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推|第十三期“友思(youth)”学习圈 | “春雨” 模式指导老师公示及成员招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20:55 1

摘要:学习圈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为理论基础,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四部在唯物史观的形成…

第十三期“友思(youth)”学习圈

“春雨”模式指导老师公示及成员招募

前言

“友思(youth)”学习圈是青年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的新型组织形态,由一群有着某一共同学习或交流目标的青年自愿组建,在一学年的时间内自发活动,以此实现自我提升。在“友思(youth)”学习圈中,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或兴趣领域开展交流学习,学生社团发展指导中心将为学习圈提供激励督促、活动场地、启动资金等支持。

自2014年创设以来,775支学习圈团队开展了线上线下活动7900余次,累计有9600余名师生参与其中,学习主题从论文写作、专业学习到绘画针织、健身运动等应有尽有,“友思(youth)”学习圈已经成为法大青年“第二课堂”中极具活力的一部分。

“春雨”模式学习圈介绍

“春雨”类型学习圈为第十三期“友思(youth)”学习圈中的重要模式之一,意在为同学们在本专业学习之外提供一些新的学习视角,在开拓视野的同时帮助同学们拓展职业发展方向,实现全方位成长。“春雨”学习圈通过教师带领学习圈进行活动,探索建立起一个师生经验分享、学习交流的空间平台,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的目标。

目前指导老师招募已经完成,现启动小组成员招募,欢迎感兴趣的同学报名参与。

指导老师公示

法理与思辨:习近平法治思想研学工坊

1

1

教研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从“教书匠”转型为“反思型实践者”。通过课题研究、课例分析,教师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更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个人教学智慧。

指导老师

李巧巧

教师简介

2018.09—2021.06,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2篇专业学术论文,同时在中央级报刊上发表1篇理论文章。

2021.09—2025.06,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间主持课题“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思想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研究”。以独立作者身份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5篇专业学术论文。

2025.09—今,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讲师,负责研究院公众号管理运营,参与研究院习近平法治思想方向重要课题,指导研究院博士生读书会。

2

1

教研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从“教书匠”转型为“反思型实践者”。通过课题研究、课例分析,教师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更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个人教学智慧。

内容形式

专题讲座:邀请领域内的专家和资深教师,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展专题讲座,拓宽学生学术视野,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深度思考与探索热情。

文献研读:精选经典篇目进行集体研读,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原著原典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紧密融合,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传承发展,深化对理论精髓的理解。

论文工作坊:鼓励学习圈成员将专题讲座与文献研读的成果应用于论文写作。成员可携带个人的论文选题、提纲或初步草稿参加工作坊,并进行小组分享和讨论。

写作辅导:依据成员写作情况,定期为每位成员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及修改建议,有效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与论文写作水平。

3

1

招募人数

10人

“科技与法治”学习圈

丁寒

教师简介

近五年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一项、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并发表《基于数字地理决策的盗窃犯罪风险评估标准与机制之研究》《基于YVO_4:Eu纳米发光材料的足迹增强显现》《人工智能犯罪预测》等10余篇学术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挑战杯”项目多次,曾获优秀实习指导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本科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等。

2

1

教研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从“教书匠”转型为“反思型实践者”。通过课题研究、课例分析,教师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更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个人教学智慧。

内容形式

1.学术研讨:以智慧司法为核心议题进行小组讨论

2.实训锻炼:以刑事诉讼全流程、以真实案例为场景进行实训模拟

3.实地调研:联系北京市监狱进行调查访问

3

1

招募人数

6人

商法研习社

1

1

指导老师

司耕旭

2025.9-至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专任教师

2020.9-2025.6:吉林大学法学院 硕博连读民商法专业,主攻公司法

2016.9—2020.7:吉林大学法学院 吉林大学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 法学学士。

本人在《清华法学》《中国法律评论》《法学论坛》《法律适用》《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数篇论文,并撰写了省部级资政报告一份。

2

1

教研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从“教书匠”转型为“反思型实践者”。通过课题研究、课例分析,教师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更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个人教学智慧。

内容形式

1.专题讲座:围绕公司法中的核心问题模块,邀请公司法领域专家。

2.案例工作坊:提前向成员发放真实公司法典型案例(如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案、股东出资违约案、公司决议效力纠纷案)及相关法律条文、裁判文书,梳理案情焦点、法律依据、争议解决方案。

3.一对一辅导:服务对象为全体研习社成员,优先保障有论文写作、实务项目需求的成员。针对成员个性化需求,如公司法相关论文选题指导、论文框架梳理、实务问题解答(如模拟处理公司内部纠纷的法律方案)、职业发展中公司法相关技能提升建议。

4.法律文书写作工作坊:围绕公司法实务中高频法律文书进行展开。如公司章程草案、股权转让协议、股东出资协议、法律意见书(针对公司某一法律问题)、起诉状 / 答辩状(公司法纠纷案件)。成员提前提交自己撰写的文书初稿,工作坊中先小组互评(指出文书漏洞、优化建议),再由导师(如律所非诉业务律师、企业法务)结合实务标准点评,讲解文书结构设计、条款表述规范、风险规避要点,帮助成员提升法律文书写作能力

