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的全线贯通,如同一条金线,将和龙散落的“珍珠”——渤海文脉、民俗风情、边境风光、自然盛景串联成链,让边境风情成为吸引八方来客的“金字招牌”,更转化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能。站在新的历…
时代的大潮,奔涌不息;发展的考卷,常答常新。
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攀升,重大项目落地生根,民生福祉持续升级,文旅品牌愈发响亮……2025年,在长白山麓的边陲大地上,和龙市以奋发有为的实践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成绩背后,是全市干部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能干会干的本领、脚踏实地的作风,共同奋斗的生动实践。
今年前三季度,和龙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增长势头稳健;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发展后劲澎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同比激增36%,开放活力迸发……这一组组鲜活的数据,既是发展质效最直观的注脚,也是干部能力与作风的真实映照。
经济提质:务实进取求良策,特色产业树标杆
发展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基础相对薄弱的边境地区。面对产业转型与区域竞争的双重考验,和龙市选择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发展之路。
和龙市把目光瞄向了绿水青山间的“宝藏”——桑黄,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森林黄金”的巨大潜力,依托高达93%的森林覆盖率和99%以上的空气优良天数率,立志要将桑黄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市的支柱。为推动桑黄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龙市积极对接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团队,成功培育“吉黄一号”优质菌种,构建形成从育种、智能化栽培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开发出桑黄酒、桑黄茶等多元高附加值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如今,走进位于和龙市八家子镇的桑黄种植基地,现代化大棚鳞次栉比,从菌种培育、标准化栽培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已然成形,年产值占据全国近80%的份额。桑黄酒、桑黄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更吸引了海外市场的目光。同时,和龙市一举拿下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吉林省桑黄之乡”等金字招牌,带动近8000名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科技饭”。
项目攻坚:笃行实干促提升,沿边开放强引擎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龙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引擎,以科学的谋划、精准的施策、高效的执行,将钉钉子精神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开花结果。
和龙市聚力重大项目攻坚,以项目建设的“快节奏”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2025年,全市55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中,54个实现如期开复工,开复工率达98.2%,和龙抽水蓄能电站、国道G611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按时开工建设,完成投资额2.98亿元,为区域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立足沿边区位新优势,纵深推进边合区建设。面对“沿边开放”这篇大文章,“国字号”的和龙边境经济合作区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多元化产业布局,经济运行质效持续攀升,有效发挥了地方经济引擎和开发开放平台作用。同时,瞄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户外体育用品、电子材料、汽车零部件等高端产业方向,实施“全员招商”,招商团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场场推介会,一次次叩门拜访,展现了和龙市开放的诚意和追赶的决心。如今,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中心、昆山沪光汽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供应、卓越汽车线束产品制造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相继落地,为和龙边境经济合作区注入了强劲的“高精尖”基因。
从传统的加工贸易到如今的多元化高端制造布局,和龙市正在将边境区位劣势转化为开放合作优势,在东北振兴的版图上刻下鲜明的“和龙印记”。
民生答卷:脚踏实地暖民心,细微之处见真情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和龙市始终牢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将“脚踏实地”的作风融入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用一项项务实举措、一件件暖心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份“实干”,体现在对老年人的深切关怀上。针对农村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和龙市于今年推进光东村助老餐厅建设,投入32.73万元,对206平方米的场地进行精心升级改造,不仅配齐了现代化的厨房设备,更在细节上用心,优化就餐环境,让这里成为老人们享受“幸福食光”的温暖港湾。
这份“实干”,体现在对群众健身休闲需求的积极回应上。瞄准市民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和龙市投资1204万元,高标准建设龙王山体育公园。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专业场地一应俱全,儿童乐园、健身广场、环形步道巧妙融合,昔日闲置地变身城市“新地标”,成为了男女老少流连忘返的“幸福场所”。与此同时,和龙市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契机,同步推进城市“增绿”与“提质”,全面清理整治城市围挡,因地制宜打造“口袋公园”“街心绿地”,新增绿化面积4300平方米,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城市“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
这份“实干”,更体现在对乡村振兴的持续深耕上。在和龙的广袤乡村,和龙市持续开展村庄清洁、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及“八拆”专项行动,干部们下沉一线,与村民们一起清理垃圾、治理污水、提升村貌,通过扎实的工作,让村庄环境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擦亮了乡村的“幸福底色”。从城市的方寸之美到乡村的全域焕新,和龙市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百姓。
文旅融合:守正创新树品牌,边境风情引客来
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的全线贯通,如同一条金线,将和龙散落的“珍珠”——渤海文脉、民俗风情、边境风光、自然盛景串联成链,让边境风情成为吸引八方来客的“金字招牌”,更转化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能。
渤海中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沉浸式研学,让千年的文字瓦、古墓壁画不再是静止的陈列,今年已接待游客超1.1万人次,成为历史文化爱好者的打卡地。东城镇光东村以“稻田+文旅”为核心,稻田小火车、朝鲜族非遗体验、特色民宿相互赋能,国庆中秋假期单村游客量突破5万人次,“共享稻田”“农特产品直播”等创新模式,不仅带来了473万元的年销售额,更直接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实现了“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的美丽蝶变。
沿G331前行,老里克景区的冬季童话、青龙渔业的生态乐趣、崇善镇的江源风光、南坪口岸的边贸风情,共同构成了全季节、多元化的旅游矩阵。今年以来,和龙市旅游人次同比增长15%,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2亿元。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发展模式的升华,将文旅融合的“流量”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增量”,让边境线上的“风景”变成振兴发展的“前景”。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龙市干部队伍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驭时代之风,乘发展之势,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延边的壮阔征程上,继续挥毫泼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