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医学界”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处获悉,该院副院长、神经病学专家施炯教授带队,利用异体再生的干细胞移植疗法,让包括李女士在内的6位帕金森病患者重归正常生活。
转自:医学界
在安徽省立医院接受了干细胞疗法后,一名37岁的帕金森病患者全球首次实现了“治愈”。
目前,该临床试验正招募更多患者,一旦最终成功,将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撰文 | 凌骏
37岁的李女士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22岁时患上帕金森病。她更不会想到,日后自己将成为全球第一位被“治愈”的早发型帕金森病(EOPD)患者。
近日,“医学界”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处获悉,该院副院长、神经病学专家施炯教授带队,利用异体再生的干细胞移植疗法,让包括李女士在内的6位帕金森病患者重归正常生活。
这也是全球首次运用此类治疗技术,实现EOPD的临床功能性治愈。接下来,若疗效能在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复制,将自此改写帕金森病的治疗格局——仅需一次治疗,就可以重塑大脑网络连接,让患者避免最终瘫痪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患病15年的李女士从完成此次治疗到宣布“治愈”,中间仅隔了3个月。“这样的治疗效果远超预期,目前我们还在持续推进研究,希望有更多患者能从中获益。”施炯对“医学界”说。
患病15年后,她获得功能性治愈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高达400万,约占全球患者数的1/2。他们无法被“治愈”,长期服药虽能部分缓解症状,但无法阻止疾病持续发展,最终患者将完全失去行动能力。
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约在60岁左右发病,但李女士的情况有些不同。从22岁起,她发现自己双手移动变得迟缓,随着时间推移演变成了不受控制的抖动,身体也愈发僵硬。
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15年里,一种致病蛋白在李女士的大脑中不断扩散,侵犯不同脑区,导致大量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一步步切断运动控制系统的连接。
直到2024年来到安徽省立医院时,药物已难以控制李女士的病情,她无法如同龄人一般正常工作和生活。
施炯告诉“医学界”,目前,帕金森病治疗以补充多巴胺的替代疗法为主。“但一方面,这无法根本解决神经元的持续衰退、死亡。另一方面,随着神经元大量死亡,用药量也要逐步增加,不仅增加了副作用,疗效也愈发不理想。”
此外,长期用药导致的严重“开关现象”,还让李女李女士士时刻生活在恐惧之中。施炯介绍,开关现象是指随药效衰退,患者会在“能够活动”和“无法动弹”间不可预测地瞬间,显著增加了跌倒风险。“就诊时,李女士每天有50%的时间都处于‘关期’。”
“因此我们设想,能否利用干细胞再生疗法,不再每日去‘补充’多巴胺,而是重建全新、健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以此彻底实现临床治愈。”施炯告诉“医学界”。今年年中,他带队启动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I期临床试验。
此次移植的原理,是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具有无限增殖的特性,能分化成生物体所有的功能细胞类型。“就像是一颗种子,我们把它‘种’进患者大脑,让它分化成全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重塑大脑网络的连接。”施炯解释。
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术前评估,李女士的治疗安排在了今年6月11日,由神经外科钱若兵主任主刀。
对于安徽省立医院的多学科团队而言,干细胞移植手术流程已非常成熟。医生们利用神经导航机器人,将一根导管精准地插入李女士大脑的特定区域,随后注入提前制备好的、由iPSC分化而来的全新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NCR201。
手术非常成功,奇迹也随之发生。
“她的恢复情况远超我们预期。”施炯对“医学界”介绍,术后的前两个月,李女士静止性震颤、僵直等症状明显减轻,帕金森病评定量表得分从术前62分(重度功能障碍)逐渐降至28分。
到了9月上旬,李女士的“关期”完全消失,量表评分降至12分,基本接近常人,每日是否服用既往药物已无明显差异。影像学评估显示,全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她的大脑中成功定植、发挥活性,标志着初步实现了功能性治愈。
挑战“不治之症”
即便李女士曾经了解过帕金森病,她也不会想到自己将成为一名患者,至少不可能是在20多岁的年纪。
施炯告诉“医学界”,帕金森病患者中约有5%~10%属于早发型(EOPD),发病集中在20岁至40岁间。和多为散发的老年患者不同,约90%的EOPD可归因于遗传因素,“目前,已有部分基因突变被证实和EOPD相关,同时仍有未知的致病突变有待明确。”
施炯
但无论是老年还是早发型患者,他们的结局大体相似。随着多巴胺能神经元一点点死亡,“若不接受此次治疗,我们预估再过10多年,李女士就会彻底瘫痪。”施炯说。
事实上,早在30多年前,学界就意识到干细胞移植有治愈帕金森病的潜力。施炯也长期关注这一领域,“但当时的一些实验性尝试,主要是基于胚胎干细胞技术。胚胎干细胞的来源有限,同时存在伦理问题等一系列挑战,始终未能推进至临床转化阶段。”
转机出现在2007年11月20日,日本的山中伸弥团队、美国的詹姆斯·汤姆森团队在《细胞》《科学》两大顶刊独立发文,同时宣布首次让人类成体细胞“返老还童”,诱导其回到类似胚胎发育早期的状态,创造出iPSC,自此开启了干细胞再生医学的新纪元。
