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臣随张耳陈余攻略赵地,后自立为王,最终却因下属叛变被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7:37 1

摘要:在秦末农民起义的烽火中,为什么一个屡立奇功的武臣,最终却倒在了自己人手里?他从张耳、陈余身边一路征战,攻克十城,声名远播,却在自立为王后,陷入权力纷争的漩涡,最后被下属叛变斩杀。这个看似荒诞的结局,背后却折射出起义军从抗秦大业到地方割据的悲剧。

在秦末农民起义的烽火中,为什么一个屡立奇功的武臣,最终却倒在了自己人手里?他从张耳、陈余身边一路征战,攻克十城,声名远播,却在自立为王后,陷入权力纷争的漩涡,最后被下属叛变斩杀。这个看似荒诞的结局,背后却折射出起义军从抗秦大业到地方割据的悲剧。

一切要从公元前209年说起。陈胜揭竿而起,占领陈县后便称王,号张楚。张耳、陈余这对昔日儒士,听闻此好消息,从赵地藏身之处匆匆南下投奔。他们对陈胜说:“赵地地广人多,富庶有余,若得其地,吾军势必一飞冲天。”陈胜虽采纳此议,却心存疑虑,不敢将真权交给二人,于是任命武臣为西征主将,邵骚为护军,只给张耳、陈余左右校尉的次级官职,拨给三千兵马出发。张耳面色微沉,却口中无言,只得随行。

武臣率军入境,立刻展开声势浩大宣传。村头市集,他让幕僚朗诵秦二世暴政之罪状;城门口,他让士卒击鼓高呼“推翻暴秦,迎来天下太平”。秦法严峻的记忆一再被提起,饥馑徭役的苦痛一再次被揭开,赵地百姓终于按捺不住,纷纷举旗响应。豪强门阀一个接一个投诚,武臣军中顿时膨胀至数万人。接连攻克武阳、邯郸、范阳、常山等十城,范阳令在蒯通献计下降服无抵抗,城中豪杰将头颅堆成宣誓台,百姓烧香喊冤,场面震撼。

军功日盛,武臣的胆色、计谋都被部众称为“武信君”,他自己也渐生骄矜。正当陈胜派出的西征大军遭遇挫折、监军肆意诛将之际,张耳、陈余趁机对武臣低声说:“监军手中兵权在握,今日的功高盖主,恐怕一朝不慎,就会落得被诛灭的下场。何不自立?拥赵自为一王,既保安身,也可扩张势力。”武臣听后心头一热,斩钉截铁地答应了。

在邯郸城头,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武臣身披锦袍,脚踏金鱼靴,颁下诏书,自称赵王;陈余被封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旌旗招展,万众拥戴。陈胜闻讯,震怒欲发兵讨伐,但谋士蔡赐劝道:“暴秦未灭,若再树新祸,恐非良策。不如暂且宽容之,待其西进伐秦,顺便消耗其锐气。”陈胜思量片刻,最终同意将武臣家属软禁,假意祝贺,然后遣使催促赵王西进。

可军权在握之后的武臣,阳奉阴违。他先令韩广北据燕地,李良西下取常山,张黡进军上党。目标早已不是伐秦,而是吞并周边诸郡,扩张赵国版图。燕王因应诺而借兵给韩广,谁承想韩广竟自立为燕王;常山、上党也各成一方诸侯。武臣此时才惊觉,当年陈胜的苦恼原来如此;但为时已晚,内外乱象四起。

他拔剑北伐燕军,携张耳、陈余南下。不料在边境陷入燕军埋伏,锐不可当的弓弩齐发,赵军溃不成军。燕军生擒武臣,要他割让数郡来换人质。张耳、陈余连下十数封书简,求见燕王均被拒绝,更有几封传书在途中被斩断。危急关头,一名负责杂役的士兵自告奋勇,闯入敌营。众人眼里,他不过一小卒,怎料他竟面见燕将,用:“张耳、陈余表面辅助赵王,实则久谋分裂,一旦武臣被灭,他们便可各自称王。若将军杀了武臣,就顺水推舟了。”这话正中燕将下怀,他当晚下令放走武臣,险象环生中完成脱身。

与此同时,李良接到一封伪称秦二世所遣的“诏书”,说东山再起有望,诱他反水。归途中,他遇武臣之姐——那位贵妇衣袂飘飘,摇橹大车在路边驻足,见李良行军礼不见回应,当众喝斥。李良面红耳赤,被部众挑唆,便借“羞辱”之名,追赶武臣姐姐,将她车队劫夺。心怀怨恨的他兵临邯郸,一声号令之下,大开杀戒。邵骚与武臣不及招架,被活斩于宫门之下;张耳、陈余闯出城墙,手刃护卫,才堪堪逃回旧部。

武臣的兴亡,正是秦末起义军权力分化的缩影。陈胜一念称王,无意中开了戒,令各路领袖纷纷学样。原本把戈矛指向暴秦的大义,逐渐被对地盘的算计所取代。在纷争中,彼此猜忌、相互倾轧。哪个城池是要紧的,哪位将领才是真心的,都成了权术之下的筹码。有人高呼天下一统,更多人却为了一亩三分田而斗得头破血流。刘邦后能一统天下,恰恰因为他始终把主要矛头对准秦朝,善于利用人心与地利,而非在地方诸侯间无休止争斗。

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深刻警示:革命若失初心,被权力欲望侵蚀,早晚会支离破碎。有一人帮助陈胜打开胜利之门,却为何最终被自己人所杀?答案就在那段分崩离析的岁月中:每一次分封,每一次自立,都是割裂盟友的刀刃。只要一人自起一王,便拉开互相暗算的序幕;只要有人为一地鸡毛而忘了大义,便注定让抗秦大业崩于内耗。信息来源:[史记·陈涉世家]

来源:老强音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