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里修路、分宅基地、处置集体资产、发放补贴……这些事看着难办,还容易遭村民质疑、被纪委追责,其实都有个“万能解法”——“四议两公开”。很多村干部觉得这是“形式主义”,开会走流程浪费时间,殊不知2025年新规落地后,这套工作法早已变成村干部的“护身符”:按流程来
村里修路、分宅基地、处置集体资产、发放补贴……这些事看着难办,还容易遭村民质疑、被纪委追责,其实都有个“万能解法”——“四议两公开”。很多村干部觉得这是“形式主义”,开会走流程浪费时间,殊不知2025年新规落地后,这套工作法早已变成村干部的“护身符”:按流程来,既能让村民心服口服,又能把“决策风险”“廉政风险”挡在门外,那些截留补贴、暗箱操作被查处的案例,多半是没把这规矩当回事。
今天就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结合2025年最新执行标准、真实案例和一步到位的实操步骤,把“四议两公开”讲透。不管是刚上任的新村干,还是干了多年的老书记,看完都能直接照办,不用再怕“好心办坏事”“出力不讨好”,真正把村里的事办稳、办实、办得让大家满意。
先跟大家说清核心逻辑:“四议两公开”不是上级强加的“负担”,而是解决村级事务的“金钥匙”。它发源于河南邓州,现在已经6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还被写进《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25年又拓展到城市社区和“空心村”治理、土地流转等新领域。简单说,就是村里的大事小情,不能由支书或村“两委”拍板,要经过“四次商议+两次公开”,让党员、村民都参与进来,既保证决策科学,又杜绝暗箱操作,村干部自然不会栽跟头。
一、先明确:哪些事必须走“四议两公开”?漏一件就可能踩雷
不是村里所有事都要兴师动众, but 涉及村民切身利益、集体资产安全的“大事”,必须按流程来,2025年新规明确了8类必走流程的事项,少一件都可能被追责:
1. 集体资产处置:比如变卖村集体厂房、山林、水库承包权,哪怕是闲置的农机具、办公设备,只要值点钱,都得走流程,不能支书私下拍板;
2. 重大项目和资金:修路、建文化广场、搞灌溉设施等公益项目,以及金额超过5万元的支出(各地标准略有差异,以当地通知为准),不管资金是上级拨款还是村民集资,都要议一议、公开公示;
3. 土地相关事务:土地流转、宅基地审批、征地补偿款分配,这些事最容易引发矛盾,必须让村民代表参与决策,避免“暗箱操作”;
4. 惠民政策落实:低保评选、危房改造补贴、养老保险收缴发放、残疾人补助等,谁能享受、享受多少,必须公开透明,杜绝“关系户”;
5. 村规民约修订:比如红白事操办标准、村容村貌管理规定,要符合村民意愿,不能村干部单方面说了算;
6. 集体收益分配:村集体企业分红、土地流转收益等,怎么分、分多少,得让村民代表投票定;
7. 干部任免和聘用:村“两委”副职、村文书、网格员等岗位聘用,以及集体企业负责人任命,要经过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
8. 其他重大事项:比如引进招商引资项目、村里重大债务处置,以及村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也得按流程决策。
举个反面案例:河南邓州某村支书屈某某,私下截留村民养老保险,没经过任何商议和公开,最终被查处,不仅退还了截留资金,还受到了党政纪处分。要是他按“四议两公开”流程,把养老保险收缴发放的政策、名单、金额都公开,根本不会出这种问题。还有平顶山某村干部,违规向村民加收水费,也是因为没走流程、没公开收费依据,最后被处分。这些教训都说明,该走的流程不能省,省了就是给自己埋雷。
二、“四议两公开”实操拆解:一步不差走流程,既合规又省心
很多村干部觉得流程复杂,其实2025年已经优化了流程,比如可以线上线下结合开会,“提议”和“商议”还能合并进行,周期从原来的28天缩短到10天左右,参与人数还能增加1/3以上。下面用大白话拆解每一步,照着做就行:
(一)“四议”:从“支部提议”到“村民决议”,每一步都要“较真”
1. 党支部会提议:不是支书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支部委员一起商量。首先要摸清村民需求,比如村民反映“断头路”难走,支部就可以提出修路的提议,还要形成书面方案,明确修路的资金来源、工期、选址等初步想法,不能拍脑袋提议。