当时,詹姆斯·汤姆森团队中有一位来自中国的生物学家俞君英博士,她是研究的合著者。2015年,俞君英带着多年科研经验回国,创立本土创新研发企业中盛溯源,致力于开发广泛可及的iPSC衍生细胞药物,推动其在再生医学、抗炎修复及肿瘤免疫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
本次用于治疗的干细胞制剂NCR201注射液,正是由中盛溯源提供。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能找到治愈帕金森病的新疗法也是施炯的夙愿。2023年,施炯与俞君英结识,两人一拍即合。
施炯告诉“医学界”,iPSC技术的一大挑战在于如何确保干细胞的分化纯度、数量,并使其定向朝所需的功能细胞分化。“分化不足会影响疗效,但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过多,反而可能造成患者过度兴奋,导致异动症等。分化的纯度则会影响治疗的安全性。”
为此,联合团队启动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先后进行了前期的细胞、动物实验验证,细胞分化纯度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相比国外团队同期发布的约50%转化效率数据,我们做到了80%以上。”施炯说,在2024年底启动的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中,NCR201也在人体中展现出极佳的安全性。
到了今年4月27日,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NCR201的临床试验模式许可,I期临床试验在3家大型三甲研究型医院同步开展。
李女士是施炯团队的“三号病人”。在手术方式上,多学科团队创新使用了“机器人立体定位技术”,通过由神经外科钱若兵教授设计的个性化AI算法,“在我们输入李女士大脑的影像数据后,机器人系统自动且精准地规划出了移植的最佳靶点与路径。”施炯说。
施炯告诉“医学界”,截至目前,团队已对6位患者完成治疗,年龄最大的71岁。除李女士外,还有多名患者经治疗后“关期”消失,大脑中多巴胺功能经检测显著增强。
“当然,他们是否被‘彻底治愈’还要打个问号。新植入的干细胞未来能存活多久还需长期观察。随着研究深入,我们期待能获得更明确的答案。但至少现在,这些曾饱受疾病困扰的患者,已基本回归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施炯说。
施炯教授在给患者做神经系统检查
更多疾病有望被攻克
“医学界”了解到,由于NCR201属于异体通用型干细胞疗法,现阶段李女士仍需接受抗免疫排斥治疗。
干细胞疗法可分为自体和异体两种路径,其差别在于细胞的来源:是来自患者自身,还是健康的捐献者。前者可避免免疫排斥反应,后者则能提前制备、量产,提高了治疗的及时性和可及性。
但对李女士这样的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而言,自体细胞存在携带致病基因的风险,健康捐献者的异体细胞或是更好的路径。“此外,大脑具备一定的‘免疫特权’,这为异体移植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预计半年到一年内,她即可建立免疫耐受,停止抗排斥治疗。”施炯说。
“NCR201项目”并非我国科学家针对治愈帕金森病的首次尝试。早在今年4月,上海瑞金医院宣布,该院刘军教授团队同样利用iPSC再生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使一位有14年帕金森病病史的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而在更广泛的疾病领域,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团队更是数次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4年4月和9月,上海长征医院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连宣布,医生通过植入干细胞再生的胰岛,成功挽救了2名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今年4月8日,由长征医院殷浩团队联合开发的再生胰岛疗法,获药监局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团队则在今年9月5日宣布,全球首次运用异体iPSC再生的血小板,成功治疗了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复杂先心病术后的患者。
瞄准落地临床,最终运用于更广大患者的目标,各项研究还在持续推进。
施炯表示,当下,研究面临着两个核心挑战。一是处于不同疾病阶段的帕金森病患者,病情各异,如何确定最佳的移植治疗窗口,为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是亟须明确的临床问题。
二是由于患者大脑中仍存在病理微环境,长期看来,新植入的细胞会多大程度受到影响?未来,又能否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等对这些细胞进行改造,提升其在体内的存活率与功能持久性?
“这都是需要长期研究、攻关的课题。”施炯说,“iPSC技术的突破是全新的里程碑。它不仅能提供干细胞,更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复杂的基因编辑与调控,定制化地产生目标细胞。通过这种方法,只要有合适的靶点,理论上未来诸多疾病都可以被攻克。”
施炯介绍,此次的I期临床试验还在进行招募,后续根据治疗情况,再稳步将研究推进至II期临床试验阶段。
而对李女士来说,她已回归正常生活。6月完成治疗后,很久不敢出远门的她暑期带着家人外出旅行。她说,一家人在景区走了整整一天,“他们都在喊腿疼,我却没什么感觉。”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