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5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牧草研究室完成的最新成果“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创制及“两系”杂交种选育”在河北衡水进行了会议评价。
2025年11月5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牧草研究室完成的最新成果“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创制及“两系”杂交种选育”在河北衡水进行了会议评价。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图1“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创制及两系杂交种选育”成果评价会
成果评价会邀请到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刁现民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杨青川研究员,青岛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院长王增裕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吴燕民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才宏伟教授,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原院长郭振飞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何振艳研究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申忠宝研究员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张吉宇教授共9名同行专家,成果完成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鲁关立所长、李伟书记以及牧草研究室骨干团队共20余人参加了成果评价会。
图2“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创制及两系杂交种选育”成果评价专家组成员
评价会上,旱作所牧草研究室主任李源博士代表成果完成单位汇报了成果基本情况、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等相关内容,专家组听取了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等汇报,审阅了相关科技档案资料;之后专家组实地踏查了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在高温长日环境下的育性恢复(结实率)情况,以及利用该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组合田间长势。在田间李源博士进行了现场汇报,成果第一完成人刘贵波二级研究员进行了现场答疑。
图3 专家组实地调查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光温敏不育系育性恢复情况
该成果在海南三亚加代基础上,从2011年冬开始发掘,利用海南三亚冬季短日照、低温环境条件,通过分期播种挖掘光温敏不育单株;利用河北衡水长日照、高温环境,通过根茎再生方式选择育性恢复单株;历经13年(18个有性世代、7个根茎繁殖无性世代)“不育性鉴定—结实性鉴定(育性恢复)”选择,于2024年秋选育而成。同时以新创制的光温敏不育系为母本,首次选育出了褐色中脉饲草高粱“两系”杂交种-冀草杂1号,2025年进入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表明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图4 自主创制的两类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光温敏不育系单株长势
评价会经专家组现场实地踏查和质询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在以下三方面实现创新:
1. 该成果在国内外首次创制出两个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光温敏雄性不育系褐粱S389(HG389)、褐粱S392(HG392)。该不育系在低温短日条件下表现雄性不育,不育株率和不育度100%;高温长日条件下表现育性恢复,自交结实率80%。两种条件下育性转换稳定。
2. 创建了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方法,研发了鉴别饲草高粱雄性不育株的技术。经杂交组合在海南的育性分离鉴定,该光温敏不育系育性可能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经过分期播种育性转换分析,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阈值转换的日平均温度约为22~24℃。
3. 利用创制的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光温敏不育系褐粱S389,选育出首个褐色中脉饲草高粱“两系”杂交种-冀草杂1号新品系,木质素含量比常规品种降低28.6%。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项-褐粱S389。
该成果创制的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实现了褐色中脉基因和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有效聚合,是饲草高粱光温敏雄性不育种质创制的突破。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图5 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光温敏不育系海南分期播种鉴定材料(2020年冬)
来源:夸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