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被误解的20个习俗(下):拜天地、赏花灯、穿长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7:28 1

摘要:历史真相:周代婚礼核心是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亲迎环节只有 “共牢而食”(共吃一牲)、“合卺而酳”(共饮一酒),无拜天地;唐代婚礼加入 “拜舅姑”(拜公婆),仍无拜天地;宋代市民文化兴起,受道教 “天地崇拜” 影响,才在婚礼中加入

误解版本:古代婚礼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是千年固定流程,周代就有。

历史真相:周代婚礼核心是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亲迎环节只有 “共牢而食”(共吃一牲)、“合卺而酳”(共饮一酒),无拜天地;唐代婚礼加入 “拜舅姑”(拜公婆),仍无拜天地;宋代市民文化兴起,受道教 “天地崇拜” 影响,才在婚礼中加入 “拜天地”,《东京梦华录》载 “新妇下轿,拜天地毕,入堂拜家庙”;明代后,“三拜” 流程才完全定型。

史料依据:周代《仪礼・士昏礼》、唐代《通典・礼典》、宋代《东京梦华录》。

误解原因:戏曲、影视剧对 “三拜” 流程的反复演绎,让大众误以为是周代古礼。

误解版本:元宵节自古就是赏花灯的节日,汉代就有大规模灯展。

历史真相:汉代元宵节(上元节)核心是 “祭祀太一神”,《史记・封禅书》载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于甘泉”,无赏花灯习俗;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正月十五 “燃灯表佛” 习俗兴起,但规模小;唐代国力强盛,玄宗时期在长安设 “灯轮”(高 20 丈,挂灯 5 万盏),《唐六典》载 “上元夜,放灯三夜,士庶游观”,才形成 “赏花灯” 的全民习俗;宋代灯展更盛,出现 “猜灯谜”,《武林旧事》有详细记载。

史料依据:汉代《史记》、唐代《唐六典》、宋代《武林旧事》。

误解原因:将 “上元节” 的悠久历史与 “赏花灯” 的晚出习俗捆绑,忽视佛教对灯节的影响。

误解版本:古代人无论身份,都穿长袍大褂,行动不便,只有武将穿短衣。

历史真相:周代 “深衣”(长袍)是贵族服饰,劳动者穿 “短褐”(短上衣、长裤);汉代士兵、农夫普遍穿 “襦裤”(短襦 + 长裤);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短打” 成为工匠、商贩、农民的日常服饰,《清明上河图》中 80% 的人物穿短衣(如挑夫、船夫),仅官员、文人穿长袍;明代 “短打” 更普及,甚至出现 “对襟短衫”,便于劳作,并非 “全民长袍”。

史料依据:汉代《说文解字》、宋代《清明上河图》、明代《三才图会》。

误解原因:古装剧多展现官员、文人形象,劳动者短打形象较少,导致大众认知偏差。

误解版本:古代冬至一直吃饺子,“冬至不吃饺子冻耳朵” 是千年俗语。

历史真相:汉代冬至吃 “馄饨”,《荆楚岁时记》载 “冬至日,作馄饨,取阴阳调和之意”;唐代冬至吃 “汤圆”,《唐六典》载 “冬至赐百官汤圆”;宋代冬至吃 “馄饨”“馎饦”(面片汤),无饺子记载;直到明代,北方才出现 “冬至吃饺子” 的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载 “冬至日,家置馄饨、饺子,祀先祖”,“冻耳朵” 的说法是清代民间附会;南方冬至至今仍有吃汤圆、馄饨的传统,并非全国吃饺子。

史料依据:汉代《荆楚岁时记》、宋代《东京梦华录》、明代《帝京岁时纪胜》。

误解原因:北方 “冬至吃饺子” 习俗的强势传播,掩盖了南方饮食差异与历史演变。

误解版本:古代人用鼎煮菜做饭,鼎是普通炊具,家家都有。

历史真相:鼎在商代至西周是 “礼器”,用于祭祀和贵族宴饮,《周礼》载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是等级象征,平民禁用;古代日常炊具是 “鬲”(三足,腹部有孔,便于煮食)和 “釜”(锅),汉代《说文解字》载 “鬲,煮饭器也”,出土的战国平民墓葬中,普遍有鬲无鼎;汉代后,鼎逐渐退出实用领域,成为陈设品,仅在祭祀时偶尔使用,并非日常炊具。

史料依据:周代《周礼》、汉代《说文解字》、考古出土的战国平民墓葬文物。

误解原因:影视剧、博物馆中鼎的出镜率高,大众误以为其是日常炊具,忽视 “礼器” 的本质属性。

误解版本:元代朱元璋起义时,用月饼包裹 “八月十五杀鞑子” 密信传递指令,中秋吃月饼是为纪念这一事件,自古就是民间习俗。

历史真相:元代文献(如《析津志》)无任何 “月饼传信” 记载,也未提及中秋吃月饼 —— 当时中秋主要习俗是 “赏月、饮酒”;月饼作为中秋节令食品,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载 “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此时月饼为圆形小饼,无馅料,仅象征团圆;清代月饼才出现五仁、豆沙等馅料,《燕京岁时记》明确 “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且 “杀鞑子” 传说最早见于清代文人笔记(如《蓬窗续录》),属后世附会。

