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开国大将徐达,凤阳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手起刀落,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据说,他当年披挂上阵,身中数箭,却依旧策马冲锋,连胜数十场。可当天下初定,朱元璋却把“功臣有功便是祸”这句话奉为圭臬,朝堂上戒备森严。百猫坊的典故就能说明问题——朱元璋用猫来克制手下
徐家巷到底怎么来的?一个开国功臣的后人,为何从乱世逃难,却在南京秦淮河畔当上水果土豪?这其中,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一家人洞察人情世故的智慧?
明朝开国大将徐达,凤阳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手起刀落,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据说,他当年披挂上阵,身中数箭,却依旧策马冲锋,连胜数十场。可当天下初定,朱元璋却把“功臣有功便是祸”这句话奉为圭臬,朝堂上戒备森严。百猫坊的典故就能说明问题——朱元璋用猫来克制手下“鱼入海则化为龙”的将领,防止他们野心膨胀。
徐达死后不久,一场突发的“老鹅之祸”更让他香消玉殒。后人传说,那只赐给他的老鹅竟是“发物”,吃了就成大恙,一命呜呼。可也正因为这桩迷雾,徐家人只能低调避世,不敢久留凤阳。
而此时,南京城外,秦淮河水波粼粼,河畔小巷还没人注意。徐达的后人带着两口箱底家当漂到这里,扯着嗓子吆喝水果。没人管他们的名号,也没人能查到他们的来历。就在这条不起眼的小巷里,徐家人踏踏实实地开了个摊子。
起初,只是一筐桃子、一簇李子,天刚蒙蒙亮,兄弟们就推着板车到码头收货。买了瓜果,就在巷口架个小板凳,招呼过路的百姓。徐家二叔笑眯眯地说:“来一筐杨梅先尝尝,吃过再说账。”顾客一来,先递上碗热酒,拉过长凳随便聊家常,气氛一弄,人情就来了。
这究竟是生意,还是邻里间的寒暄?也许两者兼有。正因为徐家人讲究一份“和气”,很多客商宁愿赊账再还,也不愿跑到别处去砍价。加上他们懂得收买人心,洪水年年有,灾荒年年遇,徐家人在日头最毒的时候,就煮锅住民粥,分给路人一碗;逢年过节,拍着胸脯说:“兄弟姐妹们,明天余下的就别多要了,先饱肚子要紧。”
生意就这么一步步做大。小巷的名字也悄悄地变了——从“秦淮河西小弄”到“徐家巷”。来了外地客商,都问得眉头直皱:“这里是哪条街?”本地卖瓜的指了指那排藤椅:“你猜,天热先找谁?只有徐家巷能保证新鲜,又能笑脸迎人。”知府听说后专门来视察,还给这条小巷挂了块匾儿——“果然和气生财”。
不过,徐家人并非只会卖瓜。他们想得更远:引进苏州的早熟枇杷,广州的香芒,又与江南花果山庄的人搭线,把桂花糕、莲子羹一起摆在摊头。是不是有点像今天的网红水果店?可徐家人用的不是直播间的灯光,而是最古老的“面子工程”:他们把装水果的竹篮都染成翠绿色,看着就像河畔的水草,颇有江南水乡的意境。
最巧的是,他们还在巷子深处建了口古井。喝惯了河水的南京人,到徐家巷来,总会往井边探探身子,捧起几瓢清泉。徐家几兄弟笑着说:“这是我祖上留给咱们的,天然好水。”只要有人口渴,就往井里舀水,一勺下肚,甜甘沁人心脾。名声就这么传开了,大户人家宴请宾客,也会让管事的去徐家井头汲几担水,泡茶,待客。
可问题又来了:一个开国将军的后人,怎么就安静地做起商人?没了铠甲、没了兵符,他们的胆子是不是也变小了?答案是:敢想才有出路。徐家兄弟分工明细,大哥负责进货,二哥把关成本,三哥打理账目,姐妹们则看着收银。白天,他们吆喝叫卖;夜里,他们盘算第二天的花色。有人算了一笔账:巷子最繁忙的时候,一个上午能卖出三千来斤水果,纯利润就能让他们在南京城买下一间铺子。
不过,也别以为一路平坦。永乐年间,朝廷漕运改道,秦淮河的货流一度减少。徐家人怎么办?发电报?派快马?根本没必要。他们悄悄转变策略:去扬州、去镇江、去无锡的小货市,把水果换成丝绸、茶叶,再运回南京。城市里的商人哈腰一礼:“徐家出品,好货不愁卖。”就这样,他们边卖边换,一箱水果能换成三匹绸缎,再用绸缎换盐,再用盐换粮,做了一场“以物换物”的江南版连环生意。
风水轮流转,到了清朝,江南更是富庶,徐家巷的名头更响亮。乡绅们来拜访,官员来看热闹,也有人暗地里说:“别看徐家生意兴隆,可别惹到朝廷的耳朵里。”可来去匆匆的商人,总要在巷口吃上一碗凉粉,拧开古井的水龙头,喝口免费凉水。要是把这一切搬到宫廷里,恐怕也做不出这么接地气的招待。
如今,徐家巷的老街瓦当换成了新砖石板,老井也被罩上一层玻璃,游客拍照打卡,却仍能嗅到当年水果的清香。巷口那块“徐家巷”牌匾,历经风雨斑驳,却没被换掉。仿佛在提醒:有时候,最硬的财富,就是人情和气。
有一人帮助皇帝平定天下,却为何让后人安于商道?或许,真正的勇气不是冲锋陷阵,而是面对世道变幻,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用一颗柔软的心,把日子过得温暖而踏实。
如果你是徐达的后人,面对朱元璋的戒备,你会如何取舍?如果你站在今天的徐家巷口,听到兜售水果的吆喝声,又会想起怎样的前世今生?人们常说“和气生财”,可真正把和气做到极致,才能让一条小巷传承数百年,成为南京不灭的传奇。
参考资料:[《明史·徐达传》] 参考资料:[南京市地方志] 参考资料:[中国地名大辞典—南京市卷]
来源:圣骑HjF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