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 70 才恍然大悟,“无关金钱与健康” 的人生最大转折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6:20 1

摘要:年过 70,身心容易出现落差。日本作家楠木新表示:“衰老这个黑箱的存在感会越来越强。进入 70 岁后,必须意识到‘5 个寿命’,并妥善运用每一个,这一点至关重要。” 本文摘编自楠木新所著《退休后,接下来的人生》(President 社出版)。

一、年过 70 才恍然大悟,“无关金钱与健康” 的人生最大转折点

年过 70,身心容易出现落差。日本作家楠木新表示:“衰老这个黑箱的存在感会越来越强。进入 70 岁后,必须意识到‘5 个寿命’,并妥善运用每一个,这一点至关重要。” 本文摘编自楠木新所著《退休后,接下来的人生》(President 社出版)。

漫长的人生无法始终保持同一节奏前行。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对此给出过意味深长的启示。例如《论语》中有言:“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15 岁立志求学,30 岁立身于世,40 岁不再迷茫,50 岁懂得顺应天命,60 岁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70 岁即便随心所欲行事,也不会违背规矩。年过 70 后,实际上能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了。即便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自然不会超出常识范围 —— 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孔子的这番话之所以高明,在于它并未将衰老单纯视为衰退。相反,它让我觉得,60 岁、70 岁的人生,是在 50 岁之前的人生基础上继续积累、不断沉淀的结果。

古代印度有 “四住期” 的说法,将人生划分为四个阶段:“学生期”“家住期”“林住期”“游行期”。

第一个阶段 “学生期” 约至 25 岁,是在师长门下锤炼身心、潜心学习的时期。

接下来的 “家住期” 约从 25 岁到 50 岁,是结婚成家后,作为家庭支柱或社会一员奋力拼搏的时期。之后的 “林住期” 约从 50 岁到 75 岁,据说即便是一直忙碌工作的人,也会在此阶段卸下职责,前往林中冥想修行。

最后的 “游行期” 始于 75 岁左右,是为迎接死亡做准备的时期,或许可以称之为 “终活” 阶段。

80 岁以后的人生该如何度过?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将人生划分为 8 个阶段,其中 80 至 90 岁被定义为 “老年超越期”。这一阶段,与他人的竞争已然结束,终于有时间审视自我。人们会拥有智慧,能够将毕生经验分享给他人;更重要的是,唯有在这个时期,才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坦然回顾整个人生。诚然,并非所有年过 80 的人都能轻易达到这样的境界,但埃里克森提出人生最后阶段存在这样一段时期,着实令人心动。实际与年过 80 的长者交流时,常会遇到他们频繁说着 “感谢 XX”“承蒙 XX 关照”“托大家的福”,始终面带满足的神情。或许这就是埃里克森所说的 “老年超越期” 该有的状态吧。将人的一生视为一个完整的流程,人生周期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它无法直接套用于现代生活,我们只需将其作为一个指标参考,其余仍需结合自身情况思考。

至于几岁能达到哪个发展阶段,自然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不必过分拘泥,但将其作为年岁增长的参考标准,还是有意义的。当我向退休人士询问对《论语》的人生周期观、印度 “四住期” 的感想时,常会感受到两点共性。

其一,不少人对《论语》的理解,都基于 “人是不断成长的” 这一前提。比如听到 “四十而不惑”,会感叹自己未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愧疚于自身的不足。这本是关于不同年龄段该如何生活的讨论,他们却以 “成长、发展、进步” 的视角去解读。

其二,采访中最深的感受,是受访者是否坚信 “还有下一段精彩”。尤其是与 “退休后,接下来的人生” 这一年龄段的人交流时,他们是斗志衰退、觉得 “人生就此落幕”,还是依然期待未来能遇到开心事、坚信 “还有下一段精彩”,这一点至关重要。

可以说,进入 70 岁前后会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将 “黄金 15 年”(60~74 岁)划分为前半段到 60 多岁后半期的 “退休后”,以及 70 岁以后的 “退休后,之后”,这样划分是比较合理的。对于 “退休后,之后” 的群体而言,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衰老” 这个黑箱的存在感会愈发强烈。基于这一认知,我认为这一阶段存在 5 个 “寿命”,而将活用这 5 个寿命的智慧命名为 “五指作战”。下面我们逐一简要了解。

