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位开国功臣,纵横沙场,累立战功,可在“灭门”风暴中却被忽略——他,就是程咬金。武则天把秦、罗、薛、徐四大家族一一鏖杀,为何偏偏没动程咬金?
有一位开国功臣,纵横沙场,累立战功,可在“灭门”风暴中却被忽略——他,就是程咬金。武则天把秦、罗、薛、徐四大家族一一鏖杀,为何偏偏没动程咬金?
这个“万世不灭”的传奇,到底凭什么逃过一劫?
一、豪情少年,战火中崛起 程咬金出生在山东郓州一个普通农户家。自小他就好拳脚,又不畏强暴。
十几岁那年,家乡遇盗贼横行,村民不堪其扰,他便拎着木刀,带着十几个人,打退了劫匪。有人说:“这家伙,一拳下去,就像山崩地裂。
”从此乡里给他戴了个“大力士”的外号。
年轻的程咬金手下部众渐多,也跟着当地节度使去戍边、护田,共建防线。那会儿天下动乱,谁家势力都招兵买马,他也先后投奔过李密、王世充。
可就是没人把他当“半路出家”的浪子看待——看他行事果断,懂得随机应变,也肯听劝。
二、仕途转换,暗流涌动 618年,李渊建唐。大乱中,李世民率“虎贲”鏖战四方,斩将夺城。
程咬金看准了风向,弃王世充而投李氏。有人不解:“为什么不图个短命小利?
”程答:“看人,不看事。”他在玄武门之变前后,率兵扑入长安城,斩获多员将校,一举获赐“三品秩命”。
可胜利背后,暗流涌动。长孙无忌、李靖等关陇集团一时间权重朝纲,内阁会议上,议论撤藩、调边、赈荒……各路开国功臣争风吃醋。
程咬金没有积极插手这场风暴。有人劝他:“咱也站队,将来好分肉。
”他却摇头:“打铁要趁热,可是站边要趁人不备。”
三、中庸之道,避祸生机 而此时,武则天的崛起搅乱了一池春水。先是太平公主、韦皇后各自拉拢朝臣,以图篡夺实权。
长孙无忌抨击武氏专权,狙击公主集团。武则天看见了机会,先发制人,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
“四大家族”更是打着“正朔”旗号,上书反对皇后称帝,结果统统被扣上“谋反”罪名,一家子被满门抄斩。
可就是这次血雨腥风,程咬金凭一条“中庸不站队”的黄金法则,成功隐身。他既没替四大家族出头,也没贴身撺掇别派,反倒干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调兵屯戍,演习新军。
四、忠诚换来喘息之机 除了策略外,程咬金的“忠诚”也让武则天不敢轻举妄动。提起他在唐太宗、太子李治手下的表现,人人称道:无论平叛突厥,还是镇压江南叛乱,都是他率军披荆斩棘。
就算李治即位,朝廷要削藩,他也始终表态效忠皇室。不动声色,护住了将士,也赢得了朝野的肯定。
在武则天称帝那天,他依旧在西都演练禁军,收到了圣旨:赐金带银衣,仍为诸卫率府率。哪里有人要换刀子威逼他呢?
他领命而去,依旧镇守边寨。
五、实力与威慑:不动程氏的另一因 更巧的是,程咬金手下部队素有“黑山军”之称,练兵严苛、战斗力惊人。若武则天真要拔除他,难免引发军营哗变。
旧部听命不听令,可一旦反水难收,那么大唐边防岂不告急?武则天深知:灭一个功臣,不仅要砍掉他头颅,还得平定他余党。
损失太大,不如留他在外镇守。于是,程咬金成了“獨立王国”般的存在——不亲不疏,却也不敢冒犯。
六、落寞与归隐 可不要以为程咬金此后高枕无忧。他被闲置了十二年,偶尔被点名西征贺鲁,又因牵连被免官。
家眷搬出长安,老臣都说他“秋风萧瑟,不胜悲凉”。有一年深秋,他独自坐在庭院,看着落叶铺满石阶,喃喃自语:“打下半壁江山,也扛不过这权谋。
”自此,程咬金在郓州买下一块宅基地,倚门听雨,喝酒赏月。终于在功名与尘世中抽身,过起田园生活。
七、宿命的反思 程咬金的逃生之道,是权力世界里罕见的“生存锦囊”。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随波逐流的智慧;他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忠心不二的节操。
命运并非注定,他也曾许多次站队错误。只是每每风险临头,总能审时度势,及时转圜。
这不禁让人深思:历史的车轮虽无情碾过英雄,将臣子一一碾碎,可偶尔也会留下一块碎片,折射一丝曙光。程咬金的故事,便是这光——告诉后来者:忠诚要有度,立场要有余地,才有机会在乱世长存。
来源:中土岛SxY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