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9 14:52 1

摘要: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数字技术重构全球传播格局的今天,国际传播不再只是比拼信息输出,而是关系到文明存续的深刻变革。新的传播模式需要打破话语霸权形成的认知壁垒,在技术变革中探索

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董晔

数字时代的传播革命,既需要5G网络的技术基建,也需要“各美其美”的文化自觉、“美人之美”的认知能力、“美美与共”的交往智慧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数字技术重构全球传播格局的今天,国际传播不再只是比拼信息输出,而是关系到文明存续的深刻变革。新的传播模式需要打破话语霸权形成的认知壁垒,在技术变革中探索文明共生的可能,通过文化价值的交流激发心灵共鸣。

破独语之弊,立和合之道

《荀子·解蔽》指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意思是说,大多数人常常被局部偏见所蒙蔽,而无法看清事物的整体。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有西方媒体将开幕式“燕山雪花大如席”的东方美学解读为“极权象征”,这种误读所暴露的不仅是文化隔阂,更是话语体系的结构性失衡。实际上,传统儒家思想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燕山雪花大如席”这种“礼”的最终目的是推进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和睦。因此,当西方媒体用“民主—专制”的简单框架进行选择性报道时,实际上造成了舆论场的不平等对话,公共领域的对话前提已被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瓦解。

信息茧房效应在算法推荐机制下愈演愈烈。有研究显示,抖音国际版(TikTok)在欧美青少年中的使用时长超过传统社交平台,但不同文化用户看到的内容重复率不到15%。非洲青年在短视频里看到的是战乱饥荒,欧洲用户刷到的则是野生动物迁徙,说明算法不仅是信息分发的工具,更成为重构认知模式的元媒介,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正在制造文明的认知断层。当物理空间的交流场景被数字平台的虚拟场景取代,文明对话的共通意义空间则可能收缩。

在海外,中国春节既保持文化内核,又融入当地语境,已从唐人街的限定庆典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消费符号。当生肖文化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跨年倒计时,当《原神》游戏里的璃月港成为年轻人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完成现代性转译。这种转译不是对西方话语的被动适应,而是创造新的意义编码系统。在网络社会中,数字原住民将越来越通过网络热梗、游戏叙事等亚文化形式,建构去中心化的文明对话新渠道。

铸文化之魂,通古今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药师经变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希腊式立柱与波斯纹样共处同一画面,飞天衣袂间流淌着印度艺术元素。不同文明背景的个体可以共同“在场”于敦煌壁画的创作现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正在重塑文明认同的基础。

非虚构传播正在重塑文化认知的深度。在日本导演竹内亮执导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中,热干面摊主老李用武汉方言讲述抗疫经历,这种微观叙事通过展现具体生命经验,能够消解西方媒体建构的刻板印象。在社交媒体文化盛行的今天,非虚构叙事成为稀缺的传播资源,真实故事将是跨文化传播的“通用货币”。

青年文化也在创造新的对话空间。在阅文集团国际站点上,中国网络小说的日均访问量屡创新高,修仙体系与西方奇幻在评论区碰撞出新的文化形态。在电子竞技领域,中韩选手的战术交流更是催生出新战略体系。粉丝翻译、同人创作等行为,打破了文化传播的单向管道。这些自下而上的文化融合,改变了传统认知中文明发展的对抗模式。亚文化群体通过算法找到发声通道,开创文化对话的新路径。

乘数字之翼,启文明新篇

5G与AI技术正在重塑传播格局,尝试在虚拟现实中重构文明场景,揭开被时空遮蔽的文明对话可能。中国团队研发的跨语言实时传译系统,让斯瓦希里语民谣与苏州评弹实现诗意对话;腾讯开发的数字敦煌项目,让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与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隔空相望。这些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文明对话的使者和见证。

跨文化影视作品通过设置人们共同关切的“超级文本”,召唤全球观众成为理想读者,从而搭建情感共鸣的桥梁。《流浪地球2》中“移山计划”蕴涵的愚公精神,与《星际穿越》的拓荒者精神形成跨文化呼应。不同文明背景的观众通过弹幕、影评形成符号互动,表明人类对生存困境的思考具有天然的共情基础。

跨文化教育正在培养能够驾驭文明复杂性的新型人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合作学习,各国青年共同探索新的认知方式。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里,各国青年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案例研讨,孵化着新的全球治理思维;“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在埃塞俄比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中国制造与非洲需求的对接枢纽,充分体现《中庸》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文明理念。

立共生之境,谱大同新章

今天,数字原野上的文明对话正在创造新的相遇可能。当敦煌飞天通过数字技术“飞入”巴黎圣母院重建项目,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奇观,更是文明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目标,不是建造文化输出的高速公路,而是培育能让不同文明生根发芽的共生土壤。这需要超越“中心—边缘”的传播旧范式,建立平等对话的交流准则。从本质上说,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是拓展人类文明对话的中间地带,即在算法逻辑中保留人文温度,在流量经济里守护文明尊严,在话语博弈间培育同理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人类文明进步大势,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世界和平发展进步开辟了新路径,为绘就人类文明大同画卷凝聚了新共识。文明交流互鉴的理想境界,就像不同音色共振出新的和谐。数字时代的传播革命,既需要5G网络的技术基建,也需要“各美其美”的文化自觉、“美人之美”的认知能力、“美美与共”的交往智慧。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批准号:20JD710044]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