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与太平军交战多年,屡战屡败却无一将领投降,其中有何缘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6 04:02 1

摘要:“孔庙被烧的那天,武昌城头的火药味还没散,常大淳的佩刀已经横在自家脖子上。他老婆把两个孩子推到井口,没哭,只说了一句:‘别让长毛拿咱的血染红他们的袍子。’”——这段被外国传教士随手记进日记的小场景,比任何檄文都更能解释为什么清军高级将领宁愿自杀也不踏进太平军营

“孔庙被烧的那天,武昌城头的火药味还没散,常大淳的佩刀已经横在自家脖子上。他老婆把两个孩子推到井口,没哭,只说了一句:‘别让长毛拿咱的血染红他们的袍子。’”——这段被外国传教士随手记进日记的小场景,比任何檄文都更能解释为什么清军高级将领宁愿自杀也不踏进太平军营盘半步。

表面看,是怕朝廷“诛三族”;骨子里,是怕活成自己一辈子看不起的那种人。 太平军里烧炭的、种地的、打铁的,一夜之间封王拜相,反过来要给读书人剃头、改拜“天父上帝”。对寒窗十年、日日叩拜“至圣先师”的士大夫而言,这比杀头更难受——杀头只丢命,投降丢的是“人设”。人设一崩,家谱第一页就再也写不下去。

更现实的是,降了也没好果子。圣库制度把私人银子全充公,连抽烟都得打报告;而清军这边,哪怕节节败退,粮台依旧按品级发俸禄,死了还有抚恤银子漂漂亮亮送到家。一边是“兄弟平等”,一边是“特权照旧”,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就知道该往哪边倒。

民族牌也悄悄起作用。太平军喊“反清复明”,可落到操作层面,抓到满人往往直接“开天窗”。不少旗营将领平时再纨绔,一看天京事变后满城浮出的无头尸,立马清醒:这不是改朝换代,是民族清算。与其跪着被砍,不如站着打完最后一发子弹,至少家谱还能写“阵亡”俩字,给后人换块牌坊。

当然,规矩之下总有缝隙。低级武官就偶尔投降,有人混到“巡查”小官,有人第二天就被当炮灰派去冲湘军地道。档案里留名的不多,能留下全尸的更少。高层将领把这点风声看得明明白白:降,不过是换个地方当消耗品,还要背一辈子“失节”骂名。既然横竖都是死,不如把刀口朝外,留个体面。

于是长江沿岸的城墙根,就多了一批批“阖门自焚”的小故事。火光照进史书,后人读到的是忠君报国;可当时人心里,一半是怕身后被骂,一半是怕活着受辱。忠诚这玩意儿,有时候真没有剧本里那么高大上,它只是把各种“不能忍”打包放在一起,再配上一把随时能抹脖子的刀。

来源:安逸暖阳6DcL3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