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次活动由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科学研究院指导,济南多所高校、组织参与其中。展览共分为四个篇章。“大美之境”以花草、枝叶为媒,展示插花非遗技艺,在古法造景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之路”展出多位不同年限花艺师作品,从生涩到熟稔,呈现了一位合格的花艺师的从学成长
日前,“天地大美·生生不息 中国传统插花展”在济南开展。
此次活动由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科学研究院指导,济南多所高校、组织参与其中。展览共分为四个篇章。“大美之境”以花草、枝叶为媒,展示插花非遗技艺,在古法造景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之路”展出多位不同年限花艺师作品,从生涩到熟稔,呈现了一位合格的花艺师的从学成长之路;“本草花艺”章节发掘中医医理、经典药方与花艺设计结合的可能性,使中医药文化可视化、传播广泛化;“创新之光”汇集济南高校众多学子的优秀花艺作品,在当代青年与传统艺术的相遇对话中,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大美之美,美美与共
当提起此次传统插花展的主题时,策展人倪贵美表示,“大美”代表着包容一切美好事物。从插花流派到技巧范式,再到不同插花手法的融合,参展者在不同的插花风格间来回转换,目不暇接。“有花艺师选用隋朝的佛教插花艺术,以一根枝条为主体,配以两三支花朵与叶片,显出古典禅意;也有花艺师采取阶梯、对称、重复等手法,用最简约朴素的花艺手法呈现趣味十足的作品。还有将中西插花结合的花艺作品,花艺师以中式、西式两种手法各制成一个作品,二者再摆放在一起成为一组完整的作品……最初创作时只是一种新鲜的尝试,但没想到最终的呈现效果竟如此协调、美丽。”布展人之一、花艺师李甜甜说。
赏美景也能获取知识。倪贵美告诉参观者,在插花界有“花色不过三”的说法,也就是说在一组花艺中,花朵的颜色最好不要超过三种,但对于秋季插花来说,这种说法则不适用,它更注重色彩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秋季生长开花的花朵颜色多浓重,饱和度偏高,若是选取多种颜色的应季花朵进行组合会显得杂乱,产生视觉冲突。然而,此次插花展则展现了色彩搭配的无限可能性,给人带来了新鲜的审美角度。
她还介绍了中国传统的盛花器皿:缸、盘、碗、瓶、桶、篮。缸寓意包容、沉稳、大气、内敛,因此多用于寺庙大门两侧或住宅区主厅。盘代表宽广、延展,象征广阔无际的平原,因此在插花时通常会留出干净的水面,使观者通过理解和阅历去欣赏并填补这部分留白。碗源于日常三餐中所用的碗,讲究满而中藏。瓶花一般使用高昂瓶,庄重感较强,多应用在厅堂等场合,如有尊贵的客人或是有较大型的活动也多选用瓶花。桶花的桶多为竹质或陶质,最早源于南唐后主李煜举办的世界最早的插花展“锦洞天”。而篮这一器皿通常代表一种礼仪,可盛装的内容丰富。
千载传承,生生不息
有参展人注意到,整个展览中不时出现枯木与荣花共生在同一处的花艺作品。这也是倪贵美的一个小巧思。“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秋天通常代表寂寥、落寞,万物逐渐凋零,而古代哲思也提及‘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认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新生命的起点。为突出这样的理念,倪贵美在布展时于展览主视觉花艺置景中使用花苞比较明显的玉兰来体现‘生的开始’,如此循环往复,虽时间流逝,但生命不息。”她说。
