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村里戏剧、音乐的场子冷冷清清,很多演出连100个观众都凑不齐。
你看那些官员说要文化惠民,100%是嘴上功夫。
去年花了28.7亿搞送戏下乡,可结果呢?
不少村里戏剧、音乐的场子冷冷清清,很多演出连100个观众都凑不齐。
有的地方还专门花几万租辆车拉来一帮演员,演完就走,连个笑脸都没留。
反观民间高手,一次公园里随意吹笛、弹钢琴,播放量轻松破百万,点赞破千万。
那“钢琴爷爷”刘克清靠群众筹出来的二手钢琴,每场演出都能引得好多人驻足,效果比那些花天酒地的高配设备还管用。
问题其实很明显:形式大于内容,套路胜过真实。
有些部门搞“送戏下乡”,根本没考虑到老百姓真正要啥子。
是不是只为了拿奖、打卡、铺面子?
新规让网络数据成了“硬指标”,结果某些剧团为了追点赞,把演出变成了“网红秀”,反而被约谈。
群众根本不买账,反映在票房、点赞上就是“裸奔”。
这些官员一边强调“民生为本”,一边用数字捧场,真正走心的艺术、真正贴近生活的演出反而被逼得干瘪。
实际上,文化的生命力在民间。
那些街头艺人、农村娃的表演,最真实也最感人。
不能把文化惠民当成一种政治任务,从天而降的“表演嘉年华”如果不考虑口袋深浅,停留在“走场”、“打卡”上,就永远难走入百姓心里。
要想做实事,就得多走心。
找到群众真正喜欢的内容,像刘克清那样,用最普通的二手钢琴、最真挚的演奏感动人心,而不是靠“豪华设备”去秀个大场面。
否则,这是走过场,不是惠民。
文化惠民,最重要的是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温度,而不是数字游戏的虚假繁荣。
来源:微风细雨3M6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