2. “两委”会商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起开会,对支部的提议进行细化。比如修路的资金,是申请上级“一事一议”项目资金,还是村民集资?工程怎么招标?这些细节都要讨论清楚,形成“两委”商议意见,还要签字确认,留下书面记录,避免后续扯皮。
3. 党员大会审议:把“两委”商议好的方案,提前发给党员,让党员先了解情况,还可以上门征求村民意见。开会时,“两委”负责人要把方案讲透,党员充分发表意见,比如有的党员觉得修路选址不合理,能覆盖更多农田的地方更好,就可以提出修改建议,修改后再表决,形成审议意见。
4. 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这是最终决策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或村民到场,才能开会;所作决议要经到会人员半数以上通过才有效。比如邓州穰西社区修路,需要占用6亩土地,第一次表决时49人到会48人赞成,但有1名代表有异议,社区没有硬行通过,而是单独沟通解决了他的诉求,最终全票通过,项目顺利实施。这种“较真”不是多此一举,而是避免后续矛盾的关键。
(二)“两公开”:既要公开“决议”,也要公开“结果”,公开就要彻底
1. 决议公开: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要第一时间公开。公开的内容要具体,比如修路的选址、资金预算、施工单位、责任人、工期等,不能含糊其辞。公开方式也多样,村务公开栏、村广播、村民微信群都可以用,确保村民都能看到,还要公示至少7天,有异议的要及时回应。
2. 实施结果公开:项目完成后,要把实际情况说清楚。比如修路实际花了多少钱,每一笔开支的明细是什么,工程质量怎么样,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西峡县莲花社区把3亩多的垃圾场改造成休闲游园,完工后就公开了资金使用明细和游园设施清单,村民都很满意。如果是周期长的项目,还可以阶段性公开进展,让村民心里有数。
这里要提醒:公开不能“走过场”,比如有的村把公开栏设在偏僻角落,或者公示内容看不清,这都不算合规。2025年新规要求,公开内容要长期留存,线上公示要保留截图,线下公示要拍照存档,接受村民和上级的监督。
三、2025年新规优化:这些新变化,村干部要及时掌握
为了让“四议两公开”更实用,2025年各地都做了优化,这些新变化能帮村干部少走弯路:
1. 参与主体更广泛:除了党员、村民代表,流动党员、村里企业负责人、商户代表、外来务工人员都能参与议事,比如村里引进招商引资项目,让企业负责人参与商议,能更贴合实际需求;
2. 流程更灵活:村民小组内部的小事,“提议”和“商议”可以合并,不用开多次会;还能通过微信视频、线上投票等方式,让在外打工的村民也能参与,不用非得凑齐所有人到现场;
3. 应用领域更宽:不仅适用于农村,还拓展到城市社区,比如老旧小区拆违、物业管理等,都能用上;农村的“空心村”治理、宅基地审批混乱等难题,也能通过这套流程解决;
4. 监督更严格:上级部门会通过“回头看”、随机抽查等方式,检查流程是否合规,公开是否到位,一旦发现“走过场”,会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还会追责。
举个例子:南阳市宛城区东关社区,想给65岁以上老人增加服务项目,没有自作主张,而是按优化后的流程,先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再通过“三议两公开”(城市社区优化后的流程)决策,最终和医疗单位合作,提供免费足浴、熏蒸等服务,居民一致叫好。这就是流程优化后的好处,既高效又贴合民心。
四、为什么说它是“护身符”?3个真实案例,看清流程的重要性
很多村干部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实际情况是,按流程来反而能规避风险,这3个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案例1:邓州市穰西社区修“断头路”,涉及占地纠纷,要是支书直接拍板,肯定会有村民反对,甚至上访。但通过“四议两公开”,充分听取村民意见,调整耕地分配方案,还解决了个别代表的宅基地诉求,最终项目顺利实施,村民满意度很高,村干部也没受到任何质疑。要是没走流程,很可能会引发群体矛盾,村干部还会被指责“独断专行”。
