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唯一善终的异姓王:张耳的生存智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4:19 1

摘要:张耳(前264年-前202年),字不详,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是秦末汉初时期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早年曾为魏国公子信陵君的门客,才华横溢却因故逃亡至外黄,得富家女资助后迅速崛起为外黄县令 。

张耳(前264年-前202年),字不详,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是秦末汉初时期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早年曾为魏国公子信陵君的门客,才华横溢却因故逃亡至外黄,得富家女资助后迅速崛起为外黄县令 。

与陈馀的"刎颈之交"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两人从患难与共的挚友到因权力争夺反目成仇,演绎了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悲剧 。本文将从历史正史与民间野史的角度,全面梳理张耳的生平事迹、政治军事成就、命运起伏与历史评价,揭示这位汉初异姓诸侯王的传奇一生。

张耳出生于战国末期的大梁,年轻时曾为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才华横溢,声名远播 。然而,因不明原因,他不得不逃离大梁,亡命至外黄(今河南民权县)。这时,一位外黄富家女的命运与张耳产生了交集。据《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记载:"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

这段记载揭示了张耳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外黄富家女的资助。这位女子不仅美丽出众,而且有着独到的眼光,她不顾父亲门客的劝阻,主动选择嫁给张耳,并给予他丰厚的经济支持。这使得张耳能够广纳门客,扩大影响力,最终被任命为外黄县令,声名远播 。这段经历不仅改变了张耳的个人命运,也为他日后在政治军事领域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张耳在成为外黄县令后,与当时还是平民的刘邦有过密切交往。《史记》记载:"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这段交情对张耳后来的人生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他最终投靠刘邦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张耳结识了另一位重要人物——陈馀。陈馀也来自大梁,爱好儒术,曾多次游历赵国的苦陉地区。一位富有的公乘氏将女儿嫁给他,陈馀因此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陈馀年少,却对张耳极为敬重,"父事张耳",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结为"刎颈之交" 。这段友谊在日后秦灭魏国后的逃亡岁月中得到了进一步考验。

秦灭魏国后,张耳和陈馀因声名远播,被秦始皇悬赏通缉,张耳悬赏千金,陈馀悬赏五百金 。两人不得不隐姓埋名,逃亡至陈县(今河南淮阳),以"里监门"(即看守里门的小吏)的身份谋生 。《史记》记载:"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馀五百金。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

在陈县期间,他们曾因里吏的鞭打而面临危机。陈馀因小过被鞭打,想要反抗,张耳却踩住他的脚,示意他忍受 。事后,张耳带陈馀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 陈馀听后表示认同,这表明张耳在忍耐和策略方面已经显示出远见卓识。两人在这种艰难环境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秦朝的追捕,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友谊。

这段外黄奇遇与陈县隐忍的经历,不仅塑造了张耳的性格,也为其日后在反秦起义和楚汉之争中的政治军事活动提供了重要经验。他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如何通过婚姻和人脉积累资源,如何在政治斗争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策略。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建立了反秦力量。张耳和陈馀得知消息后,立即前往投奔,并向陈胜提出了一项重要战略建议:"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後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嗔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然而,陈胜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反而在陈地称王,这使得张耳和陈馀意识到陈胜并非他们理想的领袖。于是,他们向陈胜请求前往赵地发展:"臣尝游赵,知其豪桀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 陈胜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任命武臣为将军,张耳和陈馀为左右校尉,率军前往赵地 。

在赵地,张耳和陈馀看到了建立独立政权的机会。他们劝说武臣在赵地称王:"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武臣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自立为赵王,张耳被任命为右丞相,陈馀为大将军 。这一决策标志着张耳从反秦义军的普通将领转变为赵国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也为他日后的人生轨迹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208年,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邵骚被部将李良杀死。张耳因"耳目众多",及时逃脱劫难 。事后,他召集未叛变的士卒约数万人,并与陈馀商议,决定拥立原赵国后裔赵歇为赵王,迁居信都(今河北邢台),重建赵国政权 。

