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看起来懒惰松弛,却是一个发达国家,他们凭什么可以躺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6 00:51 1

摘要:很多人纳闷,法国人凭什么一边隔三差五上街溜达,一年休一个多月的假,每周法定工作三十五个钟头,还能稳稳当当地坐在发达国家的牌桌上?

很多人纳闷,法国人凭什么一边隔三差五上街溜达,一年休一个多月的假,每周法定工作三十五个钟头,还能稳稳当当地坐在发达国家的牌桌上?

想弄明白这事儿,咱们得把时钟往回拨,回到一个人身上。

这个人,个子一米九六,性格跟茅坑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他就是夏尔·戴高乐。

法国今天这副又懒又强的样子,底子就是他打下的。

故事得从1958年说起。

那时候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快散架了。

为了个阿尔及利亚,国内吵得天翻地覆,军队在前线不听话,政客在巴黎走马灯似的换,眼瞅着就要自己人打自己人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已经退休回乡下养鸡的戴高乐,被一帮人半请半架地弄回了巴黎。

大伙儿都以为是请他来当个和事佬,救个急。

可谁也没想到,这位老将军心里揣着的,是一整套给法兰西脱胎换骨的图纸。

他这套图纸的灵感,来自十八年前最黑暗的那一刻。

1940年,法国政府扛不住德军的闪电战,选择了投降。

当时还是个无名准将的戴高乐,脑子一热,揣着一腔孤勇就飞到了伦敦。

他一没兵,二没钱,对着BBC的麦克风,硬是喊出了那句:“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法国没有输掉整个战争。”

这话在当时听起来,跟痴人说梦没什么两样。

丘吉尔私下里都觉得这人不好打交道,罗斯福更是压根瞧不上他。

可戴高乐不在乎,他认准一个死理:法国不能就这么没了,哪怕只剩下个名号,也得撑下去。

他要的不是救法国,而是保住“法兰西”这个大国的牌子。

这个念头,成了他后来所有操作的出发点。

二战打完,法国虽然挤进了战胜国的行列,但家里已经砸得稀巴烂。

一边是美国人揣着大把的美金(马歇尔计划)想把欧洲变成自己的经济后院,另一边是苏联的红色大旗虎视眈眈。

法国夹在中间,怎么活?

戴高乐的答案就两个字:独立。

要想不看别人脸色吃饭,就得自己有锅有米,有胳膊有腿。

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国家的经济命脉死死攥在自己手里。

他可不信什么“自由市场”能救法国。

在他看来,那时候的法国就像个大病初愈的病人,你让他自己跑,非摔死不可,必须得国家这个大家长扶着走。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有化运动开始了。

法兰西银行、四大信贷银行,收!

法国国营铁路公司(SNCF)、巴黎公交系统,收!

法国电力(EDF)、法国燃气(GDF),全都收!

连造汽车的雷诺,因为老板在战争期间跟德国人不清不楚,也被他一纸法令变成了国企。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在动资本家的奶酪。

但戴高乐手腕硬,根本不管那些反对声。

他的逻辑很直接:这些东西关系到老百姓过日子的根本,电费、路费、银行利息,国家说了算,社会就乱不了。

而且,国家控制了这些大动脉,就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今天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高速列车(TGV),还有幻影战斗机、空中客车飞机,这些尖端玩意儿的种子,就是那个时候埋下的。

没有国家牵头,砸下几十年不计回报的钱去搞研发,光靠私人老板那点急功近利的心思,根本搞不出来。

光有钱有企业还不够,戴高乐清醒得很,在核武器时代,没有那玩意儿,说话就不硬气。

所以他还有个更狠的招:搞原子弹。

早在1945年,他刚回国就下令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

他说过一句狠话:“一个不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改变任何事情的国家,算不上一个大国。”

这话的意思就是,手里没个大杀器,你就只能当跟班。

这事儿在当时争议巨大,花钱如流水,而且美国人还处处使绊子,不给技术。

但戴高乐铁了心要干,他觉得这不光是军事问题,更是能源问题。

他预感到未来世界会被石油掐脖子。

事实证明他看得太准了。

到了七十年代,中东一闹情绪,全世界油价飞涨,经济一片哀嚎。

可法国呢,因为早早布局了核电站,全国百分之七十多的电都靠这玩意儿,受到的冲击比谁都小。

老百姓家里暖气照开,工厂机器照转,这份从容,就是当年戴高乐砸锅卖铁也要搞核能换来的。

有了硬邦邦的工业和能源,还得有人才来玩转。

戴高乐对教育的看法也很“偏心”。

他没有大水漫灌式地发展所有大学,而是把资源重点砸向了一小撮精英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大学校”(Grandes Écoles)。

像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国家行政学院这些,进去的都是全法国最聪明的脑袋。

这些人从一进校门,就被当成未来的国家栋梁来培养。

毕业之后,直接输送到国有企业的高层、政府核心部门、尖端科研机构。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国家用最好的资源培养最顶尖的精英,这些精英再反过来为国家机器服务,去管理核电站、设计飞机、运营铁路。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法国人口不多,却能在航空航天、核能、奢侈品这些高精尖领域里,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这帮精英在上面玩命地钻研和竞争,赚全世界的钱,底下的大部分普通人,才能在完善的福利体系下,安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当然,戴高乐也是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

他知道,二战后还想抱着庞大的殖民帝国不放,是自寻死路。

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泥潭,让他下了决心要甩掉这个包袱。

但他甩卖的方式很讲究。

政治上,他同意非洲殖民地独立,让它们自己建国。

可经济上,他通过一个叫“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CFA)的玩意儿,把十四个前殖民地的钱袋子和法国绑在了一起。

简单说,就是这些非洲国家得把大部分的外汇储备存在法国的中央银行,它们的货币跟欧元挂钩,实际上自己没有多少金融自主权。

这么一来,法国就有了稳定的廉价原材料来源地,有了甩卖自己工业品的市场,还在非洲大陆保住了说一不二的政治影响力。

直到今天,西非和中非的好多国家,经济上还离不开法国。

这就像一个大家长,虽然分家了,但还攥着孩子们的银行卡。

这笔“隐形遗产”,为法国国内的高福利和稳定,提供了一层来自外部的保障。

戴高乐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硬生生把一个烂摊子一样的法国,重新扶了起来。

他建立的第五共和国,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让他能够绕开议会里那些没完没了的扯皮,推行自己的计划。

有人骂他是“共和制度下的君主”,这话其实没骂错。

但他这个“君主”,的确用他的铁腕和远见,为法国设计了一套能管很多年的操作系统。

1969年,在一场关于地方行政改革的公投失败后,戴高乐二话不说,直接辞职,回到了他乡下的老房子。

他没有丝毫的留恋,走得干干净净。

一年多后,他在看电视时突然倒下,再也没有起来。

他的遗嘱里写得清清楚楚,葬礼不要任何官方人物出席,墓碑上只刻一行字:“夏尔·戴高乐”。

参考文献:

Lacouture, J. (1991). De Gaulle: The Ruler, 1945-1970. W. W. Norton & Company.

Fenby, J. (2010). The General: Charles de Gaulle and the France He Saved. Simon & Schuster.

Shennan, A. (1993). De Gaulle (Profiles In Power). Longman.

Pigeat, H. (2001). Le franc CFA : une analyse critique. L'Harmattan. (关于非洲法郎体系的分析)

来源:趣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