5.成果分享与点评会:成员分享本学期学习成果,如公司法相关论文、案例分析报告、实务操作心得。每位分享者发言 15-20 分钟,其他成员可提问交流;导师从专业角度点评成果质量,提出改进方向。

3

1

招募人数

8-15人

“纪法融合”训练营

李作

硕士、博士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担任博士班班长;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担任24级研究生班主任;2025年评为硕士生导师。

2

1

教研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从“教书匠”转型为“反思型实践者”。通过课题研究、课例分析,教师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更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个人教学智慧。

内容形式

1.读书会:阅读经典诉讼法学和纪检监察学方面的著作

2.讲座:邀请青年学者或青年实务工作者交流

3.课余活动:组织羽毛球活动

3

1

教研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从“教书匠”转型为“反思型实践者”。通过课题研究、课例分析,教师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更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个人教学智慧。

招募人数

6人

数据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

贺文奕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本硕博均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主要从事数据法、知识产权法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10余篇。主持司法部课题一项,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知局、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商务部、中国法学会等部级课题十余项。曾获中国政法大学2024-2025学年“青年之友”称号。

2

1

教研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从“教书匠”转型为“反思型实践者”。通过课题研究、课例分析,教师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更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个人教学智慧。

内容形式

1.专题研讨:围绕数据知识产权确权规则、保护路径、跨境流动法律问题等前沿主题,每学期开展集中研讨。采用“主题分享+自由辩论+老师点评”模式,鼓励成员结合最新案例、政策文件分享见解。

2.一对一论文辅导:针对成员科研需求,每学期提供2-3次一对一辅导。聚焦论文选题、框架搭建、论证逻辑优化等核心环节,为成员提供个性化指导,孵化“学术十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助力学术成果落地。

3

1

招募人数

10人

北平学社:阅读北京与城市书写

高翔宇

高翔宇,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开设课程《近代中国女性、战争与革命》等。

担任指导教师创办“薪火”历史文化研习社,荣获学校金星社团、十大社团及人文日新奖等。

2

1

教研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从“教书匠”转型为“反思型实践者”。通过课题研究、课例分析,教师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更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个人教学智慧。

内容形式

一、文化景点实地考察:触摸北京的历史肌理

选取中山公园或名人故居作为考察地,以“城市空间中的历史记忆”为核心方向开展活动。

二、《民国北京城》共读:从书籍中读懂城市变迁

以“分段共读+主题研讨”的形式,引导成员深入阅读董玥所著《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挖掘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市风貌与人文故事。

三、北京就业分享:从实践视角感受城市活力

邀请在京考研或工作的学长学姐进入学习圈,开展“北京就业与城市生活”分享活动。

四、“北京书写”朗读者:用声音传递城市情感

围绕“北京书写”主题,开展朗读者活动,让成员通过声音演绎北京相关散文,如老舍的《想北平》、林海音的《苦念北平》、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俞平伯的《陶然亭的雪》、废名的《北平通信》等,传递对北京的情感与认知。

3

1

教研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从“教书匠”转型为“反思型实践者”。通过课题研究、课例分析,教师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更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个人教学智慧。

招募人数

10人

思享读书小组

蔺庆春

蔺庆春,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副所长,获评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公共课)主讲教师、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学名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2024年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资助计划优秀指导教师,兼任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基层治理智库专家,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会理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法学和法治思想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在《人民日报》《教学与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核心媒体刊物发表文章多篇。

2

1

教研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从“教书匠”转型为“反思型实践者”。通过课题研究、课例分析,教师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更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个人教学智慧。

内容形式

学习圈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为理论基础,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四部在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展开精读。希望能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深度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共享和交流的平台,能够帮助成员们完整把握唯物史观的形成发展历程,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内涵,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为更好地认识当代世界发展趋势、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习圈以读书会为主要形式开展,以“领读+共创”为主要阅读模式。每周轮值的领读员通过会前精读,梳理先哲核心观点与疑难问题,为集体讨论奠定扎实基础,其余成员通过提问与交流发表意见和观点,指导老师回应成员问题,并对文本进行再次解读。读书会能够辅助成员们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为成员们参加各类课题申报、论文写作等提供有价值的选题帮助和理论指导。

3

1

招募人数

10人

国际争端解决工作坊

李建坤

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国际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团委副书记。曾赴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研究室(法规局)(借调)、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OIT)锻炼工作。武汉大学国际私法博士、国际经济法硕士,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法学博士;Sciences Po(巴黎政治学院)、台湾政治大学访问研究生。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多个仲裁/调解机构仲裁员、调解员。主要从事国际私法、国际投资/商事仲裁与调解、经济制裁与出口管制、社会企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曾获我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五四青年之友等荣誉称号。

