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跃迁② | “鱼出三水”的破圈之路,能为县区级农业现代化带来什么启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5 16:57 1

摘要:三水,昔日广东“四大粮仓”之一,如今国内最大的鳜、鲈种苗基地,也是大湾区的“菜篮子”。10万亩耕地、14.9万亩鱼塘,在过去3年时间,打造出“鱼出三水”的区域品牌,把传统的种地养鱼推向了现代农业的Next Level。

三水,昔日广东“四大粮仓”之一,如今国内最大的鳜、鲈种苗基地,也是大湾区的“菜篮子”。10万亩耕地、14.9万亩鱼塘,在过去3年时间,打造出“鱼出三水”的区域品牌,把传统的种地养鱼推向了现代农业的Next Level。

“鱼出三水”并非只是一类鱼,相反,这是三水在淡水养殖和蔬菜种植“水陆并进”,助力佛山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的一支“集团军”与专属IP,是农业现代化浪潮下,一个横跨区域、企业、产品的区域公用品牌。

全域土整释放农业发展空间,图为三水大塘镇大塘村千亩农田项目。

随着《佛山市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总体规划》正式印发实施,农业现代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浪潮更加奔涌,昔日广东“四大粮仓”之一的三水,正凭借“鱼出三水”这一区域品牌战略,在这场变革中勇立潮头。

从全市一盘棋看,这里汇聚了何氏水产、合洋水产、梁氏水产等榜一大哥,形成举足轻重的龙头企业矩阵。目前已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水产业全链综合产值、链主项目招商投资额(5年累计超150亿元)“三个百亿”跃升。

从大湾区视野看,三水是直供港澳的菜篮子,乡村特色旅游目的地。

从全国影响力看,三水开国内饲料鳜养殖先河,还打破了外国对加州鲈的繁育技术垄断。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摆在突出位置。以下这一幕幕场景,正是三水落实这一国家战略的生动体现。

启示一:科研攻关,重塑鳜鲈养殖的产业版图

有效破解鲈鳜种源依赖,建立养殖技术规范,这是对“鱼出三水”江湖地位的最生动描述。

位于三水的何氏水产智慧渔业园区,系全国最大的淡水鱼加工流通项目。

11月10日,《佛山市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总体规划》对农文旅融合做出明确规划。12日,三水发布《鳜配合饲料养殖技术规范》,在全国率先对鳜鱼配合饲料养殖中苗种驯化、成鱼养殖、质量安全管控三大核心关键技术作标准化引领。地方政策的支持、行业发展的胜势,让三水西南木棉村党委书记冯国昌备受鼓舞:

三水鳜鱼年产值突破20亿元,木棉村正以2000亩连片鱼塘“入股”,进军这个亿元级市场。木棉村毗邻三水万亩鳜鱼核心养殖区,距广三高速、广佛肇高速出入口仅10分钟车程。天时地利之下,这2000亩连片鱼塘的稀缺属性更加被放大。

早于年初,佛山市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水白金水产”)已经将这连片鱼塘竞得,将在这里建成集AI智慧投喂、良种繁育、产学研示范于一体的渔业产业园。

这个项目还让外界看到了三水淡水水产养殖尤其是在鳜鱼、鲈鱼养殖的遥遥领先,从养殖源头到销售终端,三水都有成熟的解决方案,木棉村的加盟,相当于到星级酒店的“拎包入住”:

在种苗方面,三水拥有全市唯一的国家级水产良种场,3个省级水产良种场,自主研发了“鼎鳜1号”“优鲈3号”等4个国家审定新品种,以及全国最大鲈鳜种质资源库,首创繁育推一体化服务体系,全国超70%鲈鳜原良种出自三水,良种覆盖全国养殖面积超100万亩。

在引领行业方面,三水开国内先河实现了鳜鱼配合饲料养殖大面积推广,养殖面积达1万亩,占全国半壁江山,同传统鱼仔养殖鳜鱼相比,肉质几乎一致,市场价格也相当,但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和风险。

梁氏水产、何氏水产、合洋水产等企业,则填上了水产育苗、养殖、流通、预制菜加工等闭环。从一条鳜鱼、鲈鱼的一生,三水实现了全产业链嵌入并且都有龙头企业引领发展。

工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带来绿色健康养殖的新动力,图为芦苞镇刘寨村容海种苗研发基地项目。

启示二:基层改革,重塑农业发展的核心逻辑

木棉村这2000多亩连片鱼塘,还引出一场3年来重塑了农村发展生态的改革: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