史料依据:明代《西湖游览志余》、清代《燕京岁时记》《蓬窗续录》,元代《析津志》(无月饼记载)。

误解原因:明清反元叙事流行,民间将普通节令食品与起义故事绑定,增强历史戏剧性;现代影视、评书反复演绎 “月饼传信”,固化错误认知。

误解版本:古代女子无论身份,都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能在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绝不能参与经商、节庆等公共活动。

历史真相: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打破 “女性封闭” 的刻板印象,市井女子广泛参与公共活动:《东京梦华录》载汴京 “潘楼东街巷,有妇人售卖首饰、花镜、领抹,五更即出,至晓不散”,即女性摆摊经商;节庆时,女子可自由参与观灯、踏青 ——“元宵夜,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妇女戴珠翠、著锦绣,往来游玩”;甚至有女性经营茶馆、酒肆,如南宋临安 “王妈妈茶肆”“李婆婆羹店”,均以女店主闻名。明代江南地区,女子靠纺织、刺绣谋生,“日织一匹布,售于市中,以补家用”(《沈氏农书》),并非全员 “深居简出”;仅明清贵族女子受礼教约束较严,市井女性仍有一定活动自由。

史料依据:宋代《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明代《沈氏农书》、南宋画家刘松年《茗园赌市图》(绘女茶贩形象)。

误解原因:后世受明清礼教强化的 “男尊女卑” 观念影响,将贵族女子的生活状态等同于所有古代女性;影视剧中多展现深宅大院的闺秀形象,忽视市井女性的真实生存场景。

误解版本:古代给压岁钱一直用红纸包裹,红色象征吉祥,是千年传统。

历史真相:明代压岁钱以 “金属货币” 为主,不用红纸包裹 ——《万历野获编》载 “除夕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可见是 “彩绳穿钱成串”,而非红纸包;清代初期,民间仍沿用彩绳穿钱,直到晚清,红纸生产技术提升(成本降低)、“红色辟邪” 寓意强化,才逐渐用红纸包裹铜钱或银元,《燕京岁时记》载 “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今则以红纸包钱,赐小儿曰压岁钱”,明确记载了从 “彩绳” 到 “红纸” 的转变;民国后,纸币普及,红纸包才成为主流。

史料依据:明代《万历野获编》、清代《燕京岁时记》、晚清《清稗类钞》。

误解原因:现代 “红纸包压岁钱” 的习俗过于固化,大众误以为古代包装方式一致;忽视古代纸张成本(明代红纸昂贵,平民用不起)与工艺演变对习俗的影响。

误解版本:古代婚礼闹洞房自古就是 “恶搞新人”,甚至有低俗环节,是传统习俗的一部分。

历史真相:宋代及之前的 “闹洞房” 以 “文雅祈福” 为主,无低俗内容 ——《东京梦华录》载 “新妇下轿,有阴阳人执斗,内盛谷豆、钱、果,望门而撒,小儿辈争拾之,谓之撒谷豆”,目的是驱邪祈福;元代闹洞房仍较温和,以 “唱催妆诗”“问吉语” 为主;明清时期,市民文化中的低俗化倾向渗透婚礼,闹洞房才出现 “恶搞新人、捉弄伴娘” 等内容,《五杂俎》载 “近世婚礼…… 至有困辱新人,及诸戏谑,无所不至者”,批判其 “失礼”;清代晚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暴力闹洞房,已偏离传统祈福初衷。

史料依据:宋代《东京梦华录》、元代《析津志》、明代《五杂俎》、清代《履园丛话》。

误解原因:现代闹洞房的陋习让大众 “以今度古”,忽视早期闹洞房的文雅属性;明清文献对低俗闹洞房的记载更吸引眼球,掩盖了宋代的温和形态。

误解版本:腊八节喝腊八粥是自古流传的民间习俗,为庆祝丰收或祭祀祖先,与佛教无关。

历史真相:腊八节起源于佛教 “佛成道日”(农历十二月初八,相传释迦牟尼此日成佛),唐代仅寺院会煮腊八粥(称 “佛粥”)供佛,《百丈清规》载 “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伸供养”,民间并无此习俗;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佛教文化深入民间,腊八粥才从寺院传入百姓家,《东京梦华录》载 “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放道场,沿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此时民间喝腊八粥仍带佛教祈福意味;明代后,才融入 “祭祀祖先、庆祝丰收” 的民间意义,形成多元习俗。

史料依据:唐代《百丈清规》、宋代《东京梦华录》、明代《帝京景物略》。

误解原因:佛教元素在民间习俗中逐渐淡化,大众忘记其宗教起源;将 “宋代后普及的民间意义” 等同于 “最初起源”,忽视习俗的宗教源头与演变。

来源:音乐唱歌技巧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