案例2:某村支书私下把集体山林承包给亲戚,没走“四议两公开”流程,承包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村民发现后集体上访。纪委介入调查后,支书被撤销职务,还被要求退还违规所得。要是他按流程来,公开招标、村民代表表决,既不会有腐败风险,也不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案例3:南阳市卧龙区八一社区银杏苑小区,一楼居民乱搭乱建,导致道路狭窄、消防通道堵塞,居民呼声很高,但拆违难度大。社区通过“四议两公开”,干部多次上门征求意见,最终所有居民都同意拆违,还规划了停车位,困扰多年的顽疾彻底解决,村干部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这三个案例说明,“四议两公开”不是束缚,而是保护。它能让决策更科学,避免“拍脑袋”导致的失误;能让过程更透明,杜绝暗箱操作的嫌疑;还能让村民更支持,减少矛盾纠纷,村干部自然能安心干事。
五、常见误区要避开!这些错误,很多村干部都犯过
整理了村干部最容易踩的5个误区,提前避开能少走很多弯路:
1. 误区1:“小事不用走流程”——错!只要涉及集体利益、村民切身利益,哪怕是几千元的支出、几户的宅基地调整,都得走流程,“小事”不按规矩来,积累多了就会变成“大事”;
2. 误区2:“走流程太麻烦,找几个人签字就行”——错!流程的核心是“民主参与”,不是“签字留痕”,要是没真正征求意见,只是让几个人签字凑数,一旦被村民举报,照样会被追责;
3. 误区3:“公开就是贴张纸,没人看”——错!公开的目的是接受监督,不仅要贴出来,还要确保村民能看到、看明白,比如用微信群转发、广播解读,有疑问的要及时解答,不然就是“形式主义”;
4. 误区4:“村民意见不统一,就没法走流程”——错!流程的意义就是“化解分歧”,比如有的村民不同意修路,通过讨论可能会找到折中方案,哪怕最终还是有少数人反对,只要符合表决要求,决议就是合法有效的,后续执行也有依据;
5. 误区5:“上级有指示,直接执行就行,不用走流程”——错!哪怕是上级部署的工作,只要涉及村民利益,比如惠民政策落实、项目落地,都要走“四议两公开”,让村民明白政策、支持工作,执行起来也更顺利。
还有个细节要注意:所有会议记录、表决票、公开照片等资料,都要妥善保管,至少留存5年,上级检查时要能拿得出来,这是合规的重要凭证,不能随便丢弃。
六、实操工具包:3个小技巧,让流程更顺畅
给村干部整理了3个实用小技巧,能让“四议两公开”执行起来更高效:
1. 建立“议事清单”:把村里的事分成“必走流程”“自愿走流程”两类,贴在村委会墙上,一目了然,避免遗漏;
2. 培养“议事骨干”:选一些有威望、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村民代表,提前沟通议题,让他们带动其他村民参与讨论,化解分歧;
3. 线上线下结合:在外打工的村民多,就建个“村民议事微信群”,提前发方案、线上收集意见,开会时用视频连线让他们参与表决,既方便又能提高参与率。
比如邓州市就建立了“外来人员参与议事制度”,让流动党员、商户代表都能参与,还通过线上方式让更多人发声,议事效率大幅提高,决策也更贴合实际需求。
最后总结:按规矩干事,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2025年,基层治理对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四议两公开”已经成为村级事务决策的“硬规矩”。它不是形式主义,而是村干部的“护身符”——按流程来,既能保证决策科学、减少矛盾,又能规避廉政风险、保护自己;不按流程来,轻则引发村民不满、上访,重则被纪委追责、丢掉职务。
对村干部来说,村里的事千头万绪,但只要把“四议两公开”这把“金钥匙”用好用活,就能把“难办的事”变成“好办的事”,把“村民的事”变成“大家的事”。不用怕麻烦,流程越规范,干事越安心,村民越信任。
不知道大家在执行“四议两公开”时,有没有遇到过流程繁琐、村民不配合的问题?2025年新规落地后,你所在的村有没有优化议事流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分享你的实操经验,让更多村干部能用好这套“护己安村”的硬规矩。
来源: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