真正的寿命,顾名思义,就是作为生命体的寿命,也就是能活到多少岁。

根据令和 5 年简易生命表,70 岁人群的平均余命为男性 15.65 年、女性 19.96 年,换算下来男性平均能活到 86 岁,女性约 90 岁。可以说,这一阶段仍有相当长的人生时光。

健康寿命,指的是不因健康问题而限制日常生活的时期。

厚生劳动省每 3 年根据国民生活基础调查进行核算,2022 年的推算值为男性 72.57 岁、女性 75.45 岁。这一点在面向中老年人的健康食品、保健品等宣传中经常被强调。实际采访 70 岁以上的人群会发现,不少人因重病、肩腰膝疼痛、视听功能下降等问题需要定期就医,离不开药物。有一次在面向 75 岁左右人群的文化中心研讨会上,我询问了参与者,发现三分之二的人有定期就医的习惯,其中甚至有人说 “明天要做手术”,让我颇为惊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 “退休后,之后” 的群体而言,重点不在于想方设法延长 “健康寿命”,而在于即便身患疾病或有残疾,如何才能过上充实的生活。

接下来是 “劳动寿命”。它指的是能工作到多少岁,即实际通过工作获得一定收入的期间。

当然,这并非仅指作为正式员工工作,与工作形式无关。即便因退休等原因结束 “雇佣寿命”,之后劳动寿命依然可以延续。补充一点,若仅看雇佣寿命,50 多岁是峰值,但人生的峰值其实在退休之后。有些人因能领取巨额退休金、年金,或继承了父母丰厚的遗产,即便不工作也能维持生活。但仔细打听后发现,这种 “有资产就不工作” 的生活方式,或许轻松,却未必幸福。甚至有部分人觉得,正因为不用工作,反而过得不幸福。

“靠兴趣工作” 这种说法或许不够贴切,但即便经济无忧,仍坚持工作的人也不在少数。无论如何,劳动寿命与健康寿命、资产寿命,以及后文提及的人际关系寿命都息息相关。很多时候能感受到,拥有工作的能力,对于丰富人生而言至关重要。

“资产寿命” 指的是为覆盖晚年生活费而积累的资产,耗尽前的期间。简单说,就是拥有多少资金,这些资金能支撑多长时间的生活。

⑤ 人际关系寿命

最后是 “人际关系寿命”。也可以称之为 “与人联结的寿命”。

以前我并未太在意这一寿命,但这次在撰写新书《退休后,之后》的过程中,通过采访和自身体验,深刻感受到:人际关系寿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进入 70 岁以后的 “退休后,之后” 阶段,它会变得无比重要。

二、人生后半段分为 3 个阶段,“60~74 岁是黄金期” 的关键理由

人生步入后半段,就只能被动接受走下坡路吗?作家楠木新表示:“棒球教练野村克也,针对运动员 30 多岁面临的‘衰老’问题给出了指导方针。这对人生后半段,或是退休后的职场人士来说,也是极具启发的启示。从 “死亡” 逆算人生,便是转折点。

人生后半段的 3 个阶段

职业棒球教练野村克也,因给其他球队解约的选手提供舞台、助他们东山再起,被冠以 “野村再生工厂” 的美名。他曾说:“职业棒球选手的运动生涯再长也不过 15 到 20 年,必须通过棒球磨练自己,为第二人生做好准备。”野村教练还谈及了选手生涯随年龄的变化,按年龄段将其划分为:18 岁至 26 岁是 “鲁莽奋进的时代”,27 岁至 30 岁是 “智慧深耕的时代”,31 岁以上是 “考验人格的时代”。他强调,要根据年龄调整自我,专注做好自己擅长的事。

尽管年龄段可能不同,但这一道理对职场人士难道不也同样适用吗?运动员 30 多岁面临的衰老问题,职场人士也必须正视。若退休后到 70 岁左右才真正直面衰老,仅靠以往 “努力就能成长” 的思维模式是行不通的,需要根据年龄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

