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总刷到“恒生科技26年机会大”的说法,甚至有人说“翻倍容易”——这话其实太笼统了。恒生科技不是一个“打包好的机会”,是一堆不同赛道的公司凑在一起,真要聊机会,得拆开看那些“在落地赚钱”的细分,不是光喊口号。
最近总刷到“恒生科技26年机会大”的说法,甚至有人说“翻倍容易”——这话其实太笼统了。恒生科技不是一个“打包好的机会”,是一堆不同赛道的公司凑在一起,真要聊机会,得拆开看那些“在落地赚钱”的细分,不是光喊口号。
先得说清楚,恒生科技里到底有啥?不是只有大家熟的互联网平台,还有生物医药、半导体、智能硬件这些领域,但这两年能稳住的,都是“能拿到真订单”的主儿,不是靠讲故事撑着的。
就拿生物医药里的“临床前CRO”来说吧——简单讲,就是药企研发新药前,把“测试化合物毒性、做动物实验”这些活儿外包给专业公司。恒生科技里有几家做这个的,今年前三季度,他们的订单量比去年涨了快30%,而且客户里不光有国内药企,东南亚、欧洲的订单也来了不少。
为啥这生意能起来?不是因为“创新药火”,是全球药企都在压成本——自己建实验室得花几亿,外包出去只要几千万,还能省半年时间。今年国家药监局也出了政策,“支持CRO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给这些公司办欧盟、美国的资质开了绿色通道。比如某家CRO公司,今年刚拿到欧盟的GLP认证,欧洲药企的订单直接排到了明年二季度,这不是炒概念,是真能赚到外币的实在生意。
你可能觉得这活儿“技术门槛高”,但其实这些公司的优势是“效率”——比如测一个化合物的毒性,他们能把周期从3个月压缩到1个半月,还能同时测5个化合物,药企自然愿意合作。现在国内创新药的研发速度在加快,每10个新药项目里,有8个会把临床前的活儿外包出去,这市场只会越来越大。
再聊聊半导体里的“车规级芯片封装”——汽车芯片和手机芯片不一样,得扛得住-40℃到125℃的温差,还得防震动,封装环节的要求特别严。恒生科技里有几家做这个的,今年的订单量直接翻了倍,客户全是国内的新能源车厂。
某家封装公司的负责人说,今年车厂的要求是“芯片必须7天内交货”,他们把生产线从两班倒改成了三班倒,还是不够用。为啥这么急?因为新能源车的交付周期卡在芯片上,车厂宁愿多付20%的封装费,也要保证芯片能按时到。而且今年工信部出了《车规级芯片可靠性提升指南》,明确要求“封装环节必须通过AEC-Q100认证”,这些早就拿到认证的公司,直接把小厂的订单都接过来了。
这生意的稳,在于“绑定了新能源车的销量”——今年国内新能源车卖了快1000万辆,每辆车至少用50颗车规芯片,封装的需求只会跟着销量涨,不是那种“一阵风”的热点。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是智能硬件里的“工业物联网终端”——就是工厂里用来监测机器温度、转速的小设备,能连到云端看数据。恒生科技里有几家做这个的,今年的营收涨了40%,客户都是珠三角的制造工厂。
某家终端公司的销售说,现在工厂都在搞“数字化改造”,以前靠工人巡检机器,一天只能看20台,现在装个终端,能实时看200台,还能预警故障。今年广东出了政策,“工厂数字化改造补贴50%的设备费”,很多工厂直接批量采购,他们的终端从“一台赚50块”变成了“一次卖100台赚5000块”。
这生意的巧,在于“吃了制造业升级的红利”——现在不是只有大厂搞数字化,小工厂也得跟上,不然接不到订单。这些终端设备不贵,一台只要200块,工厂买得起,需求自然就起来了。
说到这里,你应该能明白:恒生科技的“机会”,不是整个板块一起涨,是“细分里的实干公司”在涨。那些喊“翻倍容易”的,其实是没拆开看——要是盯着那些还在烧钱的公司,别说翻倍,能稳住都难;但要是盯着这些“有订单、有政策、能赚钱”的细分,确实有机会。
而且这些机会,都和今年的政策方向对上了。比如国家发改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25)》里,明确把“临床前CRO”“车规级芯片封装”“工业物联网终端”都划进了“重点支持领域”;还有《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给这些领域的企业提供了税收减免和研发补贴。这些政策不是“画饼”,是真金白银地帮企业降低成本、拿到订单。
可能有人会问,那恒生科技里的互联网平台呢?不是说它们没机会,是它们的机会不在“讲故事”,在“做实事”。比如某平台今年搞的“产业带直播”,帮佛山的家具厂卖货,一个月能卖3亿,抽成虽然只有5%,但架不住量大事稳;还有某平台的“企业办公软件”,今年给中小工厂卖了10万套,每套每年收200块服务费,这都是“从虚转实”的生意。
这些平台的变化,其实是整个恒生科技的缩影:以前靠“流量扩张”,现在靠“服务落地”——只有真正帮别人解决问题、赚到钱,自己才能稳着涨。
最后想说,别听“恒生科技翻倍容易”这种话,也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它的机会,藏在那些“在实验室里测化合物、在车间里封装芯片、在工厂里装终端”的实干公司里——这些公司不用喊口号,靠订单就能涨;也不用赌运气,靠政策和需求就能稳。
今年商务部出的《数字贸易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里,专门提了“支持香港科技企业拓展内地市场”,这其实是给恒生科技里的实干公司开了“通关文牒”——内地的需求、香港的技术,碰在一起就是真机会。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工厂、医院、车厂,在用哪些“不起眼但有用”的科技产品?说不定那就是恒生科技里某家公司的生意——来聊聊你见过的这些“实干科技”呗?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丁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