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从单向传声到双向交互 让应急广播成为基层宣传“声力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6:24 1

摘要:“乡亲们,冬季蔬菜病虫害防控正关键,今天咱们讲讲综合防治技术……”11月12日傍晚时分,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的田间地头,应急广播里传来亲切的川北乡音。正在管护农作物的村民吕林先放下农具认真聆听:“这广播比专家上门还及时,王家贡米的种植技术全靠它学的。”

“乡亲们,冬季蔬菜病虫害防控正关键,今天咱们讲讲综合防治技术……”11月12日傍晚时分,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的田间地头,应急广播里传来亲切的川北乡音。正在管护农作物的村民吕林先放下农具认真聆听:“这广播比专家上门还及时,王家贡米的种植技术全靠它学的。”

如今在昭化区,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作为川北腹地的农业大区,该区88%人口居住在农村,1410个村民小组曾长期面临宣传服务“最后一公里”梗阻。近年来,昭化区以媒体融合改革为抓手,投入636万元升级应急广播体系,通过“技术赋能、内容破圈、服务下沉”的系统性变革,让昔日单调的“大喇叭”蜕变为基层治理的“声力军”,听众满意度从22%跃升至75%。

“现在广播里有农事指导、方言笑话,我每天扛着锄头下地,耳朵里听着笑话解乏,还能跟着学技术,这日子过得既安逸又踏实。”昭化镇牛头村村民郭元敬的话道出了群众心声。针对传统广播“内容悬浮、形式单一”的痛点,昭化区摒弃“我播你听”的旧思维,构建起“2+5+X”矩阵,将广播从“通知栏”打造成“信息超市”。

据悉,“2+5+X”矩阵是在保留《昭化新闻》《天气预报》两大传统IP的基础上,昭化区精准开设《农事昭化》《民生昭化》《喜乐昭化》等五个特色栏目,覆盖生产指导、政策解读、文化娱乐等核心场景。与农业、林业部门建立联席机制,根据节气时令推送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农事昭化》栏目已成为种养殖户的“田间课堂”。元坝镇乡村振兴专干李小菊深有感触:“关键农时的技术提醒,比发放资料管用十倍。”

为让政策宣传更具“烟火气”,昭化区创新推出方言短剧、AI广播剧等形式,制作《遗迹里的昭化》等12个特色专题,用“乡土音”讲“身边事”。“用方言讲医保政策,家里老人一听就懂。”元坝镇村民杨宏博说,不仅如此,每天清晨的“喜乐昭化”栏目已成为老人家散步时的固定陪伴。

“引入AI技术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要解决基层人力不足、传播不活的痛点。”昭化区融媒体中心主任杨沫介绍。该区深度整合AI系统,实现应急广播采编播全流程革新,AI主播“小昭”的上线成为关键突破。

这位24小时值守的“特殊主播”具备普通话与川北方言“双语播报”能力,加载了情感识别功能的语音库破解了传统播音音色单一的难题。通过智能采编系统,“小昭”日均抓取热点200余条,即时生成《小昭播报》;动态播控系统根据听众习惯自动编排节目,使信息触达率提升65%。在昭化区2600个4G智能终端覆盖的村落,群众随时能听到带“乡情温度”的播报。

技术创新更激活了双向互动。昭化区搭建“空中议事厅”,建立“广播直通昭化政情”机制,政府部门负责人定期在线答疑,累计收集办结民情300余件,办结率超90%。

“扫描广播剧二维码就能回听,还能看文旅导览,太方便了!”游客张女士在昭化古城体验的“广播+二维码”服务,是该区构建“广播+”生态的缩影。昭化区打破媒体边界,将应急广播与政务、文旅、电商等资源深度融合,使其成为基层治理的综合性枢纽。

在政务服务领域,通过“广播+小程序”模式开发“昭化之声”平台,实现政策查询、民情反馈等功能“一键直达”,政策知晓率提升至78%。文旅融合方面,推出“跟着广播游昭化”数字导览,24小时提供景点讲解、路线指引服务,月均制作专题节目4期。建立UGC内容激励机制,鼓励群众投稿播报身边事,日均收到音频投稿30余条。

安全是广播的生命线。昭化区构建“物理隔离、技术防控、双轨审核”的三防体系,AI系统实时筛查敏感词,人工团队重点复核政策与预警内容。创新建立应急预案数字沙盘,使灾害预警实现90秒全域覆盖,较传统模式提速90%。

如今,昭化应急广播已建成“一核两翼三支撑四协同”的立体构架,覆盖22万名党员群众,年播出时长超3万分钟。从传递政策到服务生产,从文化滋养到应急预警,这道回荡在蜀道深处的“声音纽带”,正以“智慧声能”激活基层治理活力,成为媒体融合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

“下一步要继续深化‘广播+’生态建设,让党的声音更接地气,群众需求更快响应。”杨沫的话语中,透着基层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在这片历史厚重的土地上,应急广播的“好声音” 正持续奏响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杨黎明

编辑丨尼玛拉姆 责编丨陶岚 冯丹

校对丨王林馨 审核丨李国华

来源:源点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