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州实验小学的教室里,总能看到这样温暖的画面:孤独症学生与健全孩子同执一支笔书写,共围一张桌讨论,齐举一只手回答问题……在这里,没有“特殊”与“普通”的标签割裂,只有“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坚守。
“社区家庭”康复模式中的孩子们,一个弹着自己喜欢的钢琴曲,一个在旁边伴舞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连云港报道
在海州实验小学的教室里,总能看到这样温暖的画面:孤独症学生与健全孩子同执一支笔书写,共围一张桌讨论,齐举一只手回答问题……在这里,没有“特殊”与“普通”的标签割裂,只有“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坚守。
而这场温暖的融合教育实践,从来不是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协同、同向发力的“共同体工程”。
多年来,孤独症儿童康复后进入普通小学总会出现“训练适配度不足”的问题,核心是康复机构的“演习式干预”与校园“实战场景”的适配断层,这种落差让前期康复成果难以落地,成为孩子融入校园的主要障碍。
为打破这一困境,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残联主动牵头,联合各相关部门形成攻坚合力,以提升孤独症群体康复质效为核心,确立了“7大体系17类服务10项探索”的工作框架。通过精准聚焦“适配断层”这一核心问题,靶向发力整合资源,逐步构建起一条涵盖筛查、诊断、康复、教育、就业等全环节的医康教融合服务链条,这条完整的服务链条,为孤独症群体搭建起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支持网络,让保障从“阶段性帮扶”延伸为“全程式守护”。
海州实验小学的校园墙面上,张贴着醒目的“康教融合”主题宣传牌
“影子”护航,搭建融合教育桥梁
长久以来,“康复后难融入”是孤独症儿童教育路上的一道坎,这一“适配断层”不仅困扰着孩子和家长,也成为特殊教育领域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2年9月,海州区残联启动“康复向未来——适龄特需儿童融合式康复行动”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10名孤独症儿童提供入校支持,聘用“影子老师”助力残疾孩子适应校园生活。
影子老师,顾名思义,就是如影随形地陪伴在残疾孩子身边,出入课堂,帮助其顺利适应普校生活的人,也称为特教助理。在我国,影子老师产生的时间较短,是伴随着融合教育发展出现的一个全新的职业,她们用专业与耐心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不仅帮助孤独症孩子适应集体节奏,更引导健全孩子学会包容与尊重,让融合教育从“形式上的同班”真正走向“心灵上的同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
“2024年,海州区残联扩大‘融合式’康复试点范围,分别在海州实验小学、解放路小学、建宁小学设立孤独症等特需儿童入学绿色通道,在残联接受过抢救性康复服务的儿童,可以不受学区房限制直接入学。”海州区残联副理事长韦妍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融合教育从理念落地为日常,孤独症孩子与健全孩子的同班时光,便成了滋养彼此成长的土壤,而影子老师正是其中最关键的纽带。
记者了解获悉,除了海州区残联公职人员这一身份,韦妍君同样是一名孤独症孩子的妈妈,她通过多年的陪伴与康复实践,帮助儿子顺利进入了普通小学就读。同时,她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公共政策,推动海州区成为苏北唯一全省孤独症全程服务试点地区。
海州实验小学专门为孤独症学生配备的康复教室
免费专业的影子老师服务让许多家庭卸下了重担。一位四年级孤独症孩子的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没影子老师的时候,我家要么得专人陪读,要么每天花500块请阿姨,压力特别大。现在只要出具孩子的病情证明,就能享受免费服务,这些老师既专业又有耐心,帮我们去掉了一块天大的心病。”
对于孤独症家庭而言,融合教育意义重大,但是,但学校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应对多重挑战,它不仅要保障孤独症儿童的融入权益,还需妥善并疏导健全儿童家长的顾虑,引导他们真正接纳这些特殊的孩子;同时,如何在落实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兼顾教学质量与学校升学率,实现教育公平与办学发展的平衡,也是需要重点破解的课题。
