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科技副总裁沈鸥:AI Infra 3.0 让 AI 转型从“难题”变“红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6:13 1

摘要:AI 的革命性突破已从技术探索走向规模化产业应用,成为驱动业务增长的核心引擎。但对于大量传统企业而言,转型之路布满荆棘:想拥抱 AI 却受限于技术门槛及历史包袱,贸然落地又怕踩坑试错、成本过高。带着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与破局决心,青云科技正式推出 AI Inf

AI 的革命性突破已从技术探索走向规模化产业应用,成为驱动业务增长的核心引擎。但对于大量传统企业而言,转型之路布满荆棘:想拥抱 AI 却受限于技术门槛及历史包袱,贸然落地又怕踩坑试错、成本过高。带着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与破局决心,青云科技正式推出 AI Infra 3.0,以 “All in One, One for AI” 为核心理念,打造 “重构归一” 的全栈架构。

青云科技副总裁沈鸥从业务挑战、能力拆解、价值落地三大维度,结合真实案例,深度解析 AI Infra 3.0 为客户与合作伙伴创造的价值,让 AI 转型从“难题”变为“红利”。

以下为演讲全文,经整理:

AI 优先:从选答题变为必答题

过去一年,企业完成了从“纠结最好的模型”到“思考如何用好模型”的跨越。大模型技术已真正走入日常工作,它不再是遥远的实验室技术,而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工具。

通过咨询公司的一些统计数据,大家可以看到,企业对 AI 抱有极高的期望,显著增加在 AI 领域的支出,同时 AI 带来的收益也有很实际的效果。企业已将 AI 应用视为竞争的战略要素,“AI 优先”已不再是技术口号,而是企业活下去、赢下来的底线战略。

以青云所处的软件行业为例,如果说软件开发的 1.0、2.0 都还需要专业的程序员,那 Software 3.0 则靠大模型充当“超级编译器”。

传统“改需求 → 写代码 → 发版”的瀑布流开发模式,将被“一句提示词 → 秒级热更新”的极简流程取代。这让业务迭代速度从“周”进入“小时”时代。面对这样的降维打击,企业必须接受挑战,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先机。这也解释了当前 AI 辅助编程为何大行其道,得到资本的认可。

业务需求的变化是根本驱动力。企业都开始围绕大模型去迭代业务、迭代应用,从 “Cloud Native” 往 “AI Native” 去转变,业务改变带来的技术压力是巨大的。因此,AI 蓬勃的需求必然带来了 AI 架构的演进。

两年前,面向算力革命,青云科技 AI Infra 1.0 带来了 AI 智算平台及 AI 算力云服务,打造算力中心建设运营的新模式,并携手生态合作伙伴,为企业与开发者提供了从算力到应用的完整服务。一年前,面向新兴行业与场景,青云科技 AI Infra 2.0 发布了全新升级的产品与服务、十大场景解决方案,与产业伙伴形成合力,真正解决企业落地 AI 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今年特别是年初 DeepSeek 异军突起,大模型应用开始在行业快速发展。一个数据足以说明这种爆炸性的增长:中国 2024 年日均 Token 消费量为 1000 亿,到 2025 年 6 月已经达到 30 万亿,增长了 300 倍!

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快速跟上发展步伐,如何更高效地迎接技术变化。帮助企业绕开技术复杂、成本高昂的升级陷阱,以更低门槛、更高效率拥抱 AI,将 AI 转化为企业的增长动力,这也是青云AI Infra 3.0的源动力。

兼顾历史、面向未来:AI Infra 3.0 应运而生

AI Infra 3.0 绝非空中楼阁,它源自青云科技十年磨一剑的技术沉淀与市场理解。 青云持续在云平台、云原生、智算云平台上的开发、产品发布和商业运营,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技术架构演变和客户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青云一方面积累了从技术底层到产品实现的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则积累了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对行业变化的预判。

从云平台、云原生到智算云的三位一体实践,确保了青云有能力去构建一个既满足当下需求,又能面向未来演进的 AI 时代新底座。

这是青云 AI Infra 3.0 的架构图。

首先,在大家熟悉的各种异构底层系统之上,青云的内核团队发布了自己的 openEuler 商业发行版 PrimusOS,对国产服务器及算力设备有更好的兼容、适配和优化。

其次,KubeSphere 统一底座。在 OS 之上,以 KubeSphere 容器平台为底座,服务于上层的能力模块,采用基于 KubeSphere 云原生架构来打造,实现通算和智算的调度,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更重要的是在于开放与开源,打破封闭架构的局限。

在能力模块层,青云提供了运行于 KubeSphere 平台上的虚拟化管理、云原生平台管理、智算管理乃至应用数据存储管理,覆盖了从传统应用到智算应用,从开发到发布,从运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支持企业的不同部门、不同角色用户的需求。这些能力是客户以 AI 重构业务的基础。

