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买菜Q3成绩单炸了:连续12季盈利,价格策略调整效果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20:15 1

摘要:叮咚买菜在 2025 年第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不小的成绩单:GMV 72.7 亿元、营收 66.6 亿元,同时实现 Non-GAAP 连续第 12 个季度盈利,GAAP 连续第 7 个季度盈利,经营性现金流连续 9 个季度为正。账面现金及等价物总额约 39.4 亿

叮咚买菜在 2025 年第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不小的成绩单:GMV 72.7 亿元、营收 66.6 亿元,同时实现 Non-GAAP 连续第 12 个季度盈利,GAAP 连续第 7 个季度盈利,经营性现金流连续 9 个季度为正。账面现金及等价物总额约 39.4 亿元,数据干净利落。

放到生鲜电商这个圈子里,这样的数字不多见。生鲜这个活儿,就是容易坏、标准难统一,很多玩家靠补贴把用户拉过来,刚热闹几季就散场了。叮咚现在既能做规模,又能持续赚钱,说明它不是那种靠烧钱撑门面的公司。直白点说,长期稳定地赚钱,比一时冲刺增长要难多了,也更值钱。

从用户那头看,变化摸得着。月下单用户转化率比去年同期高 1.6 个百分点,活跃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 4.1%,月均下单频次到了 4.6 次,上涨 4.9%。会员群体表现更明显,月均下单 7.7 次,差不多每周会下单两回。这些不是一两次的试探,而是用户开始把叮咚当日常去用,说明服务和货品黏住了人。能把会员频次拉到这个高度,背后肯定有体验上的改进,不只是“便宜”那么简单。

商品上做了明显取舍。公司把“好商品”当成核心货色,符合标准的 SKU 占比提到 37.2%,但这部分贡献了 44.7% 的 GMV。意思是,少数有竞争力的品类在拉大盘子。大健康方向也开始见成效:标注成分更干净的商品,上半年卖了超 5 亿元;低 GI 类目从 2023 年上半年不到 100 万,增长到 2025 年上半年差不多 6,000 万。再有一个动作是“寻味中国”,把大约 300 个地方特色 SKU 推出去,靠差异化减少同质化竞争。总体看,这套打法比谁都往下压价靠谱多了。

供应链和效率改造是另一个核心。行业里常见的损耗率通常在 15% 到 30% 之间,叮咚把损耗率控制在接近 1.5%,这跨度相当大。这不是运气,是把整个链条数字化、自己搭 ERP,把人、货、仓、运连成一条线来做。AI 被用在商品运营和库存预测上,生鲜周转周期压到 2.1 天,比许多对手快不少。周转快了,库存少了,浪费自然就降下去,成本就下来了,这些效率最终体现在利润上,而不是靠补贴堆出来的虚假增长。

前置仓网络的调配也很关键。第三季度新增前置仓 17 个,2025 年累计大约新增约 40 个,重心放在江浙沪这些消费密集的地带。高密度的前置仓既能把同城配送速度提上去,也能根据区域口味更精准备货,双方面都能压低损耗和采购成本。铺仓不是随便盖几个库房,而是看城市热力图、看消费习惯来布局,这样短期见效,长期还能形成壁垒。

公司内部节奏上也能看出一条线索:先把商品线整理清楚,再把供应链数字化,接着高密度布仓并精细化运营,最后把用户留下来变成稳定复购。持续的七个季度规模增长、十二季 Non-GAAP 盈利、七季 GAAP 盈利、九季经营现金流为正,这些都是一步步做出来的结果,不是偶然的运气。

创始人兼 CEO 梁昌霖把方向说得很明白:靠价格短期抢市场没意思,长期要拼的是组织能力、产品力和效率。叮咚的选择是放弃低价内卷,集中火力在优品、履约效率和服务认知上。这方向和市场端的变化吻合得挺好——即时零售的渗透在往上走,2024 年网购人群中即时零售渗透率从 49% 提到 59%,用户的购物习惯在变,要求也在变,把目光放在江浙沪及周边小城镇,有很大的可拓空间。

在技术落地上也有不少细节可描述。自研系统让采购预测更准,AI 在备货和补货上去干预,把损耗概率往下压;仓内拣货、分拣流程优化后,周转时间被压短。对生鲜这种本来利润就薄的业态来说,哪怕把损耗再降一点、把周转快一点,都是实打实的收益。别的对手还在靠补贴抢人,叮咚是在把效率变成成本优势,这一点很关键。

市场的品类结构也给了叮咚发挥的空间。生鲜占即时零售的核心部分,比例在 26% 左右,随着消费升级,用户对性价比和品质的平衡越来越敏感。叮咚既有账面现金做后盾,也把重心放在现有仓网覆盖的江浙沪及周边城市,这样能把已经验证的品类快速复制到附近市场,同时用已有仓网把新增市场的成本压下来。

到第三季度末,这些动作都能在数据上看到影子:商品端更集中、供应链更数字化、前置仓更密集、用户复购率在提高。账上 39.4 亿元现金,前置仓今年新增约 40 个,这些都不是空话,而是可以量化的资源。接下来能不能把这些资源进一步转化为更稳的增长轨迹、把用户习惯牢牢钉住,就得看他们在组织和执行层面还会怎么走。

来源:高贵百灵鸟qdvZ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