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骗千年,李治根本不软!李世民选他当太子,藏着最狠的帝王算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17:38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史书上总说唐高宗李治“软弱无能”,被武则天压制得抬不起头。

一千多年来,大家都觉得李世民当年选他做太子是没办法,毕竟大儿子李承乾造反了,才华横溢的李泰心术不正,能打能杀的李恪又是隋炀帝的外孙。

李世民看来看去只能选个看着最老实的李治。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李治真这么窝囊,大唐的版图怎么在他手里扩张到极致?他推行的那些改革又是怎么回事呢?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刚当上皇帝不久就立了嫡长子李承乾做太子。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起来毫无争议,李承乾是长孙皇后生的嫡长子,从小聪明伶俐,还有一帮顶级名臣当老师。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这些人轮流教他怎么当皇帝,李世民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

李承乾小时候确实争气,读书用功,处理政务也有模有样。

李世民经常把他带在身边,遇到朝廷大事就让他在旁边听着学着。朝中大臣都觉得这个太子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代明君。

贞观十年左右,情况开始变了。李承乾脚上生了病,走路一瘸一拐。

这本来不算什么大事,关键是他觉得自己身体不行了,心理压力特别大。他开始怀疑父皇是不是要换太子,整天疑神疑鬼。

李承乾越来越不靠谱,开始学突厥人的生活方式,在宫里搭帐篷,穿突厥衣服,说突厥话。

他还特别宠爱一个叫称心的男宠,两个人整天腻在一起。朝中大臣看不下去了,纷纷上书劝谏,李世民也骂过他好几次,就是改不了。

这时候李世民的四儿子李泰开始活跃起来。李泰文采好,读书多,还主持编纂了《括地志》这样的大部头著作。

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儿子,赏赐的东西比太子还多。李泰看到机会来了,开始在朝中拉帮结派,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在争储位。

到了贞观十六年,李承乾终于扛不住压力,干了件“大蠢事”。

他联合舅舅长孙无忌的死对头侯君集,准备发动政变杀掉父亲李世民自己当皇帝。事情败露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侯君集被杀,太子之位空了出来。

太子位子空了,按理说就该从剩下的儿子里选。

朝中呼声最高的是李泰,这个儿子文采好,还深得李世民喜欢。长孙无忌这位外戚大臣也倾向于李泰,毕竟李泰的母亲长孙皇后是他的亲妹妹。

李泰这个人有才华是真的,但心眼太多也是真的。李承乾被废后,李泰觉得自己稳了,开始露出本来面目。

他跑去威胁九弟李治,说如果我当了太子,你和李承乾都活不成。这话传到李世民那里,老皇帝心里一凉。

李泰还做了件让人寒心的事。他当着李世民的面说,父皇你立我做太子,我以后一定把皇位传给李治,我甚至可以杀掉自己的儿子来表决心。

这话听着感人,宰相褚遂良却看穿了。褚遂良直接告诉李世民,这是假话。

李泰如果真当了皇帝,怎么可能不传给自己儿子反而传给弟弟?到时候李治还不是要被清除掉?

李世民想起当年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

如果再立李泰,儿子们又要重演一遍兄弟相残的惨剧。李泰这个选项被排除了。

还有个儿子李恪,这人能文能武,性格像李世民,打仗也厉害。

李世民其实挺喜欢这个儿子,但李恪有个致命问题,他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虽说李世民也是隋朝贵族出身,但大唐建立就是推翻隋朝。

朝中那些关陇贵族集团坚决反对李恪。这些人当年跟着李家打天下,就是要消灭隋朝的残余势力。

你现在让一个带着隋朝血统的人当皇帝?万一他上台后想给外公报仇怎么办?万一他重用隋朝旧臣,把我们这些功臣集团打压下去怎么办?

