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公有制和私有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20:14 1

摘要:“公”字写再大,也盖不住底下的“私”印——上周刚看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今天就刷到“古代土地公有制是最大私有”的帖子,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我们被“公”这个字骗了两千年。

“公”字写再大,也盖不住底下的“私”印——上周刚看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今天就刷到“古代土地公有制是最大私有”的帖子,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我们被“公”这个字骗了两千年。

西周那帮大爷最会玩文字游戏。井田制听着像集体农庄,中间那块公田八家轮流打卡,收成全给周天子。可你去问农户,他掰着指头算:公田一亩打三百斤,缴完粮自家私田只剩二百斤,娃的嘴还张着呢。更黑的在后头——诸侯把公田当红包,今天赏给情妇的兄弟,明天划给马夫的侄子,反正“王土”嘛,王一句话就是产权证明。地还是那块地,只是粮仓的锁换了钥匙。

铁犁头一进场,游戏规则崩了。鲁国先扛不住,公元前594年搞“初税亩”,说白了就是承认:得了,你们都偷开私田,干脆按亩收税,别演了。商鞅更绝,直接把阡陌劈开,把井字格涂掉,土地第一次有了“户口本”——谁开垦谁署名。老农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地也能写自己名字,虽然这名字随时可能被军功爵的邻居吞掉。

到了唐朝,皇上又换套路。均田制像大超市搞促销:来,人人有份,露田死了要还,永业田能传娃。听起来爽,实操像挤牙膏。村里光棍三十岁还娶不上媳妇,分到的露田瘠得能硌断锄口;隔壁崔侍郎的私生子刚满月,名下永业田已经连到山脚。更骚的是,户口册十年一造,中间生的娃算空气,地却早被县令的小舅子“预购”了。安史之乱一闹,促销券直接作废,田地再次回到谁拳头硬谁多的老路。

我姥姥家还有张光绪年间的地契,纸都脆成渣了,上面盖着“官契”红印。小时候以为这就是“公家”作证,现在懂了——那枚印是皇上收的印花税,每盖一次,县里师爷抽二钱银子。所谓“保护”,不过是收保护费换个说法。真正的公有,是村里那口老井,谁打水都没人拦,可井水早被盐商下游的作坊排废泡绿,最后大家还是得去他家买高价桶装水。看,连“公共”的井,终点还是私人的荷包。

所以别再纠结“公有制好还是私有制好”。古代史翻到底,就是一部“谁有权谁把公变私”的连环套。井田、均田、庄园、长子继承,名字再花哨,挡不住一个土道理:地不会说谎,它只听拿刀拿笔的那个人。至于咱们,交完房贷记得给阳台的多肉浇水——那盆土,好歹写着自己名字,虽然产权只有七十年。

来源:直爽百灵鸟u8nHyf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