进入到服务层,青云的客户可以在统一架构平台上进行AI算法开发、微调所需的行业模型,发布和运行以 AI Agent 为核心的应用。

青云 AI Infra 3.0:创造多维落地价值

这套架构是客户消除“两难选择”的关键:允许客户灵活组合、按需订阅、弹性伸缩,甚至可以将 AI Infra 3.0 架构无缝扩展到现有平台上,真正实现“最大灵活性”与“统一服务能力”的结合。

青云的目标是致力于为客户带来满足业务发展的一站式技术和服务。在上层:提供从算法开发、模型训练到模型推理服务的 AI 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底层:提供虚拟化、云原生的应用运行环境,支持异构的 CPU、GPU 硬件环境。

在这个统一架构上,用户可以方便地对接第三方的应用服务,或者将其以插件方式接入;也可以通过包括 MCP、A2A 协议将平台数据对接到业务应用,实现运营的一体化。只有一个统一、开放的架构才能让客户的想法持续迭代,智能化场景得到长期演进。

青云打造 AI Infra 3.0 架构的目标非常明确:希望和我们的客户、合作伙伴一起面对这个快速变化和充分竞争的 AI 时代,实现共赢。

对企业来说,青云 AI Infra 3.0 架构通过一套控制面,交付了多元化的工作负载,从通算到智算,以及高性能计算。同样的硬件,在统一架构下,通过算力资源调度可以释放更高的利用率,从而帮助客户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考虑到 GPU 服务器建设成本高,往往需要采用公有云智算服务和本地私有化部署结合的模式,这是青云最为擅长的混合部署架构,和我们在多年前就在云计算平台上实现的公私统一架构类似,在 AI Infra 3.0 架构上也实现了公私统一、按需部署,以及使用从通算到智算的所有服务。

这里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帮助客户在 AI 时代获得突破的。

首先在教育行业,这是青云在今年深耕的行业之一。青云在过去几年已经在教育行业有一批使用云平台的客户,今年我们交流的很多高校都在谈 AI 智算,一方面需要给师生提供智算服务,来支持他们在 AI 上的教学和研究,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如何将智算和传统的高性能计算结合起来,让一个平台可以按需交付给老师所需的全部算力服务。通过青云 AI Infra 3.0 的整体化架构,大学现在就可以建立智算平台为学生提供 GPU 算力、模型推理服务,利用青云成熟的算力运营能力让学校的智算中心可以按需分配、按需计量计价,通过完善的运营服务让昂贵的 GPU 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同时,也可以逐步过渡到“超算 + 智算”的统一服务,一半的成本就可以拥有双份能力。青云在高校的能力实质是解决了算力多样性部署、交付和使用的难题。

在智能制造领域,我们看到一个领先的制造企业正面临典型的“三朵云”困境:虚拟化管硬件、云原生管应用、智算平台管算力。三套系统、三套流程,造成了跨平台协调的高内耗。通过基于 AI Infra 3.0 架构,青云帮助客户实现了架构协同。无论是数据存储分析、云原生应用部署,亦或是推理算力供给,都在一个平台上搭建和交付,实现了全链路自动化,将 IT 部门响应业务部门的速度从 1 小时大幅缩短到 15 分钟。这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业务竞争力的重塑。青云给这个客户带来的能力,实质是显著缩短 AI 模型从研发到生产的周期。

在媒体行业,今年我们在山东的一个客户就遇到了揪心的事,他们的系统集成了多个厂家的软硬件,其中一个厂家的存储产品有技术问题,无法短时修复,导致了整个系统无法及时上线。青云的 AI Infra 3.0 为客户带来了可插拔的架构,其开放性让客户不会被特定技术所绑定。青云和客户及时找到了解决方案,同时“虚拟化 + 云原生”的整合能力,快速对接客户传统系统,无需额外开发。最后方案按时交付,适配成本大幅下降。青云给这个客户带来的能力,实质是帮助客户摆脱产品技术束缚的难题。

青云的业务发展离不开合作伙伴和渠道的支持。青云深刻理解合作伙伴在面对客户日益复杂需求时的压力,也在积极收集来自渠道、合作伙伴的需求和声音,在技术和产品上做好准备。

首先是 AI Infra 3.0 架构中的各个产品模块都适应异构的需求,通过开放性和插件架构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其次考虑到国产信创已经从 CPU 服务器延伸到 GPU 服务器、存储、操作系统,青云科技对此的策略是全面支持,对市场领先的信创产品都进行了兼容化支持与验证。同时 AI Infra 3.0 的统一技术架构、一致的使用体验和管理技术,也可以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降低学习成本,减少在产品和技术上的挑战。