然而,巨鹿之战成为张耳与陈馀关系的转折点。秦将章邯率军进攻河北,张耳与赵王歇被围困在巨鹿城,情况十分危急 。张耳多次派人向驻扎在巨鹿城北的陈馀求援,但陈馀因兵力不足,不敢冒险救援 。据《史记》记载:"陈馀自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 张耳对此极为不满,认为陈馀"拥兵不救",甚至怀疑陈馀杀害了派去求援的张黡、陈泽两位将领 。

当项羽率军解救巨鹿之围后,张耳与陈馀相见,张耳责怪陈馀不肯救援,陈馀则解释自己兵力不足,不敢轻举妄动 。这次对话导致两人关系彻底破裂,陈馀"怒解印绶推给张耳",张耳则接受兵权,陈馀则带着数百亲信离开,前往河上泽中渔猎。从此,张耳与陈馀由生死之交变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败秦军后,率军进入关中,推翻了秦朝统治。随后,项羽在鸿门宴上与刘邦会面,但未能达成和平协议 。项羽决定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在分封过程中,张耳因其"雅游,人多为之言"以及反秦有功,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 。《史记》记载:"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为常山王。"

然而,陈馀对此极为不满。他指责项羽分封不公:"张耳与我功等也,今张耳王,我独侯,此项羽不平。" 陈馀认为自己与张耳的贡献相等,却只被封为侯爵,而张耳却被封为王,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此时,齐王田荣正与项羽对抗,陈馀抓住机会,向田荣求助:"项羽执掌天下不平,请借给我兵,南皮可掩蔽你。" 田荣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决定支持陈馀。他派遣军队帮助陈馀袭击常山王张耳。公元前205年,陈馀的军队攻破常山,张耳败走,最终投奔了汉王刘邦。

张耳投靠刘邦的决定,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敏锐判断力。他意识到项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在政治上却缺乏长远眼光,而刘邦则更有可能最终赢得楚汉之争。这一选择不仅挽救了张耳的政治生命,也为他日后获得第二次封王创造了条件。

刘邦对张耳极为重视,"待之甚厚" 。张耳的归顺,使刘邦获得了北方的重要支持力量。此后,张耳成为刘邦阵营中的重要人物,为其统一北方发挥了关键作用。

公元前204年,刘邦派张耳与韩信一同东出井陉击赵。在这次战役中,张耳与韩信采用了"背水列阵"的战术,大败赵军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使万人先行,出,背水列阵。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军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旧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水上,禽赵王歇。"

井陉之战是张耳政治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在这场战役中,他与韩信密切配合,利用"背水列阵"的战术迷惑赵军,同时派遣奇兵突袭赵军大营,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击溃了陈馀的势力,也彻底解决了赵国问题,为刘邦统一北方扫清了障碍。

井陉之战的成功,不仅归功于韩信的军事才能,也离不开张耳的政治智慧和实地经验。作为赵地的旧政权人物,张耳对赵国的地理、军事和政治情况了如指掌,他的参与为战役的成功提供了重要支持。

战役胜利后,刘邦采纳韩信的建议,于公元前203年正式封张耳为赵王,定都邯郸,镇抚赵国 。张耳因此成为汉朝的重要诸侯王,地位显赫。然而,他的成功却伴随着陈馀的死亡和赵王歇的被杀,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的道德形象。

张耳被封为赵王后,于公元前202年(汉高帝五年)去世,谥号"景王" 。关于他的死因,史书记载不详,只说"病逝"。然而,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政治处境,他的死亡可能存在一些未被记载的隐情。

张耳的死亡时间非常微妙,正好是在刘邦称帝后的第二年。刘邦称帝后,开始对异姓诸侯王进行清洗,如韩信、彭越、英布等相继被杀或废黜 。张耳作为异姓王,虽然与刘邦有旧交,但他的死亡可能并非偶然。有学者推测,刘邦可能借此机会消除一个潜在的威胁,避免张耳成为下一个被清算的对象。

张耳死后,其子张敖继承赵王之位 。然而,张敖后来因涉嫌谋反被刘邦废黜,改封为宣平侯 。张耳的家族命运也随之起伏,体现了汉初异姓诸侯王的普遍悲剧。

来源:海燕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