除了在花材的选用上体现生生不息的核心理念,花艺师的代际传承也同样印证着这一点。参与布展的花艺师来自不同高校、组织,每个人接触插花的年限也各不相同。后起新秀学习着优秀前辈的样子插花、造景,技艺从最初的青涩、无固定范式,到后来的成熟、形成属于自己的插花习惯。倪贵美说,虽然在插花的学习过程中有教材和老师指导,但到花艺实操环节,老师放手让她们造“无可名之形”,就手足无措了。这一理念来自中国古代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现如今仍然被运用在插花技艺中,参悟这句话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花艺师的必经之路。
“你会发现,没有一件作品造出来的形是相同的,这很奇妙。”倪贵美像是又想起学习造形课的那段日子,“每一个作品都是在做自己。”她对何为“造无名之形”做出了解答,即插花者在创作时,根据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忠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进行材料、色彩的组合和搭配,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本草花艺,守正创新
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中医药材药方的逐步推广。倪贵美便想着能否有一种形式可以将抽象的中医理论转为可视化的内容,将原本整体化的药方拆解成每一味特定药材的组合,使观者直观地了解疗法与药效,进一步扩大中医的受众。于是本草花艺应运而生。
2020年,倪贵美就有了做“本草花艺”的初步想法。很快,她便与山东中医药大学达成合作。四年前,“本草花艺”系列作品就陆续产出,先后在尼山论坛等国际性论坛上展出。“这一次我们希望用中国的传统插花手法来表现这个主题。”倪贵美在介绍时强调,以前她们的作品多是偏欧式的制作手法,而这次是更为本土化的呈现。
这一篇章由中医运转的基础理论“五行”开启。花艺采用苦楝代表白色的“金”观赏茄与文心兰呈现“土”,用帝后花、帝王花代表五行中的“火”元素,而绿色的松木和淘金娘的果实指的是“木”,元素“水”则用地毯来指代,并以此承托起五行的运转。这一花艺既为整组作品奠定了中医之奥妙与花艺之优美结合的基调,又体现了倪贵美等策展、布展人的初心:希望通过插花技法将中医相关知识可视化、艺术化,希望中医这一传统医学通过花艺这一成熟跨国文化交流平台得到进一步传播。
中医理论中,事物总是相对的,如“阴与阳”“虚与实”“枯与荣”。倪贵美敏锐捕捉到这一特征,并创作出数组作品。“枯与荣”的相关作品中,倪贵美使用了接骨草,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有时同一枝叶上能见到正盛开的花序、新鲜果子与干枯的花同时存在,中下部的向日葵也为了配合主题做了处理,揪掉一些花瓣做成了并不完美的样子,底部选取红星凤梨,代表蓬勃的生机。整幅作品寓意着所有的看似衰败、凋零、死亡的背后其实都蕴藏着新生,就像是秋冬飘落的花瓣和树叶都将化为土壤里的养分,滋养着枝干,等待来年春天的又一轮生发。
倪贵美以中医所说的脉象的虚实为灵感创作出“虚与实”的作品。花艺由两部分组成,右边采用内部中空的虎杖,与其延伸的枝条共同构建了表现为“虚”的负空间,左边选取玉兰厚实的叶片和帝王花、帝后花,将器皿填充得十分扎实。不同的花材和器皿盛装方式共同实现了倪贵美口中“玄而又玄”的“虚实结合”。同一件作品,不同人看亦有不同的理解。就如这组“虚实结合”,有参展者认为右侧虎杖延展的枝条部分很像经脉或是手腕上的血管,而左侧敦实、充满生机的“实”的部分又像是鲜活跳动的心脏,也是对这组作品的一种新的诠释。
除了表现中医理念的花艺作品,展览中还呈现了药方与药材的艺术化。有镇痛、助益断骨恢复之效的接骨木,采摘自山东中医药大学药植园的药用小菊花、枸杞,再辅以观赏用木兰、玉兰,配合背后的字画,共同构成有滋肾养肝功效的成品药杞菊地黄丸。还有由通草饮片拼贴成的“本草”作品,整体轻盈,其光影别具风味。
而药材木蝴蝶被设计成了蝴蝶归栖的模样。有观展人提出既是蝴蝶,为什么不让蝴蝶栖在花朵上的疑问,而倪贵美也给出了解答:“我最初的设想也是如此,但后来我觉得任何的花在它身上都显得有点多余,加上花反而画蛇添足。‘少即是多’嘛。”在这件花艺中,除了体现出其作为中药材本身的美感,也蕴含着“大道至简”的人生哲理。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