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七点,我妈在群里甩了一张黑鱼片预制菜截图,配文:这玩意儿真比活鱼新鲜?
昨晚七点,我妈在群里甩了一张黑鱼片预制菜截图,配文:这玩意儿真比活鱼新鲜?
我秒回:别买,我上周刚踩坑。
结果她转头下单三袋,说主播讲胶原蛋白多15%,女人吃了脸发光。
我下班回去,厨房已经飘出丝瓜味。
她拿空气炸锅蒸黑鱼,15分钟端上桌,肉片雪白,筷子一夹就碎。
我咬一口,嫩得发虚,像嚼豆腐渣,没土腥,也没鱼味。
我妈却吃得欢,说没刺,省时间,关键便宜,一袋不到二十块。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我爸骑四十分钟去郊区码头,拎回一条活黑鱼,放桶里还能蹦。
我妈拿刀背敲头,去鳞切片,用井水冲三遍,再铺姜丝,蒸八分钟,厨房全是腥甜。
那鱼肉紧,蘸酱油都弹牙。
现在倒好,手机一点,鱼自己送上门,连杀都不用。
产量涨12%,广东湖北塘口连轴转,生态养殖听着高级,其实就是换水勤、喂益生菌,让鱼长得快、长得肥。
我问我妈,还记不记得以前蒸鲈鱼要掐表,火大一点就老。
她说记得,可现在谁还看火,电饭煲一键“蒸鱼”,98℃自动停。
我翻研究,98℃七分钟,蛋白刚好凝固,营养不流失,可口感像实验室标准件,家家蒸得一样,没惊喜。
更离谱的是,我妹在城里餐厅吃到冰镇清蒸鲈鱼,鱼底下垫冰,上桌冒凉气,蘸柚子醋,拍照片发小红书,点赞破千。
我留言:冰的腥不腥?
她回:要的就是仪式感,味道次要。
我算了笔账,一条活鲈鱼市场35块,餐厅卖158,冰一冰就翻四倍,年轻人抢着买单。
蔬菜也卷。
丝瓜和木耳套种,说是风味更融合,我试了下,木耳带土味,丝瓜变苦,不知道谁发明的黑暗搭配。
茼蒿更玄,被商家包装成助眠菜,睡前涮火锅,吃完睁眼到天亮,数羊没用,数茼蒿杆反而更清醒。
荷兰豆出新品种“甜脆1号”,糖度涨20%,我炒一盘,三分钟出锅,确实甜,可吃完一盘跟没吃一样,胃空,心也空。
空气炸锅蒸菜省30%时间,少油,我妈天天用,锅底积一层黄嘎巴,铲都铲不掉。
低温慢煮机也进厨房了,我煮鸡胸肉,55℃两小时,切开粉红,像生不熟,蘸酱油咽下去,觉得自己在吃药。
最魔幻的是短视频,#家的味道#播放80亿次,点进去全是滤镜、摆盘、慢动作,葱花撒得像下雪。
我留言:家的味道不是糊锅底吗?
被博主拉黑。
00后讲仪式感,买盘子比买菜贵,蒸条鱼要放干冰,云雾缭绕,饭没吃,手机先吃。
我妈看完心动,问我借补光灯,说也要拍,我让她先擦油烟机,她骂我土。
我翻2023饮食报告,少盐少油搜索涨65%,可预制菜钠含量爆表,一包黑鱼片料包1100毫克钠,吃两袋就超标。
蛋白互补概念火,牛肉炒虾成了网红,我试了下,牛肉老,虾缩成橡皮,口感打架,胃也打架。
有机菜占比破30%,价格翻一倍,我咬牙买把有机菠菜,炒出来黄得快,吃完该失眠还是失眠。
写到这儿,我妈又发链接:直播间黑鱼买二送一,限量五千份。
我回:买吧,反正吃不出记忆里的河腥味了。
她回个笑脸:现在方便就行,要啥味道。
我盯着屏幕,突然明白,我们赶时间,把日子也预制成一包速食,丢进锅里,一键搞定,省下的工夫,却再也找不到地方花。
鱼还是那条鱼,只是再没人愿意为它跑四十分钟的路。
来源:道具mN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