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日本的长周期。泡沫破裂后,居民紧缩消费、企业降本求生,但市场并没有按下暂停键。百元店和折扣超市遍地开花,平价美妆、小茶饮、动漫游戏成了情绪出口;老龄化快速到来,医疗器械、保健品、居家护理需求持续走高;制造端靠节能技术和精密配套拿到现金
经济下行就没有机会?日本的“失去的三十年”早就给出另一种答案:当总量放缓、结构重塑,少数赛道会逆风起飞。关键不在“敢不敢做”,而在“做什么、怎么做”。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日本的长周期。泡沫破裂后,居民紧缩消费、企业降本求生,但市场并没有按下暂停键。百元店和折扣超市遍地开花,平价美妆、小茶饮、动漫游戏成了情绪出口;老龄化快速到来,医疗器械、保健品、居家护理需求持续走高;制造端靠节能技术和精密配套拿到现金流。三十年里,赢家几乎都踩中同一个逻辑:抓住确定性的刚需,用性价比和效率打败不确定。
为什么这几类能穿越周期?第一,刚需和价格弹性决定了底盘。家庭消费收缩时,人们不愿少买“必备”,但愿意调整品牌与渠道,低价不等于低质。第二,情绪与体验是人类恒常需求,经济越紧,低门槛的“微幸福”越受欢迎。第三,人口结构重塑带来长期赛道,日本65岁及以上占比接近三成,中国也已超过15%,老龄相关消费具备“慢变量”红利。第四,企业端无论景气与否,降本增效都是硬命题,节能设备、绿色材料、精密配套能直接对齐财务压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只盯流量、不看结构,往往赚到的是“短期热度”,很快就被成本和监管打回原形。把日本经验放到中国,适配的路径其实更丰富:我们拥有更强的供应链、更高效的社区与数字分发能力、以及明确的“双碳”与养老政策导向。这意味着同样的逻辑,可以以更轻的方式落地。
落地的抓手,可以从四条主线展开。
1)面向家庭的低价刚需渠道。临期折扣不是“捡漏”,它是供应链优化的终端形态。社区小店对接商超和品牌仓库,把即将临期但合规的食品、日化以3—5折出清,关键在三点:货源稳定、质检透明、陈列与动线友好。工厂直供同理,面向家电易损件、厨具耗材、基础衣物,跳过多层分销让“性价比可验证”。在中国,线上社群+线下自提更能提升周转与信任度。
2)低成本的情绪价值。不是让人“大花钱”,而是让人“轻松花”。社区里的迷你KTV、自助桌游、解压体验,几十块钱就能陪伴一个晚间时段;百元内的小轻奢——小众饰品、平价香氛、便携咖啡——在包装和内容上做“触点”,让体验不降级。线上端,治愈短视频、虚拟陪伴直播、低价心理咨询可形成互补,但要守住合规边界,避免夸大疗效、涉医误导。
3)适老与健康的“慢赛道”。这不是一次性风口,而是长期服务市场。适老化轻改造从简单处做起:扶手、防滑、智能呼叫器,标准化清单、可视化报价,降低决策成本;平价健康品以“设备+内容”组合更有粘性,如便携血糖仪配合日常记录和饮食指导,家用理疗仪强调安全与使用场景,无糖食品与草本茶强调科学标签。社区养老配套——老年食堂、日间照料、上门护理——要与街道、社工站联动,走政策与服务的双通道。
4)企业降本与绿色制造。寒冬里,能省下来的就是利润。节能降本设备要给出“可量化”的账,企业用电装置、建筑保温材料、分布式光伏,拿到的是真实的电费差额;精密制造配套绑定高增长链条——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的核心零部件——在质量体系与交付时效上建立壁垒;资源回收与垃圾分类是政策红利,只要做“有人愿意付费的环节”:上门回收、分拣加工、与园区打通,避免只做“低毛利搬运”。
机会从不意味着没有门槛。几个现实问题必须前置:一是许可与合规,临期食品要走合法渠道、明示标识,情绪类与健康类服务需避开医疗承诺;二是损耗与毛利核算,折扣渠道的核心是周转速度与损耗控制,算清“售价—进货—损耗—场地—人力”的结构;三是选址与人群密度,社区业态离不开可达性与信任,线下触点的复购高于单次引流;四是供应链稳定性,临时爆款不值钱,稳定货源才是护城河。
要看到的是,中日之间仍有差异。日本消费偏好稳定、线下比重高,中国的数字化渗透更深,社群、直播、电商能极大降低获客成本,但也更易引发价格战与监管压力。这不该让人却步,而是提醒我们:不要照搬,而要在同一逻辑下用中国式方法论解决中国式问题。
归根到底,经济下行期的赚钱逻辑从未改变:盯紧刚需,控制成本,跟着趋势走。把价格做成优势,把品质做成底线,把服务做成复购,把效率做成现金流。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最该做的是把每一笔生意变成确定的结果。
来源:善良海浪QjnGP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