买种蜂,否则不回收),还得在他们那边销售(弄不好过几个月就跑路了)。

猜一猜是不是这么宣传:

6666 元包教包会,而且成本一点点但能赚好几倍; 完全不担心销量,毕竟有地方蜂蛹一天卖 20 吨,很明显可以一年回本好几倍!

得了,完全不符合经济原理,感觉就是「秘方」来吹嘘,小众 + 技术门槛高 + 本身具备安全和生态风险的东西,只能是骗人。之前种某种人参、药材的玩过了,现在开始玩动物了。过几天要不要来养殖试验用小白鼠?(笑)。

我觉得总体还是针对认知水平不高的群体,在用餐饮被诈完之后,再来用几千块再收割一次。夸张了成本和收益比例 [1] ,让一些人对于风险的认知放松;再加上宣传和PUA式「教学」 [2] ,用宣传和销量进行权威包装;本质就是更加接地气的餐饮连锁搞法。这类方法在老年人 [3] 和低认知水平的人 [4] 身上可谓屡见不鲜。

这种搞法这么多年一直没变过,有些老实的普通人太惨了。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