通过和生态伙伴一起合作的项目,我来介绍青云是如何赋能合作伙伴来实现共赢的。

在生物制药行业,青云和客户的合作伙伴一起研究如何帮助客户尽快使用上专业的 AI 模型:利用 AI Infra 3.0 架构中成熟的模型服务能力来对接专业大模型,通过模型和推理引擎分离架构来选择最适配的推理引擎,及时解决对接集成工作,让客户能快速上线医疗 AI 分析能力。青云给这个客户带来的能力,实质是利用 AI Infra 3.0 架构的开放性来解决 ISV 的产品集成和对接上的技术挑战。

在企业服务领域,青云有家客户是运营商,同时也是合作伙伴,他们打包其解决方案和青云产品进行联合销售。这家企业的领导在大力推动 AI 与其方案的结合。在选择新平台方案时,他们面临“一套通用 + 一套智算”方案还是“建一个统一平台”方案的选择。在考察了 AI Infra 3.0 架构带来的平台能力延续性,一体化的通算和智算服务、成熟的运营服务后,他们选择了青云 AI Infra 3.0 整体化架构,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 AI 算法开发、业务应用运行和算力服务部署。这不仅加速了从 AI 概念验证到落地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其弹性交付能力使得他们的新方案更为轻量,交付简单、运维简单,成功地让 IT 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变为业务拓展的主角,部门地位大大提高。

在软件服务领域,青云还有一个客户是业内领先的应用软件开发商,他们需要为各行业客户提供“AI +”的应用产品升级版本,每个产品团队都有自己的 AI 应用开发需求、应用的连续测试需求,迫切需要一个平台能覆盖从模型推理、模型算力分配调度、AI 算法开发、云原生应用开发、应用运行测试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借助于 AI Infra 3.0 架构,多个团队、多个开发任务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完成,每个团队按需申请资源、按使用量计算开发成本。一体化的开发环境加速了他们为客户升级改造的速度,实现三方的共赢。青云给这个客户带来的能力,实质是利用 AI Infra 3.0 架构来解决AI模型开发和对外服务中的挑战。

不变的战略:高度标准化、开放协作

为了让合作伙伴和客户选择青云产品时更为放心,AI Infra 3.0 架构从设计、研发、测试到交付的全过程,主动拥抱国产化,及时解决各种兼容性问题,缩短部署交付时间,提升后续运行的可靠性。

青云既是 AI Infra 3.0 架构的开发者,同时也是第一个受益者。两年前青云开发智算云平台时,充分利用了 AI Infra 3.0 的特性和能力,将产品上线时间,从数月缩短到数周。今年春节 DeepSeek 发布时,青云是最早在线上提供 DeepSeek 服务的云厂商之一。现在新的模型发布后,都能在短时间内上线到青云的 CoresHub 智算云服务。另一方面,AI Infra 3.0 架构还帮助青云实现更灵活的定制与扩展。去年青云在面向医疗行业提供算力服务时,就应用了架构的灵活性。一个架构就满足了不同行业算力云的交付,从而可以快速地交付千人千面的算力平台。

正如我们一直坚持和倡导的:生态合作与开放是青云在智算时代的核心战略。在过去的一年,青云聚焦于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希望能与合作伙伴真正在产业和技术上有收益。比如和海光的战略合作,共建 AI 场景方案;和炎融科技启动 AI 推理高性能存储技术推进计划;和麒麟探索 AI OS 的价值。青云也持续和昇腾、摩尔线程等众多国产芯片厂商进行产品适配,深化双方的合作。

AI 时代,时间就是最大的成本。AI Infra 3.0 已经为企业准备好了一站式、低门槛的跑道。AI Infra 3.0 具备全栈能力,可以按需扩展、以标准化交付来让企业快速实现业务目标,同时给予客户不断往前走,不断进化的阶梯。

前面介绍的案例,从侧面进一步验证了 AI Infra 3.0 带给客户的四个安心:投资安心,确保青云方案具备最好的长期投资回报;转型安心,让企业走的又稳又快;运营安心,让企业知道算力用在哪里,企业知道如何从 AI 投资上获得收益;创新安心,青云 AI Infra 3.0 是企业业务创新最坚实的底座。

上周当我在准备今天的分享时,正好看到 Gartner 发布了 2026 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其中第一个趋势就是 AI 超级计算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整合 CPU、GPU、AI ASIC、神经系统计算,使企业能够统筹复杂工作负载,同时释放更大的性能、效率与创新能力。从产品技术角度,这也将是青云 AI Infra 3.0 的下一个目标。

现在,是时候将您的业务想法,加载到青云 AI Infra 3.0 底座上,开启您的“四重安心”AI 之旅!

来源:砍柴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