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省媒体看杨凌 | 一滴水 千年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6:41 1

摘要:在位于杨凌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一座灰瓦坡顶的现代建筑与周围的麦田相映成趣。这里是我国首个以农业水利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农业水利博物馆。它宛如一部立体的“农业水利史诗”,静静地诉说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治水智慧与农耕文明。

在位于杨凌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一座灰瓦坡顶的现代建筑与周围的麦田相映成趣。这里是我国首个以农业水利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农业水利博物馆。它宛如一部立体的“农业水利史诗”,静静地诉说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治水智慧与农耕文明。

一滴水,千年智。11月10日,记者走进这座农业水利博物馆,探寻水资源利用背后的千年智慧。

农业水利博物馆占地面积550平方米,由古代农业水利、近现代农业水利、现代节水科技、黄土高原区域治理、生活节水等5个部分构成,馆藏各类实物标本800多件。

踏入博物馆序厅,一幅长达30米的青铜浮雕《华夏治水图卷》震撼呈现——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都江堰的飞沙泄洪,再到郑国渠惠泽千里沃野,一个个历史瞬间在此凝固。大禹治水,疏而不堵,终平水患;都江堰凿离堆,引岷江灌溉沃野,成都平原遂成天府;黄河桀骜,古人筑堤修堰,潘季驯“束水攻沙”妙法定安澜;坎儿井暗渠千里,引雪水滋养吐鲁番绿洲。一部中华文明史,便是以智慧与坚韧化害为利的壮丽史诗。

“我们以水为脉,串联起农业文明的发展轨迹。”讲解员李姗姗指向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石犁说,“当先民第一次引水灌溉,农业水利的序幕就此拉开。”在古代农业水利展区,都江堰的动态数字沙盘前围满了观众。点击屏幕,岷江水被鱼嘴分流、飞沙堰排沙、宝瓶口控流的过程一目了然。“原来‘深淘滩、低作堰’的原理这么精妙。”来自四川的大学生王磊感叹,“李冰父子的设计至今仍在造福成都平原。”

“这件唐代的筒车模型体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力机械水平。”李姗姗指着一个直径近两米的复原水车介绍。从早期的桔槔、辘轳,到后来的水车、筒车,再到现代智能化喷灌系统,博物馆通过近百件实物和模型,完整呈现了灌溉技术的发展脉络。

近现代农业水利展区内,老照片诉说着20世纪50年代陕西农民用土筐挑土修水库的故事。照片旁写着:“那时没有机械,20万人靠手挖肩挑,3年修成了宝鸡峡水库,灌溉面积从10万亩扩至300万亩。”

在现代节水科技展区,不少游客在亲手操作互动装置,体验精巧的古代水利工程:转动汉代翻车的木质齿轮,清流应声而出;在数字黄河河道上“筑堤”,实时观察水流变化。

李姗姗告诉记者,博物馆运用全息投影、4D影院等现代技术,让古籍中的水利工程“活”起来。此外,该展馆充分运用实物展示、多媒体互动、视频演示等形式,生动展现农业节水理念、制度和成就。其中,大型节水沙盘和黄土高原治理四位一体沙盘,集中展现了农业节水技术和工程等场景,系统阐释了水与农业、水与生态、水与文明的密切关系,重点聚焦于普及农业节水知识,传播科学用水理念,提升全民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意识。

“农业水利博物馆暨杨凌节水教育基地的建成,搭建了一个面向全社会,特别是面向大学生和广大青少年开展水情教育、普及节水知识的高水平科普教育平台,填补了杨凌水情教育基地和节水科普平台的空白。”杨凌示范区水务局局长贺群说。

来源:网上农高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