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 年 10 月,一位刚入学的博士生在 IEEE Xplore 里搜“spam(垃圾邮件)”,意外发现一篇标题全程爆粗的论文——Get me off Your Fucking Mailing List,整整 10 页,正文只有这一句话的无限循环,配图是一
一)先别急着震惊:这篇论文真的存在,而且被正式收录
2023 年 10 月,一位刚入学的博士生在 IEEE Xplore 里搜“spam(垃圾邮件)”,意外发现一篇标题全程爆粗的论文——Get me off Your Fucking Mailing List,整整 10 页,正文只有这一句话的无限循环,配图是一幅手绘飞机和箭头。更离谱的是,它拥有正规 DOI、会议编号、ISBN,甚至还被 Scopus 短暂收录。于是一夜之间,截图在推特、小红书、知乎疯转:
“原来发论文可以这么爽?”
“导师再也不敢逼我灌水了?”
“SCI 也能用脏话投稿?”
狂欢背后,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件看似“学术行为艺术”的小事,已经持续 20 年,牵涉到垃圾邮件产业链、会议经济、开放获取、同行评议制度乃至学术自由。今天,我们就把它一次讲透,顺便告诉你——如果你也想“优雅地”反击垃圾邮件,到底该怎么操作,才不会真的把自己玩脱。
(二)时间线复盘:从 2005 到 2023,三版“脏话论文”的进化史
2005 年:大卫·马祖凯的“ASCII 炸弹”最早版本其实不是论文,而是一段 1980 年代的 ASCII 艺术:一架手绘飞机朝邮箱俯冲,下方用粗体写着 Get me off your mailing list。当时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大卫·马祖凯(David Mazières)频繁收到某期刊 CFP(Call for Papers),怒而回复该图,意为“别再轰炸我的邮箱”。因为视觉冲击力强,这段 ASCII 在实验室内部邮件链迅速走红,成为早期“反垃圾邮件表情包”。2005–2013:学术梗的“地下传播”
马祖凯把 ASCII 上传到自己主页,并附上一句“Anyone is free to use or modify”。于是全球程序员开始二创:有人把它改成 LaTeX 模板,有人做成 PDF,甚至出现了 T 恤周边。但由于没有正式发表,它始终停留在“亚文化”层面。与此同时,学术垃圾邮件开始产业化,仅 2012 年,全球学者平均每天收到 3.7 封“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mething Something”征稿信,比 2008 年翻了 5 倍。2014:第一次“正规发表”——SCI 收录的 10 页脏话
2014 年 6 月,美国两位教授艾迪·科勒(Eddie Kohler)与马祖凯本人,把这段 ASCII 扩展成 10 页 PDF,结构完全符合 IEEE 会议模板:摘要、关键词、引言、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只是正文无限循环同一句话。他们原本只想在部门内部吐槽,却阴差阳错被 WMSCI(World Multi-Conference on Systemics, Cybernetics and Informatics)录用。该会议以“来者不拒”著称,只要注册费到账,就发录用通知。于是这篇“脏话循环体”拥有了正规 DOI,被 Scopus 收录 48 小时后才因“标题不当”下架。事件被《科学》《自然》同时报道,成为当年学术圈最出圈黑色幽默。2015–2020:第二版、第三版与“会议经济”升级
有了第一次成功,全球学者纷纷效仿:
2015 年,德国团队用 R 语言生成“100 页相同脏话”,投往 OMICS 旗下会议,同样被录用;
2017 年,澳大利亚研究生把论文写成《Stop Sending Me Your Shit》并做成 GitHub 自动投稿脚本,3 天内收到 17 封录用通知;
2020 年,印度学者把全文翻译成印地语脏话,以“多元文化”名义投往迪拜一场“国际人文会议”,被承诺“最佳论文奖”,只需缴纳 599 美元注册费。
每一次都精准命中“掠夺性会议”七寸:不审内容,只数钞票。2023:最新版“飞机图”登上 IEEE 主会
2023 年 10 月,第四版“Get me off Your Fucking Mailing List”意外入选 IEEE 一场卫星研讨会(workshop),研讨会虽非旗舰主会,但确属 IEEE 官方序列,于是 Xplore 再次收录。与 2014 年不同,这次 IEEE 反应极快,24 小时内下架,但截图已在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百度指数当天暴涨 1200%。至此,这场持续 20 年的“恶作剧”完成从 ASCII→PDF→DOI→社媒meme 的完整闭环。
(三)为什么是“脏话”?——情绪出口与传播学密码
垃圾邮件让学者“社恐”微软 2022 年统计:全球学者平均每周收到 21.3 封学术垃圾邮件,其中 46% 来自“会议主办方”,28% 来自“期刊特刊”,剩下的是“谁是 Who”之类名人录诈骗。每封邮件都伪装得极其正式,开头必称“Dear Distinguished Professor”,结尾必带“Looking forward to your eminent contribution”。学者若直接拉黑,担心错过真实 CFP;若一封封甄别,时间成本巨大。久而久之,情绪积压到“必须爆粗才能表达拒绝”。脏话=最廉价的“注意力抓钩”
