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荒野求生“赛事热”需要多一些“冷思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7:25 1

摘要:近年来,荒野求生类赛事在国内持续升温。从密林深处到孤岛荒原,选手们捡木柴、搭庇护所、钻木取火、生食虫蚁的画面频频刷屏,引发热议。这些挑战极限的“生存秀”,不仅满足了公众对人类原始力量的想象,也借着短视频与直播的东风,成为流量新宠。然而,当热度不断攀升,我们更需

近年来,荒野求生类赛事在国内持续升温。从密林深处到孤岛荒原,选手们捡木柴、搭庇护所、钻木取火、生食虫蚁的画面频频刷屏,引发热议。这些挑战极限的“生存秀”,不仅满足了公众对人类原始力量的想象,也借着短视频与直播的东风,成为流量新宠。然而,当热度不断攀升,我们更需保持清醒:这场“荒野热”背后,潜藏着多少被忽视的风险与价值偏差?多一些“冷思考”,方能让此类赛事走得更稳、更远。

荒野求生赛事的兴起,有其积极意义。它唤醒了现代人对自然的敬畏,重拾了被遗忘的生存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户外运动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张家界“七星杯”荒野求生挑战赛便是一例——在奇峰耸立的自然画卷中,选手与自然博弈的场景,既展现了人类的坚韧,也成为展示生态文明的窗口。这类赛事若能规范运作,不失为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能引导公众在舒适生活中,重拾对意志力与生存能力的思考。

然而,热潮之下,问题也随之出现。近期某海岛赛事被曝选手出现高血钾、严重营养不良等健康危机;更有网友指出,赛事未向政府部门报备,现场缺乏安全标识与应急撤离通道。这些细节暴露的,不仅是组织管理的粗放,更是对生命安全的漠视。荒野本就充满不确定性,若再叠加人为的管理失序,无异于将参与者置于“高风险实验场”。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赛事正被流量逻辑裹挟。为博取关注,一些节目刻意渲染饥饿、痛苦与冲突,将“吃虫”“露宿”“受伤”作为卖点,弱化了生存技能的科学性与教育意义,转而制造“猎奇式娱乐”。这种异化,不仅背离了传播户外科学知识、倡导敬畏自然的初衷,还可能误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误将“盲目冒险”等同于“勇敢”“坚强”,从而诱发非理性模仿,埋下安全隐患。

荒野求生的本质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学会与自然共处。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科学也告诉我们,人体在极端环境下的耐受力极为有限,电解质紊乱、能量耗竭可能迅速危及生命。若赛事一味鼓吹“硬扛”“不退赛”,实则是对自然规律与生命科学的漠视。真正的“求生”,是懂得判断风险、科学应对、及时求助,而非逞匹夫之勇。

要让荒野求生赛事健康发展,必须构建“规范、安全、教育”三位一体的体系。首先,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行业标准,明确赛事审批流程、安全预案、医疗保障与环保要求,杜绝“野蛮生长”。其次,赛事组织者应强化责任意识,引入专业团队进行风险评估,设立强制休息与医疗干预机制,确保“挑战”不越界。最后,内容传播应注重价值引导,多展示科学求生知识、团队协作与生态保护理念,少一些“苦情戏”,多一些“真技能”。

荒野是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坚韧,也映射社会的理性。我们欣赏挑战者的勇气,但更应守护生命的底线。当“赛事热”遇上“冷思考”,荒野求生才能真正成为一堂关于生命、自然与责任的公共课,而非一场以健康为赌注的流量游戏。

作者:童方萍

编辑:曹叶 赵铁琥

审核:高欣然

监制:白永茂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 liangjiangping@cqnews.net

来源:华龙手机剧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