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子弹不是射向潜伏的特务,也不是留给顽抗的旧军阀,而是对准了两个胸前挂过奖章的共产党高级干部。
枪毙自己人,而且是功劳簿上响当当的英雄,这在新中国是头一回。
子弹不是射向潜伏的特务,也不是留给顽抗的旧军阀,而是对准了两个胸前挂过奖章的共产党高级干部。
这事儿,搁在1951年底的北京,比窗外的北风还要让人心里发寒。
递到毛泽东主席案头的那份报告,说的就是刘青山和张子善。
这两个名字,在河北老百姓那儿,曾经是能让孩子止住哭闹的传奇。
特别是刘青山,当年日本人悬赏1500块大洋要他的人头,这笔钱在北平城里能置办一套不错的院子了。
可直到日本投降,这笔钱也没人领走。
谁能想到,躲过了敌人的明枪暗箭,却没躲过解放后的糖衣炮弹。
周恩来总理过来商量这事怎么办,毛主席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屋里烟雾缭绕,最后他把烟头摁灭在烟灰缸里,说了两个字:“枪决。”
消息一传开,很多人想不通。
说情的人,电话都快打到中南海了。
天津市委书记黄敬,是刘、张二人的老上级,急得火烧眉毛,找到华北局的薄一波,话里带着恳求:“能不能给他们留条命,让他们去劳动改造?
功过功过,总得算算功劳吧?”
这想法代表了不少老干部的心思,毕竟是一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真要自己人动手,下不去手。
薄一波把这些意见原封不动地带给了毛主席。
主席听完,半天没说话,最后站起来,在屋里踱步,话说得很重:“正因为他们功劳大,地位高,影响坏,所以非杀不可!
我们杀他们,是为了救更多的人。
要是不杀,往后不知道还得有多少个刘青山、张子善冒出来!”
这话的分量,一下就把所有求情的理由都给压下去了。
这不是在处理两个贪官,这是在给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立规矩。
时间往前倒个二十年,1931年,河北安国县一个叫刘青山的小伙子,才17岁,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年到头见不着几粒白面。
他把锄头一扔,跟着队伍走了。
这人天生有股子劲儿,不怕死,脑子活,能跟老百姓说到一块儿去。
组织上觉得这是块好料,送他去抗大学习。
回来后,他就像鱼回了水,在冀中平原上闹得天翻地覆。
最神的是他在文安洼那片芦苇荡里。
那地方水连着天,芦苇长得比人高,是天然的战场。
刘青山带着队伍,利用青纱帐,今天拔个炮楼,明天劫个粮车,把游击战玩出了花。
日本人和伪军恨他恨得牙痒痒,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活阎王”,可就是拿他没办法。
他的脑袋,就这么顶着1500块大洋的悬赏,一直到抗战胜利。
从芦苇荡里的英雄,到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的人生走上了巅峰。
可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走上了另一条道。
进了城,看到高楼洋房、汽车美女,他那颗在战场上淬炼过的心,开始松动了。
他不再是那个和战士们一起啃窝窝头的刘书记,而是住进了天津常德道一栋二层小洋楼的“刘老爷”。
这楼,老百姓背地里都叫它“刘公馆”。
他嫌组织上配的吉普车不气派,非要换两辆美国道奇轿车,一辆自己坐,一辆拉行李。
吃的更讲究,从香港买来高级食材,什么山珍海味都得尝尝。
有人提醒他注意影响,他眼睛一瞪:“老子们拼命打下的江山,享受享受怎么了?”
这话,说出了他骨子里的变化。
他把革命的胜利,当成了自己入股分红的买卖,把人民给的权力,看成了自己的战利品。
他忘了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忘了当初为什么要革命。
生活上的口子一开,贪婪的洪水就挡不住了。
1950年,国家为了恢复经济,搞机关生产,本来是好事,到了他手里,就成了捞钱的工具。
他和搭档张子善,利用职权,把给灾区治河的专款,拿去倒卖木材、钢材。
更黑的是,他们把国家给天津灾民的1800万斤救命粮,高价卖给了商人,自己从中牟取暴利。
账本上,他们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贪污、挪用、骗取的国家资产,折合成当时的货币,高达171亿多。
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几十块钱,全国财政都紧张得不行。
这笔巨款,够建一个大工厂,或者让好几万个孩子上学了。
手里有了钱,刘青山的野心也大了。
他在天津地区搞自己的小圈子,排挤不同意见的干部,甚至狂妄地提出要搞所谓的“刘青山思想”,俨然成了当地的“土皇帝”。
他已经不是一个共产党的干部了,而是一个趴在新生政权身上吸血的蛀虫。
当调查组把证据一条条摆出来时,整个华北局都震动了。
铁证如山,容不得半点抵赖。
从被捕到判决,时间很短,但过程却惊心动魄。
毛主席下了死命令,谁来说情,一概不见。
他要用这一声枪响,给全党干部提个醒:进了城,当了官,不意味着进了保险箱。
共产党的干部,不管功劳多大,地位多高,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1952年2月10日,河北保定,天很冷。
公审大会现场,人山人海,广播把审判的声音传到了千家万户。
当行刑的枪声响起时,很多人流泪了,有的是痛心,有的是解气。
中央对这两个人的身后事,做了特殊的安排。
子弹从后心打,保全了面容;国家出钱买了棺材;家属不算反革命,孩子由国家养着。
这里面,既有法律的严酷,也有一丝复杂的人情。
算是对他们过去功劳的最后一点承认。
很多年后,有记者去采访刘青山的弟弟刘恒山,一个在农村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实农民。
问他对哥哥被枪毙的事怎么看,老人很平静地说:“毛主席杀他是对的,我们家里人没有怨言。”
亲人的这句话,比任何历史评价都来得更直接,更有力。
刘青山死了,但他留下的故事没完。
这声枪响,让当时很多飘飘然的干部,一下子清醒了过来。
他们明白了,这个江山姓“公”,不姓“私”。
参考文献:
董志新. (2014). 共和国反腐第一案——刘青山、张子善案始末. 中国青年出版社.
薄一波. (1993).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人民日报》编辑部. (1951年12月4日). 中共中央华北局关于天津地委严重贪污浪费事件的报告. 人民日报.
来源:坤仔音乐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