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以密成:尽量不要和别人说的10件事,记住了,你受益终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8:38 1

摘要:前言:最近有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人是不是到了一定年纪,就什么都不想和别人分享了?发现自己现在没什么倾诉的欲望了,这是不是不好?毕竟曾经的我们也曾分享欲满满,不知何时就不爱分享了。

前言:最近有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人是不是到了一定年纪,就什么都不想和别人分享了?发现自己现在没什么倾诉的欲望了,这是不是不好?毕竟曾经的我们也曾分享欲满满,不知何时就不爱分享了。

我说:也许是你认清了,你分享的快乐未必是别人的快乐,可能是炫耀,是得瑟。你分享的痛苦别人不能感同身受,可能是嘲讽,嘲笑,你分享的秘密未必是别人眼中的秘密,反而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之所以有转变,这可能需要一个心理过程,当你对外投射,包括倾诉,发现换不来曾经设想的种种,就会觉得它无用了。那【停止分享】不仅是一个动作,也是一种智慧。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词:事以密成 (原意是指事情因不说和保密而成功,后延伸到事情因严谨缜密而成功。)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经历过一些失望后,人大概率就会慢慢降低自己的倾诉欲,开始逐渐明白专心做好自己事情的真理,但这还不够细致和深入,今天苏小姐特意写了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告诉大家:尽量不要和别人说的十件事情。

一:未达之事,不说。

浅层理解:自己还没做到的事情,就别急着跟别人分享。

心理动因:分享本意是寻求验证、认同,或缓解自我怀疑带来的焦虑,但成事的过程却是脆弱的,且极易因外界的评价与质疑而摇摆。

潜在风险:过多的言语,会阻碍原本行动的张力,失去了打磨它的动力和捍卫其独特形态的决心,也会倾向于听到廉价的鼓励,而非建设性的意见。

高阶策略:明白【成事逻辑】:并非看事,而是看成。只要你成了,事再小也是专属你的成就,若未成,事再大反而因未成,吸引恶意。

最后用成果证明,而非用过程说话。

二:核心困境,不说。

浅层理解:家丑不可外扬。

心理动因:与人过度倾诉自己的苦楚与各种矛盾,是为了情绪止疼,希望借由第三方之口来证明:我是对的,他是错的。

潜在风险:你得到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固化的受害者心态和被污染的视角,听你倾诉过的人,如不及时更新实时动态,他们就会充当这个尴尬的旁观者。

高阶策略:建立【核心解决机制】:将矛盾方与你视为一个共同需要解决的系统,所有问题只在内部解决,或寻求专业帮助,拒绝向无关的人免费倾倒情绪垃圾。

自我生活的细节,旁人知道的越少越好,你细品。

三:自我之怯,不说。

浅层理解:不要过度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心理动因:坦诚自己的各种缺点,如懒惰、焦虑或缺乏安全感,很多时候是为不作为预先找好借口,换取他人降低期待值,从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潜在风险:这让他人给你贴上不稳定、高风险的标签,在面临关键机会时,人们会选择那个看起来没问题的人,而不是频出事故的你,尤其是在职场中。

高阶策略:学会【黑盒效应】:你不需要展示你的一切,你只需要输出稳定可靠的结果,把不安全感和焦虑转化为你的检查清单和应对预案。

交际体验应是顺畅的,至于你的后台如何运行,那是你自己的事。

四:非共识选择,不说。

浅层理解:不和别人说你的重大选择,尤其是在他人不理解时非要解释。

心理动因:做出背离主流决定,如裸辞、离开大城市、丁克等之前,告诉别人,是希望通过他人的认同来对冲自己内心的不确定性。

潜在风险:你将会被社会规训的巨大引力所困,周围的人或许会出于好心,用他们的认知和恐惧来劝说你,而这会内化成你内心里的怀疑,增大你的决策成本。

高阶策略:践行【既定事实法则】:在重大选择的转型期,先做,再稳定,最后说。只可通知,不可商榷,一旦带着商量的口吻,得到最多的都是反对。

当你呈现出一个已切换完成的状态,劝说则失去了着力点。

五:过往伤痛,不说。

浅层理解:不要总是“祥林嫂”。

心理动因:反复诉说自己的苦楚,是无意识在重复当时的情感冲击,这是心理学中的强迫性重复,试图通过不断叙述来掌控那段失控的过去。

潜在风险:你不仅在强化自己的被害者身份,还在训练听到的人把你看作一个浑身负能量的人。这会形成一个负向循环:你越说,他们越这样看你,你就越觉得自己可怜。

高阶策略:承认【事实的发生】:但拒绝让它成为你当下身份的焦点,合理处理过往,并进行心理封锁,它应该是你的秘档,解密公布应格外慎重。

不公开展览自己的悲苦过往,是走出来的第一步。

六:未来之困,不说。

浅层理解:与人交谈,切忌过分强调对未来的恐惧。

心理动因:说出对未来的恐惧,尤其是现实层面,是希望他人能够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却忽略了对方是否愿意给以及对方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

