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最近在安全问题上加大了力度。高市早苗在国会用“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存亡危机”的说法来包装“集体自卫权”,把台湾直接纳入到日本的国家安全红线之中,引起舆论的强烈反应。她所谓的“假设性讨论”实际上就是给政策铺路了,一开口,媒体就将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政客
日本最近在安全问题上加大了力度。高市早苗在国会用“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存亡危机”的说法来包装“集体自卫权”,把台湾直接纳入到日本的国家安全红线之中,引起舆论的强烈反应。她所谓的“假设性讨论”实际上就是给政策铺路了,一开口,媒体就将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政客们也纷纷站出来亮明态度,社交媒体上的热度瞬间就上去了。
中国直接回应称这是粗暴干涉内政、破坏一个中国原则,并警告“越线不排除战火蔓延到日本本土”。军方和官媒口径一致,发出强烈的震慑信号。高市并不是不明白信号,只是仍然继续。问题在于,造成的问题并不是她一个人的,而是整个东亚的:区域安全、市场和产业链、旅游和留学都会受到影响。
日本国内并不太平,民调显示介入台海的意见双方各占一半,支持和反对的观点针锋相对;一边强调盟友义务,一边担心被卷入不应该去的战场。更让外方想不到的是,美国方面并没有立刻伸出援手,澳大利亚方面也没有按照预期的热情回应。社交平台又翻出某位美国政坛大人物对日本不客气的言论,并且不断传播,使得盟友背书的“底气”变得薄弱。
中国牌除了硬话之外还有别的。外交上继续施压,要求撤回挑衅性的说法;学界和智库纷纷发声,认为这是危险升级,会把地区稳定带入战争边缘;涉旅窗口也发布了赴日提醒,给社会增加了压力。
近几年来,日本军费预算、法律表述、安全体制不断右倾。她所处的政党被认为是极右翼,有人支持她,媒体也推波助澜,一些舆论因此鼓掌称快,表面是“振兴国威”,实质上把风险推到了自己身上。这套叙事缺少的不是口号,而是战争成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由谁来承担的问题。政坛谈的是存亡,百姓算的是生计,二者相差甚远。
中国军力的发展日本是清楚的,日本以为拉上美国就可以把天平扳回来的话,恐怕高估了双方的合作程度。美国的算盘是全球布局,日本的算盘是国内政治,两者经常不一致。把台海变成“新乌克兰”的网络畅想很热,但是落地困难,对于日本来说更加脆弱:能源依赖、产业结构以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难以承受长时间的硬碰硬。对冲不了的风险,最后都会落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开销上。
中国这次的警告是一步一步的升级过程:你挑衅,我就加大反制力度;你继续挑衅,我就让你承担后果;你冒险,我就把战线拉到你承受不了的地方。直接明了,目的在于降低模棱两可以及误读的风险。军国主义的旧梦并没有在日本社会彻底消失,每当有人想拿出那张旧照片的时候,社会就会发出分裂的声音。应该用理性的力量来抑制情绪,用制度来阻止冲动。
回到现实,台海稳定对日本来说是有实际利益的:贸易航线、供应链、金融市场、区域旅游都不喜欢受到惊吓。把台湾问题当作国内动员的工具,短期内可以提升关注度,长期来看大多会毁掉饭碗。高市这套话术,其实是为自己政治路线“加固”,而不是为了使日本更安全。路线可能已经确定了,但是社会、财政、国际关系却更加不稳定,最后买单的是纳税人。
中国政治上红线清晰,军事上保持威慑,经济与社会层面留有弹性,必要时加码。目的不是逼迫对手无路可走,而是让对手知道墙的存在:不要试探底线,不要把地区推向不可控的地步。东亚疫情创伤尚未痊愈,经济压力仍然存在,青年就业不容易。经常使用战争词汇,其实是一种没有耐心、缺少治理的表现。
日本不能把台湾问题绑在“存亡危机”的框架下;中国强硬的姿态或许可以令日本冷静下来;盟友的态度也需要看其是否真诚。最需要的是降温、常识,使情绪离开,使理性回来。
来源:卢麒元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