传播学里有个“Von Restorff 效应”:在一堆同质信息里,最突兀的那条会被优先记住。当所有垃圾邮件都彬彬有礼,一句“fucking”瞬间完成眼球劫持。2014 年论文上线当天,Altmetric 分数飙到 598,创当年 IEEE 会议纪录,足见脏话作为“情绪信号”的传播能量。正式发表=给脏话“加冕”
日常生活中,爆粗往往被视为低素养;可一旦进入“学术发表”这一象征性殿堂,脏话就被反向加冕——它不再只是情绪发泄,而是对制度的合法讽刺。正如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德塞都所说:“弱者的战术就是在强者的文本里写下自己的注脚。”一篇脏话论文,就是学者在“知识工厂”里刻下的涂鸦。
(四)掠夺性会议为何敢“照单全收”?——灰色产业链拆解
盈利模式:注册费≥99% 收入以 WMSCI 为例,注册费 580 美元/篇,若再参加“晚宴”加 120 美元。2014 年该会议共收到 1200 篇论文,即使 30% 实际到场,毛利仍超 50 万美元。成本方面,会议场地多选在旅游城市三星级酒店,论文集直接上传 IEEE Xplore,无需印刷,人工只需 5–6 名临时工。品牌包装:蹭 IEEE、Springer 招牌
掠夺性会议通常以“Satellite Workshop of IEEE XXX”名义出现,IEEE 主会确实授权部分 workshop 自主审稿,于是形成“合法外壳”。作者只要看到“IEEE”就放松警惕,殊不知 IEEE 对 workshop 仅做“形式审查”,内容质量由主办方“自负其义”。审稿流程:一键自动通过
知情人士透露:OMICS、WMSCI 等使用邮件过滤规则,只要附件是 PDF,标题含“machine learning”“image processing”等高频关键词,系统自动回复“Congratulations, your paper has been accepted”。整个决策链 0 人工,3 秒完成。学术 CV 的“灰色溢价”
部分高校职称评审只看“是否被 EI/Scopus 收录”,并不核实会议口碑。于是有研究者故意“灌水”刷数量:花 500 美元换一篇 EI 论文,比做半年实验发 SCI 划算得多。掠夺性会议精准击中这一“制度套利”需求,形成供需两旺的灰色市场。
(五)“脏话论文”带来的四大意外后果
推动 IEEE 收紧 Workshop 授权2015 年起,IEEE 要求所有 Workshop Chair 提交“详细技术委员会名单”与“三审流程截图”,并随机抽查 10% 论文。虽然无法根绝掠夺性会议,但显著提高了门槛。催生“反掠夺”检测工具
2016 年,法国学者开发“Predatory Rate”爬虫,自动分析会议官网用词、审稿周期、注册费比例,给出一个 0–100 的“掠夺指数”。该工具已被欧洲研究理事会(ERC)纳入官方指南。引发“开放获取”新规则
事件让 Springer、Elsevier 意识到:若继续“只收版面费、不做内容审查”,品牌将被反噬。2020 年起,Springer 推出“Open Choice”强制开放同行评议报告,试图用“透明”挽回声誉。成为教学案例,写进学术规范课程
多所欧美高校把“脏话论文”列为“科研伦理”必读材料,提醒博士生:
“发表≠正确,收录≠认可,正规 DOI 也可能是一堆垃圾。”
(六)如果我也想“优雅”反击垃圾邮件,该怎么做?
初级版:自动回复模板设置 2 条 Gmail 模板:
A. 对于疑似正规会议:“感谢您的关注,请提供程序委员会主席名单与过去三年录用率,以便我评估是否投稿。”
B. 对于明显野鸡会议:“Get me off your mailing list.”
多数掠夺性主办方不会二次回复,可显著减少后续轰炸。进阶版:LaTeX 垃圾论文生成器
GitHub 开源项目 “SCIgen” 可自动生成语法正确、图表完备的“伪计算机论文”;同理,还有 “Mathgen”“Physgen”。你可把生成的 PDF 作为“钓鱼附件”回传,让对方浪费审稿资源(虽然它们可能根本不会审)。注意:不要填写真实身份信息,避免反被勒索。高级版:反向“钓鱼执法”
若你时间充裕,可用虚拟身份接受“录用通知”,拖到最后一刻再拒付注册费,并公开截图。2021 年,加拿大某教授用此法让一场掠夺性会议临时取消 40% 议程,引发媒体关注,直接导致该会议次年停办。但需评估法律风险,避免被对方反诉“违约”。终极版:推动制度补丁
向所在高校职称办提议:
“凡 EI/Scopus 收录论文,须同时提交 CiteScore、h5-index、会议录用率三项指标,低于阈值不计入绩效。”
从制度端提高“灌水”成本,比个人吐槽更有效。
(七)写在最后:让脏话留在论文里,让理性回到科研
“Get me off Your Fucking Mailing List”之所以经久不衰,正因为它同时满足了“情绪宣泄”与“制度批评”的双重快感。但别忘了,它终究是一场“行为艺术”,而不是科研常态。真正的学术评价,需要透明、可重复、多元的贡献度量——而不是一句脏话的循环。
下次当你的邮箱再次被“Dear Distinguished Professor”轰炸,不妨先深吸一口气,用 10 秒钟设置一条自动回复,再用 10 分钟把真正重要的论文读完。让掠夺性会议在真空里自生自灭,让高质量工作替我们发声——
毕竟,最好的反击不是爆粗,而是把宝贵时间花在值得的问题上。等到有一天,全球科研共同体不再靠“影响因子”分配资源,垃圾邮件自然失去土壤,那句“fucking”也就成了历史化石。
到那时,我们或许可以笑着回忆:
曾经有一篇只有脏话的论文,帮整个学术界出了一口恶气,也悄悄推动了一场“去伪存真”的小革命。
不说了,我要去写SCI了。
来源:研学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