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别急着庆祝:Nature Index 并没有“死”如果你把“没人提”直接等同于“不重要”,那就掉进了传播学最简单的陷阱——“沉默螺旋”。Nature Index 的官网仍在每月准时更新,邮件推送依旧风雨无阻,榜单首页的“Leaderboard”还是那几家熟悉
在202403到202502统计周期,全球高校自然指数排名,前十名除了第一的哈佛,其余9所全是中国高校。
(一)先别急着庆祝:Nature Index 并没有“死”
如果你把“没人提”直接等同于“不重要”,那就掉进了传播学最简单的陷阱——“沉默螺旋”。Nature Index 的官网仍在每月准时更新,邮件推送依旧风雨无阻,榜单首页的“Leaderboard”还是那几家熟悉的中国机构。真正发生变化的,不是它的生命体征,而是“被讨论的热度”。过去十年,它像学术世界杯一样被争相解读;如今,欧美主流媒体、政策智库甚至高校官网,都默契地调低了音量。这种“集体静音”并非偶然,而是一场由“学术主权焦虑”“指标倦怠”“地缘博弈”三重力量共同驱动的“战略后撤”。
(二)“后撤”的第一重动力:学术主权焦虑
从“我们制定规则”到“我们守不住规则”Nature Index 的底层数据是 82 本“神刊”上的 Article、Review 两类文章计数,由德国 Holtzbrinck 集团旗下的 Springer Nature 私人公司掌控。换言之,榜单的“计分器”握在一家商业出版社手里。十年前,欧美科研强国自信满满:无论怎么算,前 50 名里 70% 都是美、英、德、法、日的 Logo,榜单只是对既有秩序的数字化盖章。
但 2018 年之后剧情反转:中国科学院连续霸榜,中国科大、北大、清华、南大、浙大以“火箭速度”挤进全球前十。2023 年最新榜单,中国机构已经包揽前 4 名,前 20 名里占据 11 席。对西方而言,这不再是“追赶”,而是“换座次”。当“计分器”依旧握在人家手里,却天天打出“自己输球”的比分,任何有战略自尊的国家都会本能地降低音量——“不宣传就是没发生”。政策话语的“去指标化”
美国 NSF 自 2020 年起把《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里“Nature Index”字样整体移除,改用“S&E Article Output”与“Citable Data Set”两类政府可控指标;欧盟 2022 年推出“R&I Dashboard”,只收录由 Eurostat、OECD 产生的官方数据,拒绝任何商业排行榜。英国 UKRI 2023 年发布《评估框架 2.0》,明文提醒高校“不得使用单一商业指标分配资源”。这些政策文件的风向标意义,比媒体少写几篇稿更决绝:不是“不准看”,而是“不再官方背书”。当国家科研资助体系集体“去指标化”,媒体自然失去持续炒作的“政策抓手”。
(三)“后撤”的第二重动力:指标倦怠
科学界的“KPI 后遗症”欧美高校 2010 年前后曾把 Nature Index 当成“快速识别潜力学者”的猎头工具:谁能发一篇 Nature 子刊,立刻给 tenure track、给启动经费。结果十年过去,大家发现“高被引”与“真突破”并不总是正相关:CRISPR、GPT、AlphaFold 这些改写教科书的工作,最初并不是发在 Nature/Science 正刊。相反,为了刷高指数,研究者热衷于“可预期、易包装、好审稿”的跟进式工作,导致“顶刊通胀”:一篇 Nature 不再等于诺奖级概念,而可能只是“新材料+新表征+新算法”的排列组合。大学排名的“同频疲劳”
QS、THE、US News、ARWU 已经把全球高校切成四盘菜,各自再细分 30 项二级指标。Nature Index 再插一脚,不过是“第五盘菜”,而且只测“一小撮期刊”。对欧美名校而言,指数高低已无法撼动其品牌存量;对弱势学校,刷指数又比不上刷“国际化”“产业收入”来得快。于是出现“富者不屑、穷者不用”的尴尬真空,媒体也失去“谁逆袭、谁翻车”的戏剧性素材。开放科学的新叙事
欧盟 2021 年“Plan S”落地,要求所有公共资助论文立即开放获取;美国 OSTP 2022 年备忘录要求 2025 年底前全面开放政府资助成果。当科学界的新圣典变成“FAIR 数据”“可重复性”“预印本”,再反复宣传“谁发在 82 本付费墙期刊多一点”,就显得政治不正确。Nature Index 的原始设定与“开放科学”叙事背道而驰,导致大量青年科学家在推特上“挂它”“骂它”,主流媒体顺势降温,以免被贴上“反开放”标签。
(四)“后撤”的第三重动力:地缘博弈
科技脱钩的“叙事战”2022 年《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直接把中国列为“受关注国家”,限制联合研究、限制共享数据;2023 年日本、荷兰跟进半导体出口管制。科研圈不再是“全球同此凉热”的乌托邦,而成了“选边站”的战场。继续高调宣传“中国又赢麻了”的榜单,等于帮对方做国家品牌广告。于是西方智库、媒体默契地“冷处理”:把版面留给“供应链安全”“技术联盟”而非“学术排行榜”。中国自身的“反向焦虑”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官方近两年也明显降低了调门。2021 年中科院年度工作会议还把“Nature Index 全球第一”写进院长报告;2023 年同一会议只字未提,转而强调“使命导向”“建制化基础研究”。原因有三:
