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昔日的经济薄弱村到如今的全国文明村,从“干部干、群众看”到“众人拾柴火焰高”,博儒桥村始终紧跟“千万工程”步伐,用“四共四筹”的治理智慧,算好“村强”“民富”两本账,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治理有效、产业兴旺、…
“陆联陆联,苦似黄连,博儒博儒,身在熔炉。”这句流传多年的顺口溜,曾是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的真实写照。作为两个市级重点经济扶持村合并而成的村庄,20年前这里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0万元,基础设施薄弱,基层治理滞后。
如今,漫步博儒桥村,86亩现代化共富大棚里果蔬飘香,3300平方米农业直播中心车流不息,19个组级“口袋公园”相映成趣……“博儒桥村美如画,博儒桥人乐开花”的新民谣传唱不息。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2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6万元,昔日的经济薄弱村已然蜕变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标杆。
“乡村振兴不是村干部的‘独角戏’,而是全体村民的‘大合唱’。”博儒桥村党委书记吴清江至今记得,2014年村里计划打造乡村垂钓园、果园和生态养生园,却因资金短缺陷入困境。以往“镇里推动、村里攻坚、干部包揽”的旧模式难以持续,如何激活村民参与的内生动力,成为破局的关键。
正是这次困境,催生了博儒桥村“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的“四共四筹”模式。村干部入组召开户长会,党员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决定通过全民众筹推进项目。爱乡人士郁武第一个站出来,拿出6.8万元用于陈家浜河堤修缮,村民们纷纷响应,最终筹集资金11万元,顺利建成首个“众筹项目”——乡村垂钓园。
这场“众人拾柴”的实践,不仅破解了资金难题,更让村民从乡村建设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为了让“四共四筹”落地生根,村里搭建了多元化议事平台,民情(连心)茶室、组级议事站、八仙桌议事厅……从村庄规划到项目落地,从矛盾调解到民生实事,每一项决策都凝聚着集体智慧。村里还创新“众筹资金、户户同意”制度和“乡筹积分”机制,设立村级“连心超市”,让村民的参与度直接与获得感挂钩,形成“人人关心乡村、人人建设乡村”的良好氛围,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算好“集体发展账” 共富大棚架起增收桥梁
“村集体是村民的‘靠山’,只有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更好地反哺村民。”吴清江始终坚信,村强是民富的基础,必须把集体发展账算精算细。2022年,依托“千万工程”政策红利,博儒桥村建起共富大棚,探索“村集体+农业企业+村民”的协同发展模式,让村集体资产持续增值。
走进村里的现代农业共富大棚,玻璃大棚时尚现代,内部地面干净、设备完善,犹如一座现代化工厂。这里种植的西瓜、小番茄等特色作物,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0万元。
通过全域土地流转,村里实现了“小田变大田”的目标,同时引进了现代农业、数字农业技术,形成了土地租金、入股股金和就业薪金“一地三金”的增收模式。
村民沈爱萍曾捐出自家自留地建设组级道路,如今在共富大棚务工,每月能有稳定收入,她笑着说:“当初捐地是为了家乡变好,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企合作是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博儒桥村与“金辉果蔬”“绿港”等主体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创业共富项目,基地内的高品质新鲜果蔬一上市就供不应求。村里还规划建设农业直播中心,整合“四共四筹”体验馆、农产品展示区和直播间,将打造辐射长三角的农播基地,通过科技赋能、资源赋能、渠道赋能,带动区域农产品销售。
此外,村里还借助爱乡人士力量拓展增收渠道。爱乡人士企业家开办“民心酒家”,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成立海宁市四共四筹培训中心开发特色课程,让乡村振兴经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如今,博儒桥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10万元跃升至929万元,连续多年实现村民按股分红,强村的“账本”越算越厚。
做实“民生幸福账” 基层治理托起民富梦想
“村集体的账本要厚,村民的腰包要鼓,这两本账缺一不可!”这些年来,博儒桥村始终坚持“村强和民富一个都不能少”,通过精细化基层治理,把民生幸福账算到村民心坎上。
村里的共富大棚、农业产业园、民心酒家等项目,优先吸纳“三低”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吴大伯以前在家待业,如今在共富大棚负责果蔬管护,每月有稳定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为了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村里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民心学堂内影院、健身房、智慧书屋等设施一应俱全,是村民们的精神文化高地;19个组级“口袋公园”遍布全村,让村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此外,还通过举办农耕文化展览等活动,让村民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拓宽增收渠道。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温度,博儒桥村建立“网格员+党员+农户”联系机制,爱乡人士郁武作为网格员,联系6户农户,平时做好政策宣讲、民意收集和反馈工作。村里还创新开展“千名农民变股民”试点,鼓励农户以资金、土地等形式入股,让村民从“种田人”变成“股东”,共享产业发展收益。
2024年,博儒桥村民人均收入超6万元,曾经“苦似黄连”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腰包鼓、笑容甜”的幸福生活。
党建引领强根基 和美乡村启新程
博儒桥村的蝶变,离不开党建的坚强引领。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四共四筹”模式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把党员、爱乡人士、农户、企业等力量紧密凝聚在一起。
党员带头参与项目建设、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带头帮扶困难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爱乡人士主动出资出力、出谋划策,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纽带”;农户积极参与村务、投身产业,成为共同富裕的“受益者”和“建设者”。
从昔日的经济薄弱村到如今的全国文明村,从“干部干、群众看”到“众人拾柴火焰高”,博儒桥村始终紧跟“千万工程”步伐,用“四共四筹”的治理智慧,算好“村强”“民富”两本账,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治理有效、产业兴旺、村民幸福”的乡村振兴之路。
HAINING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