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是说见惯了什么?司空指的又是谁?其实大家都知道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5 19:14 1

摘要:那天酒局,刘禹锡被贬回洛阳,心里本就窝火,李绅还抬出整支乐团,美女排成队,酒令喊得比督军催粮都响。老刘一杯下肚,肚皮烧,脑子更烧:当年一起写《新乐府》骂贪官,如今你小子成了活靶子,于是随口甩了句“司空见惯浑闲事”,把李绅钉在耻辱柱上,一钉就是一千两百年。

“锄禾日当午”背得滚瓜烂熟的人,大概率想不到,写这诗的李绅后来把百姓逼到跳河逃荒。

那天酒局,刘禹锡被贬回洛阳,心里本就窝火,李绅还抬出整支乐团,美女排成队,酒令喊得比督军催粮都响。老刘一杯下肚,肚皮烧,脑子更烧:当年一起写《新乐府》骂贪官,如今你小子成了活靶子,于是随口甩了句“司空见惯浑闲事”,把李绅钉在耻辱柱上,一钉就是一千两百年。

可别急着拍桌子骂渣男。翻《追昔游集》能翻到李绅晚年写的小注:“宴游之乐,今成罪状。”字缝里透着后悔,像宿醉第二天看转账记录,头皮发麻。问题是,悔得再真诚也抵不掉淮南节度使任上那笔血账:史书白纸黑字,“暴酷”俩字后面跟着一串逃户数字,换算到今天,就是一个县直接空了。

更尴尬的是他的升职路径。35岁才中进士,在唐朝那算大龄考生,同榜都喊他“李叔”。好不容易攀上元稹、白居易这条新乐府流量船,转头就被牛李党争当球踢,一路贬到岭南吃荔枝。吃了二十多年土,他终于悟了:想出头,得比狠人更狠。于是回到淮南,把对朝廷的怨气全撒在老百姓身上——税粮加倍、徭役加码,谁跑抓谁,抓回来砍树一样砍脑袋。

刘禹锡其实也没多清高。那天写完诗,他转头还是喝了人家酒,揣了人家赠的程仪。只是他比李绅多一个技能:会写热搜。一句“苏州刺史肠”把私人饭局升级成公共事件,相当于把朋友圈截图甩进微博热搜,李绅想删都删不掉。

后来“司空见惯”怎么就从实名点骂变成通用词?得怪宋朝那帮词人。苏轼先把“司空”当量词用,“满庭芳”里写“司空见惯”,压根没提李绅,大家一看:哟,这词带节奏,省字数,还显得有文化,于是跟风。名词一旦泛化,原主就只能认栽,像今天的“卧槽”不再给诸葛亮交版权费。

最黑色幽默的是,李绅死后第三年,黄巢起义爆发,晚唐的豪华酒桌被一把掀翻。那些他拼命攒下的宅院、歌伎、金玉器皿,全成了乱军的柴火。史官在烟尘里补上一刀:李绅入传,直接扔进“酷吏”栏,连块遮羞布都不给。

所以下次背“锄禾日当午”给娃听,别只讲粒粒皆辛苦,顺带提一句:写诗的人可能自己就是苦制造者。历史这面镜子,照妖也照己,谁也别想自带美颜滤镜。

来源:快乐孔雀2Wgni

相关推荐