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8日,正值第26个中国记者节,第十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暨首届AIGC应用大赛与第三届“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主题论坛在珠海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大赛组委会主办,北师香港浸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
11月8日,正值第26个中国记者节,第十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暨首届AIGC应用大赛与第三届“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主题论坛在珠海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大赛组委会主办,北师香港浸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全国30余所高校共同承办,汇聚了近15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传媒学者、业界专家、指导教师及参赛选手,共同见证了这一融合数据科学与智能技术的新闻传播盛事。
第十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暨首届AIGC应用大赛决赛开幕式现场
本届大赛在延续以往数据新闻竞赛的基础上,突破性地增设了首届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应用大赛赛道,以跨专业、跨领域的协作模式,为记者节注入了科技赋能新闻传播的蓬勃活力,有力推动了我国智能新闻人才的培养。大赛吸引了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300余所高校参与,覆盖全国32个省份,共组建1400余支队伍、5500余人次参赛。经过严格选拔,最终300支数据新闻大赛队伍和100支AIGC应用大赛队伍脱颖而出,齐聚珠海角逐决赛席位。
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创始人陈积银教授致辞
开幕式上,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大赛创始人陈积银教授回顾了赛事十年发展历程。他指出,从2015年首届赛事至今,大赛已成长为覆盖300余所高校的全国性品牌赛事,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深度呼应中央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和教育部新文科建设要求。本届双赛道作品呈现出从“可视化呈现”向“价值挖掘”的跨越,未来大赛将进一步锚定“四个面向”战略导向,聚焦新技术迭代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打造面向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平台,持续输送兼具技术创新能力和价值引领素养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胡正荣教授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胡正荣教授高度评价大赛十年来的成就。他表示,大赛的发展轨迹不仅是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更以高站位、前瞻性的探索精准契合“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战略,成为国家战略在行业落地与教育扎根的典范。大赛为数据传播技术创新搭建了标杆性平台,为青年人才培育和行业生态优化注入了持久动力,彰显了新时代文化传播事业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强大生命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隋岩教授致辞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隋岩教授强调,大赛深入贯彻落实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和人工智能应用等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新文科建设理念,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科壁垒,推动了文、理、艺的深度交叉融合,为国家融媒体建设培养了大量具有家国情怀、专业能力和技术素养的高质量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据统计,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在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协办下,已覆盖全国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逐步形成三大高密度参与区域:以北京(338人次)为代表的京津冀核心区、以上海(122人次)为支点的长三角创新带,以及以广东(281人次)为核心的珠三角技术枢纽。同时,中部地区参赛规模稳步增长,安徽(491人次)、湖北(472人次)、江西(233人次)等省份参与人次持续攀升;西部地区也实现突破性进展,西藏、青海首次实现规模性参与,新疆、甘肃、云南等地参赛人数显著增加,大赛影响力正不断向纵深扩展。
新闻与传媒学院23级本科生徐晓雪团队荣获一等奖
苟慧团队荣获一等奖
本届大赛以其跨学科实践魅力和价值导向,赢得了全国高校参赛队伍的广泛好评。参赛团队普遍认为,大赛不仅是数据与新闻融合的竞技平台,更推动了数据价值的转化与行业创新,让数据在传递政策温度和民生价值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决赛中,新闻与传媒学院23级本科生徐晓雪团队的作品《“文物”变成“玩物”,哪些博物馆下了功夫?》荣获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苟慧团队的作品《北魏种地 vlog:从太守到up主》则斩获AIGC应用大赛一等奖。
作为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赛事,第十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暨首届AIGC应用大赛不仅展现了科技与新闻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更为智能时代新闻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范式。未来,大赛将继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化跨学科协作,助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文/陈必勋 图/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来源:商协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