针对该问题,海州实验小学校长顾玉林坦言:“学校确实遇到过这类情况,我们都会尽力协调。处理过程中,老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健全孩子及其家长对孤独症儿童的看法。所以,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先站在孤独症孩子的角度,明确他们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会着力放大这些特殊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健全孩子感受到他们的优点和善意。”
就此,顾玉林举了个例子,学校里曾有个叫星星的孤独症孩子,特别喜欢在校园里捡拾垃圾。校方没有强调这个行为的特殊,反而在全校大会上特意表扬了他,还号召全体同学向他学习这份爱护环境的责任心。久而久之,星星收获了一群“小迷弟”,原本看似特殊的行为变成了值得称赞的优点。这也印证了,老师的态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其他孩子对特殊同学的看法和接纳程度。
而对于升学率,顾玉林坦言,他不光不担心,甚至,还有多名孤独症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后,被评为“三好学生”。
据记者了解,从2022年至今,海州区已经有近百名残疾儿童在影子老师的帮助下,顺利融入普校生活。
孤独症儿童的校园融入,不是康复的“终点”而是“新起点”。只有让康复训练贴近真实校园的“实战逻辑”,才能帮孩子把习得的技能转化为融入社会的能力,真正实现从“能康复”到“能适应”的跨越。
从“阶段性帮扶”到“全程式守护”
孤独症儿童的校园融合,只是海州区残联贯穿其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的其中一环。这一体系既需要向前延伸至学龄前阶段,也需要向后覆盖迈向社会的大龄孤独症青年,为他们提供持续的服务支持。
针对0—6岁孤独症儿童康复需求特点,海州区残联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目录进行全面修订与优化。新版目录突出“以康复促融合、以效果为导向”的核心理念,创新将“入学率”纳入定点康复机构核心考核指标,引导机构从单一技能训练向综合能力培养转型。同时,积极拓展康复服务维度,在传统康复项目基础上新增国学经典诵读、运动康复、自然情景模拟等特色康复版块,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康复+文化”融合新路径。
项目实施以来成效显著,接受国学等特色康复服务的儿童在情绪管理、社交互动等关键能力指标上提升率达32%,家长满意度更是高达98.4%。
除了学龄前儿童的康复支持,海州区也聚焦大龄“无枝可依”,探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着力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业余时间,孩子们在老师的陪伴下锻炼身体
在海州区东方花园,“社区家庭”寄宿互助康复实践已悄然展开,这里为8组大龄孤独症家庭提供寄宿互助式康复服务,通过模拟社区生活场景,重点培养大龄孤独症患者的自理能力与社会适应技能,帮助其逐步融入社会生活。
其中,由2名辅导员带领5名大龄孤独症青年开办的“蜜糖茶咖空间”,成为探索大龄孤独症群体就业可能性的重要载体,该项目通过实际经营场景锻炼大龄孤独症青年的社交与劳动技能。
项目负责人、连云港市爱吉瑞丽儿童潜能开发中心创办人赵海燕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该项目不仅能提升社会对大龄孤独症青年的关注与认知,增进公众对特殊人群的了解和接纳;还能为他们提供全面、连续且个性化的康复服务,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的相关负担;同时通过搭建社会融合平台,促进大龄孤独症青年与社会的互动交流,助力社会包容与和谐发展。
助力打造孤独症全生命周期服务样板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支撑,为此,海州区进一步完善家庭支撑康复体系,由区残联联合区妇联、区文联成立“满天星家长成长联盟”。联盟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分设三个成长营,依龄定制差异化培训方案,构建起“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家长培训机制。截至目前,联盟已累计开展培训活动69期,覆盖家长5400余人次,仅2025年就新增参训家长2000余人次,家长参与度与受益面持续扩大。
海州区围绕孤独症群体需求,构建起覆盖学龄前康复、校园融合、大龄社会适应与就业支持及家庭赋能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打破了“阶段性支持断层”的困境,让孤独症群体的每个关键成长节点都能获得精准适配的帮助,真正实现“一生有靠、全程无忧”,是对其生存权、发展权的充分保障,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