(1)“第一”已成常态,失去宣传爆点;
(2)高层意识到“卡脖子”与“发顶刊”并不对称,光刻机、工业软件、高端轴承钢不是靠 Nature 文章就能造出来;
(3)舆论场出现“反噬”——网友质问“发那么多顶刊为何还被制裁”,逼得管理部门转向“低调务实”。
当东西两大叙事主体同时“不想聊”,全球媒体自然失去信源,进入“静音模式”。
(五)中国科研界的三重“误读”
误读 1:外国人不再关心,说明 Index 失效
真相:它只是失去了“官方背书”,并未失去“底层数据”。对投资人、猎头、期刊编辑、学术移民中介,这套免费公开的数据库依旧省时省力。硅谷一家 VC 2023 年内部手册显示,他们仍用“Nature Index 中国前十高校”名单去筛“硬科技”创始人背景。
误读 2:Index 降低等于科研脱钩
真相:科研产出与论文合作是“慢变量”。2023 年中国与美国双边合作论文数仍比 2020 年增长 8.3%,只是“宣传音量”下调,科研层面尚未“硬脱钩”。
误读 3:既然别人不提,我们也该忘掉
真相:指标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怎么用”。把 Nature Index 当“科研 GDP”当然跑偏,但当“学术心电图”仍有价值:它能快速定位哪些机构正在“高频心跳”,从而去挖“可转化专利”、找“未成名团队”。深圳某新型研发机构 2022 年专门用 Index 筛到一位“Nature 子刊一作”青年博士,半年后其课题组就拿到 3000 万天使轮,做出国产高熵合金刀片。只要数据还公开,就值得“物尽其用”。
(六)给科研管理者的“四项建议”
把 Index 从“政绩 KPI”降为“雷达信号”省、市科技部门可以继续采购数据服务,但只作为“早期预警”:哪家机构突然冲进全球 100 强,就去调研“是否有可转化成果”,而不是发祝贺信、给奖金。建立“国产替代”指标矩阵
参考欧盟“R&I Dashboard”做法,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协、国家统计局三方的论文、专利、基金、产业投资数据,做“可验证、可审计、可回溯”的国家版指数,避免“把叙事权交给外商出版社”。引入“开放科学”权重
任何新指标都必须把“数据共享、代码开源、实验可重复”设为加分项,防止再走“唯高价期刊”老路。对青年科学家“去排名化”资助
借鉴德国“ERC Starting Grant”模式:申请书中禁止罗列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只准阐述“科学问题、技术路径、社会价值”。让年轻人敢做“难而慢”的问题,而不是“快而安全”的顶刊拼图。
(七)给科研个体从业者的“三项提醒”
提醒 1:Nature/Science 仍是“学术硬通货”,但不再是“通关文牒”
在欧美好大学找教职,没顶刊确实难,但仅有顶刊也不够。评审委员会要看“教学能力、资金潜力、合作网络、社会影响力”。把一篇 Nature 当成“终点”的人,往往会在 tenure 评审时遭遇“后劲不足”质疑。
提醒 2:用 Index 做“反向定位”
博士后可把 Index 当成“全球实验室热力图”:哪些课题组近两年高频出现?是否愿意招中国学生?是否在中美博弈背景下仍保持开放?写套磁信时,把“我注意到贵组在 Nat. Mater. 连续三篇”换成“我注意到贵组在高温超导载流子浓度调控方面连续推进”,更能体现专业度。
提醒 3:别把“老外不提”当成“可以躺平”
历史反复证明:当外部噪音降低,正是内部洗牌最激烈的时候。中国科研资金总量增速放缓,高校编制趋紧,企业研发岗缩招,下一阶段的竞争将从“比谁发得多”转向“比谁用得深”。与其关心 Index 热不热,不如关心“手头的数据、材料、代码能不能快速产业化”。
(八)结语:静音期恰是“战略窗口期”
Nature Index 的“失语”不是终点,而是全球科研评价体系从“单极”走向“多极”的必经阵痛。对中国而言,外部噪音降低恰好提供三个难得机会:
第一,摆脱“GDP 式科研”路径依赖,把资源投向“难而正确”的问题;
第二,夺回“指标主权”,用开放、可验证、多维度的新尺子,向世界输出“中国标准”;
第三,让科学回归科学——论文只是副产品,解决真问题、推动生产力才是核心。
当有一天,我们不再关心“外国人提不提”,而是关心“农民是否用上了我们研发的抗旱种子”“产线工人是否因我们的算法而减少夜班”,那才是中国科研真正的成年礼。至于 Nature Index,就让它安静地躺在那里,作为一枚“学术心电图”——偶尔看一眼,确认心跳是否正常即可;无需天天举着它,向世界证明“我还活着”。
来源:研学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