潜在风险:语言具有强大的反塑能力,说出口的恐惧,会从一种可能性,在你的心里升级为大概率发生事件,最后变成墨菲定律。

高阶策略:练习【思维纪录】:意识到恐惧脚本从未上演,识别出来,剥丝抽茧,你会发现它的产生与固化,与你的原始想象和定性说出口,有巨大关系。

语言应用于构筑未来,而非先拆台。

七:自己有的,不说。

浅层理解:有不外露,财不外露,德不外露。

心理动因:展示自己有的一切,包括蓝图和构想,是为了获取社交货币和仰视,想要提升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生态位。潜在风险:你最核心的生存模式,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会被他人分析和模仿,甚至过度解读,成为攻击的靶点,成为消耗你精力的因素之一。

高阶策略:领悟【展现策略】:任何所拥有的一切,都不应该先说,而是通过你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姿态,被他人所认知出来的,这是一种最保险的间接体现。哪怕是成功模板,也是他人看到你成功后去揣摩和总结,你只需要说它是运气。

八:灵性信仰,不说。

浅层理解:不和别人争论任何灵性层面话题,包括宗教和信仰。

心理动因:分享自己理解的半生不熟的宇宙观或灵性体验,以此表达自我的深度与不同,也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锚点,并渴望获得共鸣。

潜在风险:任何的价值观、灵性层面以及对于它们的理解,核心是指引自己,而非教化他人,公开辩论只会激发自己的防御机制,阻碍了真正智慧的发展,无一例外。

高阶策略:懂得【精神即私域】:将你的精神之旅视为一次私人的朝圣,你可以在任何个人途经下进行自我提升和修炼,但应该绝对避免成为谈资。

一旦将它们作为你的谈资,那你就是在给自己贴标签,而非真笃定。

九:对他人的善恶,不说。

浅层理解:行善不必说,恶意也不必开口。

心理动因:善恶说出口,内心深处是想找到他人的支点,无论是感激、忠诚还是未来的互惠,亦或是因共同讨厌一个人带来的彼此认同。

潜在风险:善恶都是人情债,且标准不一,你没法断定自己的善行在别人眼里是什么,同时,你也无法知道自己的恶意在旁人看来,意味着什么。

高阶策略:遵循【园丁哲学】:园丁不会对着植物喊叫我给你浇水了你应该谢谢我,或者植物没有茂盛就破口大骂,他们只会埋头耕耘,然后静待花开。

善恶不是交易,且更多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看准自己的路。

十: 天道是非,不说。

浅层理解:不要在共同好友面前,说其他人的是非。

心理动因:分享所谓的内部信息,传播共同好友的讯息等,能带来一种信息特权的快感,短时间内可成为社交场中关注的焦点。

潜在风险:你今天对这个人说了那个人的是非,明天对那个人说了这个人的长短,就给别人留下大嘴巴的印象,虽然你并非出于恶意,但一次泄密,终身污点。

高阶策略:恪守【君子之交】:知道不外露,才给人以信任的印象,声誉才是个人社交场中的最大资产,建立在绝对可靠这四个字之上。

说出的他人是非,哪怕无关自己,最后都会演变成自己的是非。

苏小姐总结:

回到开篇时提到的【事以密成】这个词。原文它出自《韩非子·说难》,还有后半句是:语以泄败。所谓止语的智慧,浅显理解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句不如少一句。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它表达了一个深意是:语言并非是简单的传递工具,它自带预设的结构,里面包含着诸多的个人理解,乃至偏见。在开口前,世界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混沌整体,说出来,就必然要对它进行整合、归纳、切割、定义和简化——以你个人的角度。那么,学会止语,实际上,是【藏拙】的智慧。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意思是: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道的,这才算是高明有见识,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才是糟糕的。且去看,一个整天聒噪且喋喋不休的人,大多都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且巴不得所有人都听他说话。而一个看似沉默寡言的人,眼神却深邃,看破不说破。给他人以余地,也给自己以空间。

止语和藏拙,不仅是闭嘴和隐藏,更为深刻的践行意义是:认识到一个人的精气神是有限的宝贵资源。这里面有一层递进关系:

止语之用——该闭嘴时就闭嘴,戒掉讨论是非、怨天尤人,不要语以泄败。

藏拙之根——夸夸其谈、愤世嫉俗、或沉浸在过去的创伤中,都是在无谓消耗你的元神。

停止内在能量的漏损,再事以密成。人生在藏,在收,在聚拢,不在放。藏锋守拙,潜龙勿用。成于心思,谋于深思。只要高度聚焦,不争一时长短,将目光收回到自己的身上,才是那句名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最终,才能达到一种境界,正如《孟子·尽心上》中的这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来源:苏小姐的日常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