曾获多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立法咨询成果证明;专项咨询报告被UNIDROIT采纳并公开发表;多篇智库报告获采纳或批示;发表中外文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或教材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央台办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或参与多项纵、横向科研项目。

2

1

教研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从“教书匠”转型为“反思型实践者”。通过课题研究、课例分析,教师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更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个人教学智慧。

内容形式

本学习圈以"理论奠基、实务导向、能力为本"为核心理念,构建四大递进式学习模块:

第一,理论学习模块,通过读书会精读经典权威著作,举办文献研讨会,了解国际争端前沿议题,围绕相关法理基础展开深度交流;

第二,案例研判模块,追踪海牙国际法院(ICJ)、常设仲裁法院(PCA)、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国际商会(ICC)、国际调解院(IOMed)、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等机构的近期裁决,选取典型案件举办案例分析研讨会,从实务的角度剖析案例争端解决的争议焦点和裁判理由;

第三,实务对接模块,邀请领域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国际商事仲裁、国际争端的协商与调解、跨境争议谈判等问题,并组织成员赴律所参观学习,旁听合伙人案件讨论会,获取一线实务经验;

第四,模拟实训模块,举办模拟仲裁活动,真实还原国际争端解决场景;或组织模拟联合国大会,围绕虚拟的国际投资争端议题进行多国外交磋商与谈判,体验从外交博弈到法律裁决的完整流程

3

1

教研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从“教书匠”转型为“反思型实践者”。通过课题研究、课例分析,教师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更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个人教学智慧。

招募人数

6人左右,视实际情况确定

科技与未来法治学习圈

郑玉双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硕士、博士,法学院法理学研究所教授。农村与法治研究会指导教师。

2

1

教研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从“教书匠”转型为“反思型实践者”。通过课题研究、课例分析,教师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更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个人教学智慧。

内容形式

学习圈将围绕科技对法律的影响这一话题,展开实地调研、读书研讨和技术探索等活动。指导教师将对学习圈活动全程把关,设计学习和活动方案并深度参与。

3

1

招募人数

8人

西语西行

刘乐然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班牙语词汇学、对外西班牙语教学、专门用途西班牙语(教学)。曾获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获校“优秀教学二等奖”。2025年获“五四青年奖章”称号,我校“讲述育人故事”三等奖。拥有对外西班牙语等级考试(DELE)B级考官资格证书。

2

1

教研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从“教书匠”转型为“反思型实践者”。通过课题研究、课例分析,教师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更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个人教学智慧。

内容形式

学习圈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分为“语言基石”和“文化纵深”两大板块,采用“固定核心+动态主题”的方式展开。

A.学习内容

1. 语言基石

系统语法工坊: 针对不同水平(A1零基础,A2初级,B1中级)设置语法重点,如动词变位(现在时、过去时、虚拟式)、前置词用法、句式结构等。

主题词汇扩展: 围绕日常生活高频主题,如“餐饮与点菜”、“旅行与问路”、“购物与砍价”、“健康与就医”等,系统扩充词汇量。

实用口语表达: 学习地道的问候、寒暄、赞同、反对、表达观点等交际用语,摆脱“教科书式西班牙语”。

2. 文化纵深

“声”临其境: 深度赏析西语音乐(雷鬼动、萨尔萨、弗拉门戈)、电影(阿莫多瓦、伊尼亚里图等导演作品)和电视剧,学习其中的语言与文化梗。

“食”践出真知: 探索西班牙的Tapas、海鲜饭与拉丁美洲的Taco、Ceviche等美食文化,了解其历史与地域差异。

文学漫步: 共读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聂鲁达等文学巨匠的短篇作品或诗歌,感受西语文学的魅力。

节庆万象: 研究西班牙的番茄节、奔牛节,墨西哥的亡灵节,哥伦比亚的鲜花节等,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信仰。

3. 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播

熟悉并了解中国形象以及中国法治形象在西语国家的推广与传播。

B. 学习方式

1. “语言伙伴”计划: 高低水平成员结对,互助学习,共同进步,营“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2. 项目式学习: 以小组形式完成特定项目,如制作一份西班牙旅行攻略、拍摄一段情景对话视频、策划一个拉丁美洲国家文化展等。

3. 数字资源库: 建立社团共享网盘,持续更新西语学习APP推荐、影视资源、电子书籍、播客链接等。

3

1

教研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它促使教师跳出经验主义,以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从“教书匠”转型为“反思型实践者”。通过课题研究、课例分析,教师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更能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个人教学智慧。

招募人数

注:以上内容均按提交报名表先后排序进行排版

成员招募

“春雨”学习圈小组成员大于5人即予以成立。考虑到学习效果,我们将会结合每组的具体情况及指导教师意见对小组人数进行适当调控。

“春雨”学习圈的活动周期为一学年(两学期)。在2025-2026学年,该模式的学习圈至少完成8次活动。请报名参加该模式学习圈的同学根据指导老师要求安排好时间。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