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一八”那事儿过去没几年,鬼子在中国战场上打得挺顺,仗着家伙事儿厉害,心里就有点飘飘然。
“九一八”那事儿过去没几年,鬼子在中国战场上打得挺顺,仗着家伙事儿厉害,心里就有点飘飘然。
可就在1938年,到了台儿庄跟前,他们那劲头儿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当时,日军精锐的第五师团写了个战报,里头有这么一句,看了都觉得稀罕:他们说,从跟中国军队打仗那天起,遇到最难缠、最厉害的,就是广西那边来的部队,说这帮人打仗的脑子,是所有中国军队里头最顶尖的。
这话,可不是啥客套话,那是拿命拼出来的、真金白银换来的“看法”。
整个抗日那阵儿,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装备上比不上鬼子,吃穿用度也老掉牙,但就是有股子邪乎的倔劲儿,愣是把那些吃饱了、装备精良的日本兵,一次次拖在那儿,动弹不得。
这帮人,就是从广西大山里头走出来的兵,鬼子见着了,心里发怵,叫他们“狼兵”。
几十年后,邓小平同志啊,在漓江上头坐船,还念叨这支队伍,说:“广西的兵,那真是全国顶好的兵。”
这话里头,不光是夸,更是压着整整六万好汉的尸骨,还有九位旅长(也就是跟连长差不多,但管着好几个营的军官)的血,给铺出来的一条路,说的就是那种“宁可战死,绝不投降”的硬气仗。
想知道这帮广西兵怎么就成了鬼子眼里的“硬骨头”,就得先瞅瞅那鬼子打过来之前的广西是个啥样。
那地方,山峦叠嶂,地儿不好种庄稼,长出来的人,骨子里就带股子硬朗。
当时广西上面管事儿的李宗仁、白崇禧,他们弄了个一套特别的规矩,叫“三自”——自己管自己(自治)、自己能打仗(自卫)、自己能养活自己(自给)。
还有个“寓兵于民”,意思就是把当兵这事儿,跟老百姓的生活搅和在一起。
这么搞,等于把整个广西变成了一个大号的练兵场。
年纪差不多大的男的,不光得学打枪、学怎么跟人拼命,脑袋里还得使劲儿往里塞“保家卫国”这几个字。
这么一来,当兵的,个个底子好,规矩懂,而且脚底下这片地,他就是自家根,谁要敢来糟践,他拼了老命也得护着。
这帮人出了大山,上了战场,他们挎着身上那杆老掉牙的“汉阳造”步枪,脑子里装的,可不仅仅是子弹,更是那股子磨炼出来的、打不烂的精气神。
他们的信仰,就两件事儿:脚底下站的地儿是咱家,旁边站着的都是自个儿人,要是敢后退一步,或者扔下家伙事儿投降,那就是对不起祖宗。
这股子劲儿,在1937年淞沪会战那会儿,第一次用最惨烈的方式,让全国人都看见了。
淞沪:血肉堆出来的“头一仗”
1937年10月,上海那地方,仗打得跟火药桶一样,都快撑不住了。
这时候,广西那边的第21集团军,接到命令,赶着去支援。
这队伍,好家伙,连像样的重家伙都没有,很多兵,脚上还穿着草鞋,可他们面对的,是鬼子飞机、大炮、坦克,全套的“洋玩意儿”。
他们被派到了蕴藻浜、吴兴一带,这地方,正是鬼子主攻的要害。
仗一打响,那就是白热化。
鬼子的炮弹跟下雨似的砸下来,阵地上的土一下就变成火海。
可炮火一停,那些衣裳破破烂烂的广西兵,就从弹坑里爬出来,端着步枪,拿着手榴弹,甚至光着刺刀,就把往上冲的鬼子,一下又一下地推了回去。
白天阵地丢了,晚上就派敢死队,把阵地夺回来。
双方就在那巴掌大的地方,来来回回地拼,每一寸土,都泡满了血。
鬼子那边,他们的指挥官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都惊叹:“广西兵打仗,真是没得说。”
可这股子不要命的拼劲儿,代价也大。
就打了一个月,这支21集团军,上了六万多人,伤亡就超过了三分之二。
六位旅长,死了三个。
庞汉祯旅长,指挥部队反击,身上中了十来枪,临断气的时候,还在喊:“兄弟们,给我顶住!”