过去 20 年间,我采访了许多人,其中以在组织内工作的职场人士为主。我虽未刻意模仿野村教练将运动员现役生涯分为 3 个阶段,但也认为人生后半段(45 岁以后)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①45 岁至 59 岁、②60 岁至 74 岁、③75 岁以后。说到底,人生后半段究竟指什么?该从几岁开始定义?我认为,是从 “开始从死亡角度逆算人生” 的 “40 岁后半段以后”。

在此之前的人生,给人的印象是一路向上成长。但当经历父母离世、日益担忧养老护理问题时,人们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后半生 —— 这大概就是在 40 岁后半段以后吧。此外,与年轻时不同,此时会开始察觉到体力衰退,在公司的职位发展也逐渐明朗。

① 第一阶段「在职干劲十足的时代」(45~59 岁)

首先,第一阶段 45 岁至 59 岁是 “在职干劲十足的时代”。说到底,这段时间还是得以工作为核心。当然也能享受兴趣爱好,但无论从时间、精力还是人际关系来看,都需要全力投入工作。

② 第二阶段「黄金时代」(60~74 岁)

接下来,第二阶段 60 岁至 74 岁,堪称人生最佳时期,值得冠以 “黄金时代” 之名。和第一阶段相比,工作总体变得轻松,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很多人对家人的抚养义务也比以前减轻。从采访者的角度来看,要是不珍惜这段时光享受生活,那真不知道该等到什么时候了。

在介绍第三阶段之前,先简单聊聊退休后的工作方式。60 岁退休后,有人选择延长雇佣合同继续工作,有人再就业、独立创业,工作方式因人而异。但实际上,绝大多数职场人士都会选择续聘。

从 60 岁退休企业的退休人员流向来看,高达 87.4% 的人成为 “续聘员工”,“不希望续聘而退休的人员” 仅占 12.5%。剩余 0.1% 为 “希望续聘但未获续聘的人员”工作到 60 岁后再被聘回,工作负担往往会减轻。但也有不少人会因薪资下降、昔日部下成为上司、无法承担有责任的工作等情况感到压力。

时间一去不复返

实际采访选择续聘的人时,有人抱怨:“做着和退休前一样的工作,薪资却降了 4 成,实在无法接受”“每天只是接电话、做简单工作,过去积累的能力根本用不上”“被以前的部下颐指气使,实在忍无可忍”。另一方面,也有人表示 “能继续做喜欢的工作,很开心”,还有人欢迎续聘带来的工作方式变化:“卸下了职务,不用再被时间和业绩追赶”“不用在意周围人的评价了”。即便薪资比退休前大幅下降,很多人此时已没有了教育支出(孩子独立)、还清了房贷,支出也相应减少了。虽然收入比以前少,但仍有稳定收入,而且不久后就能领取年金。这段时间工作负担减轻,自由时间增多,完全有机会打造成自己的黄金时代。

想必也有人因要照顾年迈父母而倍感辛苦,但根据我的采访实感,如果不充实快乐地度过这段时光,日后再想弥补,时间也一去不复返了。

75 岁以后是「白金时代」

③ 第三阶段「白金时代」(75 岁~)

第三阶段 75 岁以后,堪称 “白金时代”。在 “黄金时代” 的 15 年之后,这段时光蕴藏着让人生更加充实的可能性。此时也可以过上隐居、享乐般的生活,不受任何人打扰,专注追求自己的乐趣。但到了这个年纪,很难完全摆脱身心衰老的影响。这也是可能身患重病、察觉到认知症迹象、独立生活逐渐变得困难的时期。

其实在我年过 70 之后才意识到,本应称作 “黄金时代” 的 60~74 岁,还能再细分为两个阶段 ——60 岁后半之前与 70 岁以后,两者有着明显区别。退休 10 年后,在职时维系的人际关系会逐渐淡化,随之而来的是,职场时代的痕迹也几乎消失殆尽。另外,肉体上的 “衰老” 现象真正开始显现,大概也是从 70 岁左右开始的。当然这存在很大个体差异,有些人 60 多岁就经历了重病。但多数 70 岁左右的人,都认同 “到了 70 岁前后才真切感受到衰老” 的说法。

