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原因主要有三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7:28 1

摘要:有一个人,手持青龙偃月刀,威震华夏。他不是别人,正是那位被后世尊为“武圣”的关羽。但这样一位号称“万人敌”的猛将,为何要孤注一掷、挥师北上,攻打襄阳、樊城?动机竟有三重?

有一个人,手持青龙偃月刀,威震华夏。他不是别人,正是那位被后世尊为“武圣”的关羽。但这样一位号称“万人敌”的猛将,为何要孤注一掷、挥师北上,攻打襄阳、樊城?动机竟有三重?

有人说,是为了立不世战功;有人说,这是“围魏救赵”的高明一着;还有人说,曹魏内乱给了天赐良机。到底哪个才是真相?咱们得往前翻一翻,瞅瞅当时的江山格局。

公元219年,刘备正因为汉中之战的胜利风光无限,自称汉中王已成定局。诸葛亮在后方操劳,马超、黄忠、张飞、关羽则各据一方,四将军的榜眼之名让人心生波澜。关羽被封为前将军,位居四方之首,可品级与其他三人无异。这对素来只把刀剑权柄放在手心的关羽来说,无疑是种暗暗的刺激。他心想,自己在荆州镇守多年,哪一次没挑起大梁,哪一次没破敌千里?可如今,新生代将领围绕刘备犹如拥簇,自己的光环却被稀释。心中那股“我能不能更牛”的焦躁,就像战鼓擂动,越打越急。

“兄长啊,若真想要天下,岂能只在荆州坐镇?”贴身侍卫这样打趣。关羽咧嘴一笑:“我要的是一场让曹操也畏惧的胜仗。”把话一说,心底就有了答案:打个大胜仗,上位自然稳如泰山。这便是第一层动机——个人荣誉与地位的巩固。朱元璋高估了朱允炆的实操能力,也低估了明朝儒学文臣架空皇权的能力,更低估了朱棣造反的能力。关羽也同样,他高估了自己运筹帷幄后还能兼顾荆州防务的能力,却低估了东吴的动作速度,以及曹魏的藏锋待发。

不过,关羽并非莽夫。第二个原因是战略布局。汉中之战虽然胜了,代价却惨烈。黄忠、魏兰、雷铜几位将校阵亡;数万兵士折损。益州和汉中的间距拉大,蜀汉的防线一旦被突破,后果不堪设想。诸葛亮在后方忙着安抚百姓、平抚土著,无法分身关注北方战事。此时若还能稳住荆州,让曹魏主力不得不顾及江南局势,无异于“围魏救赵”一招,借外圧迫敌调兵,使汉中松口气。襄阳、樊城这两座城池恰好在荆州咽喉,攻下它们,就算不能一举歼敌,也能牵制曹魏调兵。可以说,关羽北伐,还有着为蜀汉整体战略拔得头筹的深远考量。

可偏偏,就在关羽凭借突袭樊城、破曹仁,连挫曹魏锐气之时,第三个机遇也悄然来临——曹魏内部摇摇欲坠。前一年,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旧臣图谋复汉,一举暴露了曹魏对汉室遗老的忌惮与镇压。但他们的失败只是表面安定,暗流却更盛。宛城暴动、侯音、卫开揭竿而起,一时间民心向背。曹仁虽勉强镇压,士兵却伤痕累累,军心涣散。更别提曹操刚刚失去汉中,心有余悸。这样的时机,错过便不再。关羽心底清楚:要赢,就要在魏军元气未复之时,摘下这颗“江北明珠”。

三条理由,交织成一条北伐之路。关羽决定挥师北上。他深夜点兵,手书檄文:“吾辈当为国分忧,何惧千里?曹营虽大,不出数月,当见天光!”三万铁骑,战鼓雷震。荆州士卒激昂。士兵们抬着火把,冲天炮声里,整装待发。

起兵后,关羽先是夜袭樊城。天微亮,关羽策马临城,火光迷离。叱喝之间,箭雨如林。樊城门开,魏营乱作一团,“河上白浪滚滚来,岸边旌旗乱飘扬”。关羽手起刀落,樊城破,斩颜良文丑后,声势更盛。城中将吏跪地求和,关羽写下休书:“汝曹若愿归顺,得全其身;否则,后果自负。”这一战,可谓迅雷不及掩耳。

而后,他又直取襄阳。曹操调兵三万来援,却被关羽设伏于谷口。短兵相接,关羽率精锐突围。谷口血流成河,甲胄无数。一日之间,襄樊都陷落。关羽破魏将庞德,手刃于马下,威震华夏。四方闻风丧胆,连颂“关云长神勇”。

可是,就在此时,东吴方面悄然布下死局。大都督吕蒙自荆州北岸潜行而来,身披白衣,舟渡长江,直捣守备空虚的荆州。关羽背后粮道被截,援军不至,枳橘园也被江水淹没。等他闻讯赶回,却见水路被断,城门紧闭。拂晓将至,荆州陷落。关羽腹背受敌,兵败麦城。死前,他策马回首,低声自语:“吾非不力,只是天意难违。”随后被东吴将领虏获,慷慨就义。

这场襄樊之战,虽以关羽大捷开场,却以大哥荆州的失守收场。蜀汉从此失去北伐主力,东吴趁机夺荆,刘备后发先至,亲征东吴,夷陵之战惨败。三国格局因此定型,魏、蜀、吴各自为政。若无襄樊之战,或许无法预见后续变局;若无三重动机激发,关羽难有此一战。

关羽为何发动襄樊之战?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为了给汉中喘息之机;更是为了抓住曹魏摇摆未定的机会。三大因素,交织成他那最后的北伐传奇。功高震主,或成霸业;功亏一篑,终成美谈。历史,往往就是由这样一个个充满矛盾的选择堆砌而成的巨塔,让人仰望,也让人叹息。

来源:音乐娱乐大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