李世民权衡再三,不敢冒这个险。大唐刚建立二十多年,朝堂上的派系斗争还很激烈。

立李恪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政治动荡,甚至分裂整个朝廷。这个选项也被排除了。

看似无奈实则精明的抉择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做出了选择,立九子李治为“太子”。

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李治这个人平时没什么存在感,既不像李承乾那样被重点培养,也不像李泰那样文采飞扬,更不像李恪那样能征善战。

李治给人的印象就是老实本分,性格温和。李泰威胁他的时候,他没有反抗也没有告状,就是默默承受。这种表现在外人看来就是懦弱,没有皇帝该有的杀伐决断。

李世民为什么选他?老皇帝心里其实特别清楚。

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弟夺位,这件事一辈子都是心理阴影。他不想让儿子们再上演一遍这种惨剧。李治的仁厚不是弱点,是优点。

李治虽然看起来软,跟谁都能和平相处,不跟任何人结党。

李承乾被废后,他没有落井下石。李泰威胁他,他也没有反击。这种性格的人当皇帝,兄弟们都能保住性命,朝廷也不会因为储位之争搞得乌烟瘴气。

李世民还看中李治的另一点,这个儿子够隐忍。面对李泰的威胁,李治表面上装作害怕,实际上把整个过程都告诉了父皇。

这一招看似告状,实际上是在提醒李世民注意李泰的野心。一个懂得示弱、会借力的人,绝对不是真傻。

李世民临终前把李治叫到床前,仔细交代了一番。他告诉李治,你舅舅长孙无忌经验丰富,遇事多听他的意见。

他还特意安排了褚遂良等一批大臣辅佐李治。这些安排看起来是因为李治能力不够需要帮助,实际上是给李治创造一个稳定的执政环境。

李世民赌对了。他选的不是能开疆拓土的雄主,而是能守住江山的明君。

大唐经过“贞观之治”的发展,已经有了雄厚的基础。

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另一个李世民这样的狠人,而是一个能延续贞观路线、保持政局稳定的守成之君。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李治登基成为“唐高宗”。

大家都等着看这个“软弱”的皇帝会被权臣控制成什么样。结果没过几年,所有人都看傻眼了。

李治上台第二年就开始动手了。他发动对西突厥的战争,仅用几年时间就把西突厥彻底灭掉,将西域纳入大唐版图。

贞观年间李世民打了十几年都没解决的高句丽问题,李治用了不到二十年就拿下了。

大唐的版图在他手里达到极致,东到朝鲜半岛,西到中亚,北到西伯利亚,南到越南中部。

这些军事成就已经够厉害了,李治在内政上的手段更狠。

贞观年间那些门阀世家依然势力庞大,把持朝政。李治上台后开始打压这些世家大族,扩大科举考试的范围,给寒门子弟更多机会。

李治还改革了税制,不再按人头收税,改成按田亩和资产征税。这一改革直接削弱了世家大族隐瞒人口逃税的能力,国家财政收入大增。

那些世家大族暗地里骂他,明面上却不敢反抗,因为李治给他们扣上了阻碍改革的帽子。

最狠的一招是重用武则天。大家都说李治被武则天压制,其实很多时候是李治故意的。

武则天本来只是个才人,李治把她提拔成皇后,让她帮自己打压那些老臣和世家势力。

武则天出身不高,跟门阀世家没有利益关系,正好用来制衡朝中的各个派系。

长孙无忌这些开国功臣依仗资历老想控制朝政,李治表面上恭敬,背地里逐步削弱他们的权力。

到了显庆四年,李治以谋反罪名把长孙无忌贬到外地,后来逼死了这位舅舅。一个被说成“软弱”的皇帝,能把权倾朝野的舅舅整死,这叫“软弱”?

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大唐的国力达到巅峰。周边国家纷纷派使者来朝贡,长安城成了国际大都市。

各种宗教在大唐都能传播,百姓安居乐业,商业繁荣。这种盛世局面,跟李治的统治能力分不开。

李世民当年立李治做太子,从来不是因为无人可选的无奈之举,而是精心算计后的最优解。

李治的软弱是装出来的保护伞,让他在兄弟争储的血雨腥风中活了下来。等他坐上皇位,这层伪装就不需要了。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李世民的眼光,贞观之治能延续到永徽、显庆年间,大唐版图能扩张到史上最大,国家能够长治久安,靠的就是李治这种“外柔内刚”的治国手段。你说这也能算是“软弱”吗?

信息来源:

《资治通鉴·唐纪》

《新唐书·高宗本纪》

《旧唐书·太宗本纪》

来源:音乐唱歌技巧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