以我自己为例,70 岁前不久患上了类风湿。起初手腕疼得难以忍受,以为是用电脑过度导致的腱鞘炎,便去了整形外科就诊。但直到确诊,花费了不少时间。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衰老。总之,一旦进入 70 岁,身边关于健康和疾病的话题会突然增多。我还常听到前辈们说这样的话:70 岁以后就没了去海外旅行的兴致;就算是国内旅行,体力恢复也需要更长时间;早上的自助早餐吃不完了;参加聚餐后再去二次会,第二天早上会疲惫不堪;第一次在电车上被人让座 ——

到了 70 岁,体力和精力的衰退会变得显著,很难再像 60 岁前半那样积极开展广泛的活动,这种难度会逐渐加大。就像被称作 “再生工厂” 的野村教练所指出的,我深切感受到:根据年龄增长的节奏,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让人生后半段过得充实的关键。

三、步入 70 岁后,面临比身心衰退更严峻的 “变化”

想要度过充实的晚年,什么才是关键?凭借畅销书《退休后》为人熟知的日本作家楠木新表示:“60 多岁时,还能带着在职时的延续感生活,但到了 70 多岁,身心会发生巨大变化。要想更好地度过后半人生,提前‘准备’必不可少。掌控 “退休后,再之后” 的关键:〈人际关系寿命〉”。

我在 2017 年、62 岁时出版了《退休后》一书。那是我从任职多年的人寿保险公司,以 60 岁退休年龄离职后不久。50 岁左右时,我开始对上班族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产生莫名的不安。这也成为我动笔写作的契机。从 50 多岁后半段起,我深入采访了退休前后的人群,通过观察他们 “退休后” 的真实状态,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

这本书出版已近 10 年,如今我也 71 岁了。这段时间里,我真切感受到自己发生了巨大变化。退休后我开始任教的大学,也因为体力原因,比原定计划稍早,在 68 岁即将到来之际卸任。不仅是体力,我也逐渐意识到身心各方面的衰退。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或许是 —— 上班族时代的人际关系急剧减少。想必当年拿起《退休后》这本书的读者,大多在 60 岁左右,这 10 年来,他们大概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变化吧。

在我看来,总觉得 “退休后” 这个说法,应该只适用于 60 多岁后半段以前。无论是 60 岁离职,还是退休后延长雇佣至 65 岁才退职的人,将他们之后无论多大年纪的状态,都归入 “退休后” 这个宽泛的范畴,多少有些牵强。随着对 70 岁以上人群的采访不断深入,我发现 50 岁到 65 岁的 15 年,与 65 岁到 80 岁的 15 年,两者的变化程度截然不同。一旦步入 70 岁,就进入了另一个维度,会逐渐且直观地感受到衰老带来的影响。换句话说,70 岁之后,在职时代就成了遥远的过去,只能作为没有职务、没有头衔的普通人生活。“退休后≠晚年”,真正意义上的晚年,是从 70 岁开始的。

60 岁时无法想象的世界

我自己也一样,相比在职时就关注的经营学、人事相关工作,现在的兴趣正逐渐转向爱好和福利相关领域。比起读了 30 多年的《日本经济新闻》,最近我反而觉得本地的《神户新闻》上,有更多能读进去的报道。70 岁更新驾照时,我还参加了高龄者讲习班。孙子们也长大了,感觉周围人把我当 “爷爷” 对待的次数越来越多。再说说本职工作,50 岁到 60 岁前半段,我还能一边工作一边每年写 1-2 本书,但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那简直是奇迹。

62 岁时的我,完全没预料到会有这样的落差,这是我过了 70 岁之后才切身感受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 “退休后” 和 “退休后,再之后” 分开看待,或许更符合实际情况。

步入 “退休后,再之后” 这一全新阶段的世代,实际过着怎样的生活?