这宗交易,是该改革实施以来全市单宗集约面积最大的,亩均溢价600元,通过分期交付的形式于今年年初、年底以及2027年,分别将300亩、600亩和1000多亩土地交付给企业。其中仅今年交付的900亩土地,将为木棉村带来6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

“链主企业对土地集约程度要求更高,三水通过摸清家底,实现了与链主企业的精准对接。”三水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到2025年,三水每年适度规模集约农地超万亩,通过改革,乡村的沉睡资源被唤醒,分散的土地被整合,发展的热情被点燃。

制度改革坚定了三水农业企业发展的信心,图为三水大塘镇潦边村广良公司增资扩产项目。

三水“鱼儿”的自在遨游,离不开制度护航,更离不开科技赋能。

目前,三水农业科创大厦正在建设之中,将依托三水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平台,以及省农科院、梁氏水产等科研机构、企业,组成三水农业现代化的最强大脑,真正把科技驱动嵌入耕、种、管、收的全生命周期,依靠算法、模型、协同,打造一根现代农业高产、高效、高韧性的定海神针。

纷纷接棒企业管理的农二代也为三水农业现代化注入新鲜血液。近日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上,广东劲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雯雯斩获大赛第二档金奖。而佛山市渔江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忠杰带领的电商团队则荣获佛山市农产品电商直播大赛一等奖。

李美霞等农二代的纷纷接棒,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气象。

还有首批“三星”佛山文旅“掌门人”李美霞,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找到创业灵感,打造了一个龙舟文化为主题的农庄,炮制出“冬瓜艇”,翡翠撞奶、翡翠糕、翡翠冰粉等创意美食。在社交短视频、平台直播间,还能常常看到李美霞等人直播带货的身影,她们在农业新赛道打开想象,重新讲述人与乡村、与自然、与农业的故事。

可以说,三水农业现代化的能级跃迁,是基于制度改革的保驾护航,科研突破的持之以恒,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还有鲜活故事对品牌价值的深度赋能,这套组合拳重塑了三水农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在县区级农业现代化浪潮中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发展路径。

启示三:全国远征,抢滩华南蔬菜产业高地

“鱼出三水”声名鹊起的同时,三水蔬菜产业也在加速跑,一场立足华南、剑指全国市场的远征正式启程。

2024年12月,三水首届现代农业“好品好企好园区”链接会登陆广州白云区,这是“鱼出三水”首次组队走出三水在广州集中亮相。

活动现场达成签约5个,签约金额4.6亿元。佛山市三水区渔江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忠杰告诉记者,活动当场就为企业带来了超千万元订单。

2025年4月,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期间,三水把第二届现代农业好品好企好园区链接会开到了山东寿光,向省内外企业、农业从业者、投资者敞开大门。

三水正大力学习“寿光模式”并引入山东种业等龙头企业,图为山东种业全国无害化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这次合作对象的咖位更高,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不仅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种苗繁育基地,还拥有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最完整的蔬菜链条。而三水,拥有10万亩耕地、14.9万亩鱼塘,是大湾区“菜篮子”的重要基地,市场潜力广阔。

这是一次旗鼓相当的奔赴,两地携手的其中一个成果就是共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佛山分中心。战略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把“寿光模式”植根三水,抢占华南地区蔬菜产业发展高地。

三水对农业“第二曲线”的进击号就此吹响。三水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回忆当时的场景,寿光通过大力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给了他们很大启发。

比如,当地的家庭农场做得很好,几十亩的大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金凤凰”。又比如,寿光当地温室大棚种植的雪梨瓜发货到三水,价格比三水本地的雪梨瓜还要便宜,其根源便在于通过成熟的社会化服务,大为提升了寿光雪梨瓜的市场竞争力。

还有黑皮冬瓜,三水就因为农户老龄化而面临种植面积萎缩等问题。在“种好瓜”的基础上,三水还要学习寿光怎么“卖好瓜”。

该负责人说,目前三水在水产、种植、畜牧等板块均有链主龙头企业引领全产业链发展,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28,稳居全国前列。但是,“寿光模式”下,三水还是看到了差距。在差距中校准目标,在危机中发现转机,三水刻不容缓,也斗志满满: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县区级农业现代化浪潮中,我们将拥抱一个怎样的明天?

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时,三水这场“水陆并进”、剑指全国市场的远征,将决定华南地区蔬菜全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的归属,三水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度,将定义佛山现代都市农业版图的新高度。

策划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梁楚欣、杨立韵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杨立韵 实习生刘琛圆 通讯员詹岗琳、陈彦航

图/通讯员詹岗琳、陈彦航

来源:佛山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