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妥封建社会!台湾受灾不第一时间救灾,却在聊天群里互相攻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20:40 1

摘要:看到那位87岁老人困在自家,连一口水都喝不上、最终被洪水吞没的场景时,心里真五味杂陈。

看到那位87岁老人困在自家,连一口水都喝不上、最终被洪水吞没的场景时,心里真五味杂陈。

不是因为灾难残酷我们难过,而是因为这场原本可以避免的大灾难,明明有两个月的时间窗口,却因为层层推诿、无能扯皮,最终酿成了14人死亡、124人失联的悲剧。

这不是天灾,是地道的人祸。

湾湾这盘棋下得,让人无法不怀疑:他们到底是在治理一个社会?还是在上演一出封建闹剧?

7月21日,花莲马太鞍溪上游形成堰塞湖。

这个“堰塞湖”就是山体滑坡泥石流造成了河道阻断,积水成湖,如果不及时处理,不是“可能”出事,是早晚要出事。

这是一份任何正常治理团队都该马上进入紧急应对的“预警信号”。

接下来的两个月,湾湾当局干了啥?

7月底:派直升机上去“看一眼”,啥处理方案都没有。8月6日:开会讨论,依然不排险。

8月28日:又开一次会议,设个“九月底清除60万吨湖水”的目标,变相拖延。9月18日:终于想起来要去日韩“考察”如何排险。

9月22日:花莲县政府信誓旦旦说,全部民众已经撤离完毕了。

9月23日堰塞湖破堤,洪水倾泻,灾难噩梦提前上演。

14人死亡,124人失联,一座刚建好的大桥直接被冲毁。

全岛震惊,而他们的反应不是亡羊补牢,而是在群里研究如何利用洪水攻击政敌。

当花莲百姓正被洪水吞噬,老人哭喊无人援救的时候,湾湾高层竟在群组里“分享攻击对手剧本”。

很多人也许会问:是不是湾湾确实没能力处理堰塞湖?

这话看似中性,现实是无力治理不是借口,不作为才是真正的原罪。

即便无法处理你可以什么?转移群众、预警发布、救灾动员,总能做吧?

结果气象部门发了预警,没下达指令。村镇基层听说靠警车广播“走马观花”。

孤寡老人、独居病患根本没人通知。甚至连在家被困、遗体泡水的居民都说,我们“从头到尾没人上门提醒”!

你说这是一场“系统崩塌”吗?这是上头根本没打算去救人,而是一场“集体刻意疏离”的灾难放任。

这届台伪不是能力不行,是根本就没想管。

我们再来看灾后舆论,湾湾群众分裂得像两个世界的人。

一边是真正在泥水里拼命呼救的灾民,没水没电,靠自救求生,人死了连救援都未来。

另一边是网上“青鸟”、“台独帮”,高举所谓“民主价值”的旗帜,对花莲人进行赤裸裸的地域歧视与政治嘲讽。

在洪灾爆发前,画家莎台风路径还不明朗的时候,就有“深蓝”网民发言讥讽,“没台湾山脉挡风,看你们难民会怎样。”

结果回旋镖来的比台风还快。

可悲的不是灾难来的快,而是湾湾社会的极端撕裂,让两个岛民互相仇视,互不救援,只会斗嘴。

这和当年的军阀混战有何区别?站在台伪这片土地上的所谓“民主治理”,不过换了外壳的内斗文艺复兴罢了。

这次堰塞湖灾难,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次事件是对“岛内治理模式”的一次致命打击。它暴露了湾湾当前几大根源性问题:

政府结构失效,把开会当治理,把嘴炮当决策,拖到洪水淹上居民家门口,还是空喊“我们完成了撤离”。

责任机制断裂,所有责任一甩了之。高层说基层失察,地方说上头不拨款,结果事后互甩锅、互谩骂,活像国共内战时期的“纸面通电”。

群体道德失范,自媒体、政客借灾攻击政敌、民众相互冷嘲热讽,甚至一边惨死一边还要担心被敌对阵营网暴。

湾湾“失败国家”的雏形,正在现实中上演。

对大陆而言,这是一记突出的警钟。

从救灾能力、政府能力到社会结构,湾湾暴露出的这些问题,正在反向提醒我们我们的整备工作、基层治理、应变响应机制,不能有一丝懈怠。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湾政体”,就是活教材。

未来要解的不是一个“地理问题”,更是一个整体文明的系统问题。如果失去了公共治理基础,那这个所谓“政治实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道义基础。

走到今天,湾湾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治理混乱的问题,而是一个文明沉疴的问题。

灾难是公平的,但应对灾难的方式却能决定谁真正有希望。

在大陆,早在十余年前应对堰塞湖的经验就已成熟,三峡地区、汶川地震后,大量堰塞湖问题都能在短时间内动态化解。

我们有人民子弟兵,有统一调度的指挥链,有覆盖城乡的网格系统,这不是炫耀,而是关乎生命的权力责任配置。

湾湾的堰塞湖,可能很快被自然重新塑形,可他们当局那潭死水般的治理思维,只怕不是一时半会能被吹散的。

民主不是一句口号,救命不是一次表演。

海峡之隔,一边在骂战群里拟写攻击指南,另一边早已在昼夜不息地为千万百姓备战风雨,不说别的,这一份背影对比就足以说明,谁是真正把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灾难,它是湾湾统治逻辑全面失效的警钟。

人命关天,而他们却把所有精力放在吵架与甩锅上。

越看越心凉,只能说某些政体,可能连被救的资格都快失去了。

来源:中医谢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