他们遇到了哪些困扰?相反,在这个年龄段里,那些过得精力充沛、能发挥自身个性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媒体、书籍的信息,以及对前辈们的采访内容和我自身的体验,我整理出了这本《退休后,再之后》。

这 20 多年来,我一直一边倾听形形色色的人的故事,一边坚持写作。从采访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 “面相”—— 当然不是指长得帅气漂亮,而是包括声音、态度、氛围在内的面部表情和整体气场。在职生涯结束后,周围人关注的不再是你曾经任职的公司,也不是你的头衔。在我看来,面相就像是这个人的 “招牌”,起到了曾经名片的作用。采访那些从上班族转行到其他工作的人时,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只要和我觉得 “面相好” 的人聊天,总会莫名获得很多启发。而且他们还常常会给我介绍适合采访的人选。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是否觉得一个人 “面相好” 也因人而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主观感受。要让受访者以实名登上媒体专栏,仅靠短时间的采访是不够的。必须提前了解他们有哪些经历,拥有多少有吸引力的体验。因此,在预约采访前,我会尽量先确认受访者的面相。比如,如果对方开荞麦面店,我就会以顾客的身份去店里用餐;如果是咨询顾问,我就会提前参加他们的研讨会。这个做法在判断是否进行采访时,帮了我很大的忙。我觉得,一个人的面相或许能帮他维系人际关系、吸引机遇。而所有人公认的 “好面相”,不正是笑容吗?

或许有人无法想象 “好面相” 是什么样子。说起大家熟悉的人,比如鱼君,还有我家乡的前辈、电影评论家淀川长治先生,都是这类典范。本书《退休后,再之后》中介绍的人们,也都有着 “好面相”。究其原因,大概是他们 “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切实感受到自己在帮助他人”“不做讨厌的事”“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吧。年轻时,首先需要确立自我,但从职场退休后,还需要再多一份转变。在人生的后半程转变立场,就能遇见 “全新的自己”,这会成为度过衰老期的助力。我真切感受到,这正是 “好面相” 的来源。

当被问到 “如何才能让‘退休后,再之后’的生活更充实?” 时,我总会回答:“总之,先努力让自己拥有‘好面相’吧。”此外,进入 “退休后,再之后” 的阶段,“人际关系寿命” 会比以往更加重要。关于这个问题,我会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家人和朋友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与自己建立良好的关系。就像我在本书末尾所写的那样,进入隐居生活后,拥有 “好面相” 是我自己的最终目标。

充实退休生活的 “退休准备” 6 条

最近,我常收到企业或工会的邀请,为资深员工做演讲、开展研修。过程中我发现,50 岁以上能具体描绘退休后生活的人极少,恐怕连一成也不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退休后毫无兴趣。恰恰相反,在交流的各个环节,我总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模糊的不安与强烈的关注。尤其是当我介绍前辈们的具体案例时,他们的眼神会变得更加认真。

我在今年 5 月出版的新书《退休准备 —— 人生后半程的助跑与实践》(中公新书)中,结合采访到的具体实例和个人体验,提供了能转化为行动的参考。书中介绍了如何在工作之余发现 “另一个自己”、60 岁后的工作方式与社区活动及志愿者案例、找回童年自我的重要性、以优秀前辈为榜样的方法等内容。最后,在尾声部分总结了 “退休准备的 6 条行动准则”。

如今被称为人生百年时代,寿命的急剧延长使得社会体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难以跟上这一变化。就像原本以为是 10000 米田径赛,跑着跑着却突然变成了马拉松。但能拥有如此漫长的人生,在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个通过自身行动,掌控充实第二人生的机会。

很多从中年以后从公司职员转行的人都表示,“要做出一番成绩至少需要 3 年”。从钢铁公司员工转行做荞麦面师傅的 A 先生说:“开店 3 年后,我才终于能做出让自己有信心的荞麦面”;从专业商社高管创办心理健康公司的 B 先生则表示:“公司稳定下来花了 3 年时间”。果然,既不是 1 年 2 年,也用不了 5 年,不知为何,一个阶段恰好是 3 年,正应了 “功到自然成,凡事需三年磨一剑” 的道理。或许在人的感知尺度里,改变自身立场确实需要大约 3 年时间。退休后的生活切换也必然需要一定时间。而且退休后孤身一人,往往会变得懒得行动。所以,从在职时就要开始着手准备。

