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洋使命与时代印记,一览晚清时期十位驻英公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20:50 1

摘要:清朝驻英公使的设立是晚清外交制度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旨在应对列强压力并维护国家利益 。1875年,清廷正式任命郭嵩焘为首任驻英公使,其职权包括代表清政府处理与英国的外交事务、保护海外侨民权益以及考察西方政治制度。

清朝驻英公使的设立是晚清外交制度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旨在应对列强压力并维护国家利益 。1875年,清廷正式任命郭嵩焘为首任驻英公使,其职权包括代表清政府处理与英国的外交事务、保护海外侨民权益以及考察西方政治制度。

首任驻英正使 郭嵩焘,湖南湘阴人,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清醒看世界第一人”。其公使任内积极考察英国政治经济制度,主张学习西方文明,并妥善处理外交事务,如设立新加坡领事馆、保护海外华人权益。然而,其进步思想遭保守派攻击,被诬为“卖国贼”,最终黯然去职。

任职时间:1875年任命,但未行;1876年12月启程赴任;1878年2月兼驻法公使;7月召回。

第二任驻英正使 曾纪泽,湖南湘乡人,曾国藩次子,晚清著名外交家。其公使任内深入了解各国历史、国情,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诸国工、商业及社会情况。又将使馆由租赁改为自建,亲自负责图书、器物购置,使得使馆的规模既不失大国风度。

任职时间:1878年任命,同时兼任驻法公使;1880年2月兼任驻俄公使;1884年4月免兼驻法公使;1885年7月召回。

第三任驻英正使 刘瑞芬,安徽贵池人,晚清著名外交官。其公使任内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曾针对俄国觊觎漠河金矿的企图,力主自主开采以杜绝外患‌;并在英国侵略西藏时,通过外交交涉要求英军退兵,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

任职时间:1885年任命,同时兼任驻俄公使;1887年6月免兼驻俄公使,改兼驻法、意、比公使;1889年2月召回。

第四任驻英公使 薛福成,江苏无锡人,晚清著名散文家、外交家和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之一。其公使任内与英国谈判滇缅界务,争回部分主权,并积极考察西方制度,推动近代外交转型‌。

任职时间:1889年任命,同时兼任驻法、意、比公使;1893年11月召回。

第五任驻英公使 龚照瑗,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心腹,晚清著名外交官。其公使任内曾秘密抓捕流亡伦敦的孙中山,但受英政府压力,被迫放人。

任职时间:1893年任命,同时兼任驻法、意、比公使;1895年7月免兼驻法公使;1896年11月召回。

第六任驻英公使 罗丰禄,福建闽县人,晚清著名外交官。其公使任内负责国事交涉,包括处理“高升轮赔偿案”和多次借款磋商,并积极引入西方先进设备。

任职时间:1896年任命,同时兼任意、比公使;1901年8月改任驻俄公使。

第七任驻英公使 张德彝,汉军镶黄旗人,晚清重要外交官、“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其公使任内参与国际交涉,并持续以日记体向国内传递西方现代性信息。尽管出身同文馆的“非正途”身份使其在传统士大夫中受轻视,但其跨文化记录成为研究晚清中西交流的珍贵史料。

任职时间:1901年任命,同时兼任意、比公使;1902年5月免兼驻意、比公使;1905年回国。

第八任驻英公使 汪大燮,浙江钱塘人,清末民初重要外交官和政治人物,后一度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其公使任内主导威海卫归还交涉,试图通过展现中国发展海军的决心增强议价能力,但因英国对“程度尚可的海军力量”定义模糊,交涉未果。此外,他还联合多国使臣奏请清政府立宪,推动政治改革。

任职时间:1905年任命;1907年回国。

第九任驻英公使 李经方,安徽合肥人,本为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后过继给李鸿章为长子,后成为李鸿章洋务事业的重要助手,协助其处理外交与洋务,虽因继子身份一度面临家族内部压力,但凭借才能获得重用,并在清末外交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任职时间:1907年任命;1910年回国。

第十任驻英公使 刘玉麟,,广东香山人,清末民初外交官。民国后任首任驻英全权公使,期间主导国际宣传政策的制定与实践。

任职时间:1910年任命。

来源:鱼知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