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19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每天夜里两三点准时醒一次,像闹钟一样,还常常心悸、出汗、口干。”在门诊中,像李大爷这样的高血压患者并不少。他今年68岁,高血压10多年了,控制得时好时坏。最近几个月,每晚都在凌晨两三点惊醒,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没精神,人也越来越烦躁。
他一开始以为是年纪大了,睡得浅。直到有一天早上突然头晕摔倒,送医检查才发现,原来是高血压并发症在悄悄作怪。很多人把半夜惊醒当成“正常老化”,但如果你是高血压患者,这种夜间觉醒,往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身体在发出警报。
1. 夜间高血压发作:最容易被忽视的“杀手”
白天血压高,大家都重视;可一到晚上,反而容易掉以轻心。其实,高血压并不是“白天的病”。夜间高血压,尤其是凌晨时段的血压波动,已经被研究证实与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密切相关。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指出,夜间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心力衰竭、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的高风险因素。一些患者在夜间血压“偷偷”升高,但因为睡着了,自己完全没察觉;等到身体出现症状,往往已经来不及。
尤其是凌晨2~4点,是交感神经兴奋的“黄金时段”,如果这时血压突然升高,容易引发:
心率骤快、心悸
夜间憋醒、出冷汗
胸闷、胸痛
清晨突发脑梗或心梗
建议: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来评估夜间血压情况,必要时调整药物服用时间或种类。
2. 心衰“夜喊人”:别把夜醒当成“睡不好”
高血压是导致心力衰竭的第一大病因。
心衰患者常常在夜里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表现为:
睡着后突然憋醒
必须坐起才能缓解
有时还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
这是因为平躺时血液回流增多,左心功能不全导致肺部淤血,加重呼吸困难。很多人误以为是“老年人睡眠浅”,其实是心脏在“报警”。如果同时伴有下肢浮肿、乏力、心悸等症状,就不能再拖了。
建议:此类患者应尽早就医,完善BNP、心脏彩超等检查,评估心功能,必要时调整降压方案。
3.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沉默的“夜间杀手”
打鼾,也是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在高血压人群中非常常见,尤其是中老年男性、肥胖患者。
典型特征是:打呼噜+憋气+反复夜醒+白天困倦
呼吸暂停会导致夜间反复缺氧,交感神经兴奋、血压骤升,久而久之不仅血压控制困难,还会伤害心脏、大脑、肾脏。《中华高血压杂志》曾报道,约有30%高血压患者合并OSAHS,而“顽固性高血压”中这个比例更高达83%。
建议:怀疑OSAHS的患者应进行睡眠监测,确诊后可通过佩戴无创呼吸机(CPAP)缓解症状,同时改善血压控制。
4. 肾功能在“喊疼”:夜尿增多也是信号
高血压伤肾,这已经是医学共识。但很多患者并不知道,夜尿增多、频繁夜醒,也是肾功能受损的早期信号之一。肾脏在夜间负责调节水盐平衡、代谢废物,如果受损,排尿节律就会紊乱。再加上血压控制不佳,肾小球长期高压灌注,反而加重病情。
临床上,很多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的患者,早期仅表现为夜尿多、晨起乏力,等到出现肌酐升高、尿蛋白时,病情往往已较重。
建议:高血压患者应定期做肾功能、尿常规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除了疾病因素,一些生活习惯和用药误区也会让你夜里睡不踏实。
1. 晚上喝水太多或吃得太咸
睡前大量饮水或进食重口味、高盐食物,会增加夜间排尿负担,还会导致水钠潴留,升高夜间血压。而高盐饮食本身就是血压控制的“天敌”,尤其是南方老年人喜欢的咸菜、腊肉、酱汤,吃多了血压“蹭蹭往上窜”。
建议:晚餐清淡为主,睡前1小时避免大量饮水。
2. 降压药吃得不对时间
有些人图省事,把所有药都早上吃完,结果晚上血压“无人看管”。研究显示,合理的药物分时给药(如长效药晚上服用)可以更有效控制夜间血压波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建议: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服药时间,不自行更改剂量或停药。
3. 心情焦虑、神经紧张
高血压患者本身交感神经活跃,如果再加上焦虑、失眠、神经质体质,夜间更容易惊醒、心跳加快。长期睡不好,也会反过来促进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加剧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
建议:尝试睡前冥想、泡脚、听舒缓音乐等方式助眠,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助眠药物。
很多人以为夜里醒来是小事,忍一忍就过去了。其实,这背后可能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在“默默求救”。高血压本身就是“沉默杀手”,夜间症状往往是并发症的前奏。与其等到大病来袭,不如早点警觉,科学干预。
如果你是高血压患者,最近夜间老是醒,特别是凌晨两三点规律性醒来,别只怪年龄大或压力大。试着从血压监测、心脏评估、肾功能检查、呼吸系统评估等方面入手,找到真正原因,对症处理,才能真正提高睡眠质量,保护全身健康。
参考资料: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2020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年第30卷第6期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科普资料库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y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