定位为事业,才能实现升级

退休后,别把想做的事只停留在兴趣层面,要考虑哪怕能获得一点点报酬。比如,在养老院演奏自己擅长的乐器让老人们开心,这本身很棒。但如果此时能拿到交通费补贴,或是哪怕一点酬劳,这一刻的活动就不再是单纯的兴趣,而变成了具有社会联结的活动。同时,有赚钱的意识,也能推动自己提升能力。我刚开始从事写作时,曾说 “就算赚不到钱,也想写出好文章”,一位我信赖的前辈忠告我:“这样不行。明确将其定位为事业,才能提升自己的层次。” 要善于利用金钱的价值,作为自己与社会建立联结的指标。

公司职员的现实是,靠公司的钱 —— 也就是别人的钱 —— 过日子。无论是跑业务向客户推销产品,还是策划新产品,核心都是围绕公司的资金展开思考。招待客户、出差费用也不例外。而且每月工资基本固定,税务、社保等手续也由公司代办。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被公司框架束缚的思维模式。有位编辑会建议后辈:“书费虽然可以走公司经费,但最好自己掏钱买。” 因为不用自己的钱,就无法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评论家渡部昇一在著作中写道:“对普通人来说,自掏腰包是能切实提升判断力的好方法。”首先要意识到,主动自掏腰包,是跳出公司框架、拥有自主性的第一步。

从我身兼公司职员和自由职业者 10 年的经历来看,公司职员往往只关注公司内部,对与社会的联结敏感度不足。一位从设计公司独立出来的女性职员说:“成为自由职业者后,我才发现自己以前眼里只有上司和同事。”接触个体经营者,能让你客观看待身为公司职员的自己。因为他们是直接面对社会需求的前辈。这类人群涵盖众多职业:零售店老板、木匠、咨询师、理发师、税务师、职业运动员、艺人等等。

把个体经营者的工作方式与自己对比,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公司职员的立场。比如,我采访艺人时,就会反省自己在表达传播上的态度有多被动。和其他公司职员参加跨行业交流会交换名片固然好,但更应该多和个体经营者打交道。除了工作场合,同学会、社区活动、家长教师协会(PTA)活动等,都是不错的相遇契机。

能否真正帮到客户?

我曾受邀担任一场研讨会的讲师,主题是 “上班族,试着写本书吧”。当时发现有几位公司职员,专业性强、文笔也不错,却总难以让自己的书籍企划通过。我咨询了某商业杂志的总编辑,他回应说,很多稿件无法刊登,是因为缺少能吸引读者的视角。一位从公司职员转行后,在人事咨询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人直言:“高超的专业性并非必需,能否真正帮到客户才是关键。”

这一点在退休后进入组织工作,或是参与社区活动时同样适用。采访社区活动时,我多次听到有人抱怨,有些退休人士总爱炫耀以前在公司的职位,让人反感。懂得洞察对方真正需求的敏感度,至关重要。

不少人认为,退休后要开展新事业,就必须改变过去的自己。而且人们普遍有转行的愿望,市面上也不乏这类煽风点火的书籍和言论,宣称 “只要做 XX,就能实现 XX”。但突然彻底改变自己,其实相当困难。以我为例,从专注于公司工作,转变为同时兼顾公司职员和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就已经需要做出诸多调整。

与其强行改变自己,不如思考 “如何带着原本的自己找到合适的归宿”,这样反而更容易成功。比如,有位 50 多岁的公司职员,周末会去一家支持养老院运营的非营利组织(NPO)帮忙处理总务和会计工作。这家 NPO 虽然有护理师、福利师,但缺少能妥善处理总务和会计事务的人,所以他在那里备受器重,自己也感受到了工作的价值。

还有一位电机制造商的职员,他所专长的技术虽已不再是尖端,但他表示,只要跳槽到需要这项技术的中小企业,依然能找到发挥所长的空间。提升自身能力固然重要,但主动寻找能让自己发挥作用的地方,同样意义重大。

来源:译美丽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