淞沪这一仗,广西兵就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给后面的人,争取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他们虽然没能守住,但打出了中国军人的精气神。
从那一刻起,“广西兵”这三个字,就成了“不屈”的代名词。
要是说淞沪会战是广西兵那股子狠劲儿的“开场曲”,那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就是他们名气最大的时候。
这场仗,广西的第7军、第48军,起到了关键作用。
总指挥李宗仁,还有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他们把广西兵的拿手好戏,使了出来。
对付鬼子那些精锐部队,比如坂本支队、矶谷师团,广西兵不跟他们硬碰硬,而是仗着地形,玩起了灵活的战术,尤其是近身拼杀。
在台儿庄外围,广西兵在淮河边上跟鬼子干,愣是把鬼子的增援部队给拖住了。
他们尤其擅长夜里打仗,还有那拼刺刀。
常常是摸着黑,就到了鬼子阵地跟前,用手榴弹把鬼子的机枪给炸哑了,然后就是那惊心动魄的刺刀见红。
这种打法,让习惯了火力压制的鬼子,简直苦不堪言。
仗打到最关键的时候,正是广西兵组成的队伍,从侧面鬼子的后路猛插过去,把鬼子的退路给断了。
然后,他们配合着其他部队,就围住了那个磯谷师团。
最后,台儿庄这仗,打死了上万鬼子,是抗战以来,咱们正面战场打得最漂亮的一场仗,全国军民的士气,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
打了这一仗,“钢七军”(也就是广西第7军的代号)的名头,是响遍全国。
广西兵,不但能打那种不要命的硬仗,还能打出名堂,打出胜利。
这八年抗战,广西兵的身影,几乎出现在了每一场重要的战斗里:淞沪、武汉、徐州、桂林…
…
他们队伍里的伤亡人数,在所有部队里,那都是顶尖的。
从普通士兵,到上面的将领,付出的代价,都特别大。
算起来,整个抗战,广西出来的将官(旅长往上),有九位,就这么牺牲在了战场上。
可比他们的战功和牺牲更让人动容的,是他们那股子从来没动摇过的民族气节。
在整个抗日战争里,有过整建制(就是整个部队一块)投降的广西部队的记录,那是零。
不管仗打得多难,没吃的没喝的,他们最后的选择,永远是战斗到底。
在桂林保卫战的时候,那里的守城部队,面对十几万鬼子的大围攻,硬是守了十来天,绝大多数人都战死了。
当鬼子冲进阵地的时候,看到的,多半是那些手里还握着空枪,身体却还保持着射击姿势的士兵遗体。
“狼兵不死,唯有战死!”
这句口号,不是随便喊喊的,那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一点一点写下来的誓言。
鬼子的“评价”
其实,说到底,为什么这帮广西兵这么让鬼子头疼?
人家战报里写得明白,是“战力思想,为华军中最优秀者”。
这可不是夸他们有多聪明,而是说他们身上那股子“不退缩”、“不投降”的劲头,跟鬼子那种“奉命必达,不惜代价”的精神有点类似,但又多了一份家国情怀。
当时,广西在那样的背景下,为了备战,把一个地方弄成了大练兵场。
兵员来源,都是本地人,对家乡的感情那叫一个深。
而且,他们那种“以兵为本”的训练方式,虽然装备差,可士兵的士气和战意,却很高。
你想啊,当兵的,手里就一把枪,子弹也有限,对面是飞机大炮,可就是不撤。
日本人习惯了用火力优势解决问题,可面对这种近乎“野蛮”的拼搏,他们的战术体系就容易失效。
士兵不怕死,那鬼子就得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往前推进一米、两米。
这种“不怕死”不是不要命地往前冲,而是在绝境中,还能找到生路,还能反击。
这就是他们“思想最优秀”的地方,也是让他们成为“最强之敌”的原因。
后来呢?
后来,仗是打完了,国家也赢了。
广西兵的这些故事,很多都随着时间,淡了一些,但那股子劲儿,留了下来。
就是到了后来,在桂林,日军围城,守城部队快打光了,日本人冲进去,看到的,就是还保持着战斗姿势、但已经牺牲了的士兵。
这样的场景,你说,是哪种“教育”能带来的?
这就是当年从广西大山里走出来的这帮人,他们靠着一股子血性,靠着对家国的守护,硬是把最精锐的鬼子拖在了那儿。
他们不像有些部队,仗打不下去就跑,就投。
他们的选择,就是跟阵地共存亡。
来源:夭夭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